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8,23(5):123-124
庄子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对"道不可言"、"道不可不言"的人类思想困境的思考,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问题,而庄子又以"诗性言说"的方式超越了这一语言困境,达到了"即言即道'的理想的自由境界,这是对中国诗性的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和光同尘"与"心斋":老庄身心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倡导"和光"以达"玄同"之境,通过创造开放心态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和光同尘",实际上是通向人内心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庄子提倡"心斋"、"以明"、"坐忘"以达到"乐物之通"的和谐状态."心斋"、"以明"、"坐忘"是庄子心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身心和谐思想完满的描写."心斋"从修养论、"以明"是从认识论、"坐忘"从人生境界论共同提出了对心灵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要求.老子和庄子的身心和谐思想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生命价值观上,两位先秦道家能够充分关注儒家所忽视的生命的个体价值,对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也恰恰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研究老子和庄子的身心和谐思想,有助于人们自己行为的调整和个体性格的陶冶,对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促进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寅生  李杰玲 《唐都学刊》2008,24(2):109-111
庄子畸人篇透射出这样一个文艺观:残缺也有美,残缺也可以完美,艺术的完美并不依赖于形式的完整.这一观点与庄子的"言不尽(达)意"观息息相关.20世纪荣格格式塔心理学所折射出来的文艺观又与之遥相呼应.今天,庄子的这一观点仍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生态主义思潮的强势影响下,一部分研究者往往把"庄子尚自然"中的"自然",误解为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最俗常的涵义--作为自然物总和的"自然界".而分析表明:自然界的概念在庄书中并不存在,庄子是在本性而非自然界的意义上言说自然的,庄子尚自然的真正用意,在于获得庄子所预设的本真性情,而并非倡导人类过自然物的生活.在庄子所处的时代,人类力量还远没有强大到足以与自然界对峙的地步,与自然界的矛盾还没有显露.故而,自然界不可能成为庄子关注的对象,更谈不上突显为一个生态问题.以上误解,既人为地拔高了庄子思想,在价值取向上亦存在潜在误导.  相似文献   

6.
<庄子·渔父>篇提出"法天贵真"的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之情.李贽<童心说>主倡"真心",批判社会之"假",以尊重个人性情欲望为出发点,追求"八世"之"真",使"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庄子>到李贽,尚"真"思想表现出一条由"无我"到"社会之我"再到"个体之我"的轨迹,从中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增强,民主意识渐趋觉醒,个人对社会的依附日趋削弱,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也在逐步减轻.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是我国法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作为法律保留条款或说是法律限制条款,其本质是对个人和部分利益的限制,对全民或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偏袒."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有实体和程序标准."公共利益"的实体界定标准主要有三个:(一)客观具体性.即现实中没有抽象的公共利益,针对某一具体情况时,其内涵不再是概括的、抽象的、不可确定的,而是具体的、可以确定的客观存在.(二)公共性.受益主体的共同性即共享性、受益内容的共同性即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共同性即政府提供.(三)和谐发展性.程序界定标准主要包括:1.建立充分反映民意的民主程序;2.确立"公共利益"的司法审查标准;3.赋予人民群众拥有公益诉讼的权利;4.设置公共利益确认的单独程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国",这与孔子"中庸"的哲学观相一致,而体现了"中庸"哲学观的礼乐治国思想则是孔子实现"理想国"的具体措施."诗""乐"一体,(诗三百>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对"郑声淫"的评价,是从礼乐治国角度评价的,是对具体邦风的评价,属于政治评价,是"析言";孔子对<诗三百>"思无邪"的评价,是对<诗经>整体风格的评价,既是审美评价,也是政治评价,是"浑言",这两者的评价不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进行的.所以,"郑声淫"与"思无邪"之间不存在矛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代"司法三司"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司受事"和"三司推事"是两种不同的司法形式,几乎同时创立于唐高宗时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并非先后出现.三司受事主要是受理上诉表状,它并不直接审判一审案件,唐德宗建中以后逐渐废弃此制."三司推事"是由皇帝临时下诏组成三司,负责审问重要诏狱,审完即予裁撤.推事三司主要由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官员组成,其重要特点有二:第一,皇帝常派宰相等重臣来监领三司,以保证审判的效率和公正性;第二,所审案件一般是先移御史台以后.然后组成三司赴御史台鞫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张立 《社科纵横》2008,23(11):130-132
庄子的"自由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使社会个体承受着更大的生存挑战和精神压力,研究和借鉴庄子的"自由观",对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审视和重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的主旨不是"逍遥",不是"游",也不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是小大之辩和无己、无功、无名"。逍遥"与"游"是"小大之辩"主旨上旁逸而出的卮言。小大之辩的提出与战国公共话语有关,也有庄子为其大言做辩护的意图。己、功、名,均是战国公共话语,无己、无功、无名之说,主要是针对儒墨两家而发。虽然《逍遥游》呈现出"卮言曼衍"的文本形态,但不能将它视为片段性文字的组合,因为全文有清晰的论说逻辑。文本缺乏对"至人无己"的申说,或有脱文。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了"最后1公里"的困境.该文基于以上问题,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研究,即通过实施"双起点""双空间"和"双主体"这个"三双工程",实现思政教育纵向过程、立体空间和育人主体的全覆盖,并通过把握好"三双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打通和解决"三全育人"最后1公里的堵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王斐 《社科纵横》2006,21(2):110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本文从人生境界角度解读庄子的人生境界及对境界发展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在不约而同地完成了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之后,都提供了"内在适应"的解决方案,并再次呈现出神奇的时应和亲缘,双方诸多概念可以实现互相阐释.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近似于鲍德里亚的内爆,坐忘几乎等同于幻觉,逍遥游与新宗教庶几相同.但两家"内在适应"之路都必然走向消极,无论"内丹"、"外丹"都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7.
任斌  黄丽华 《社科纵横》2008,23(11):12-13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思想,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在党章上作为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并多次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阐述.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和我们党历来的为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也表现出许多明显的特点.即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具有广泛性,"以人为本"的"本"具有全面性,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略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生命悲剧体验不仅浸透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思想,而且也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即庄子悲剧精神具有密切联系.庄子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鲁迅对人生的困境、悲苦的体验非常相似.个人与社会总体秩序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个体生命往往被社会所吞没;个体生命之间也存在着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庄子"斋以静心"的思想对宋代词人影响深广,主要从忘情之乐、忘形之适两方面论述."忘情"、.忘形"使宋代休闲词人们得以拥有纯任自然、平易恬淡的宁静心灵,在有所忘有所不忘中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使宋代词人们摆脱了自我束缚.  相似文献   

20.
试论庄子的言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庄子的言意观朱立元,王文英本文系统探讨了庄子的言意观。认为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从道“无”的本体论出发,区分了大言与小言、大知与小知等概念;揭示出知或不知在道与言之间的中介地位,并进一步区分了两种“意”,肯定在知性名理范围内,言可尽意,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