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黎族现有742,112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数),主要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市以及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崖县等县,此外,还有少量分散在海南其他各县与汉、回等族杂居。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富有反抗斗争的民族之一。黎族人民为了摆脱封建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2.
黎族传统法文化中的"鬼判"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族传统社会没有成文法,只有习惯法,并且其习惯法与原始宗教联系密切."鬼判"是黎族地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包括雷判、火判、鬼公判等.其特点为:类型较少、仪式简单、未必针对疑难案件."鬼判"是神明裁判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和合"是纳西族古代先民提出的思想,它主张人与人要相亲相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各民族之间要彼此平等、和平共处等,对于纳西族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中华"探源     
通过纳西族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可以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为"粟花",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有关;"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义。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  相似文献   

5.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族,在开发和建设海南岛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织锦文化。黎族妇女通过弹、纺、染、织、绣等纺织技艺,织造出丰富多彩的织绣品,不但满足了黎族人民衣饰和美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为我国棉纺织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中,"我"有三种含义,第一人称自称;适宜;人、地、族名的同一."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我"向商王纳贡称臣,服务于商王室,参与王室活动.对"我"考察,有助于了解诸侯与商王朝关系.  相似文献   

7.
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题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黎族情歌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黎族婚恋仪式活动中,以"隆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阈限空间,"夜游"、玩"隆闺"与婚后的"不落夫家"等实际上是黎族人生命历程中转变仪式的一种中间状态:阈限阶段。与仪式直接相关联的"隆闺"情歌、"槟榔"情歌和"不落夫家"情歌的歌唱,不仅推动了仪式进程,同时也是仪式过程本身的阐释。而仪式与歌唱及其相关联的故事则以诗性叙事的方式达成和强化着族群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使海南黎族、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急剧变迁的背景中,黎、苗民族关系也呈现出新变化、新格局:黎、苗关系向好发展始终是两族关系的主旋律;互相离不开是两族关系发展的客观现实;友好与矛盾并存在是两族关系的新特点;"和而不同"是未来两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海南黎族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20世纪初至今,海南黎族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纵观国内的学者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40年代,国内黎族研究兴起,对黎族“志”和族源的探讨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为主的黎族研究,沿着“志”、“史”两条线索展开;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黎族研究蓬勃发展,多领域、宽视角的民族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的"生命三段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这个永恒而使人们困惑的问题,纳西族人有多种解释和观念,而"生命三阶段"观念则是其中很有特点的一种, 即认为人由猴生,死后先变为蛇,然后又寓有与猴图腾认同意识地成为祖先.纳西人"猴祖"族群认同意识、"生命过渡阶段──灵魂变蛇"的文化内涵以及"从蛇到祖先"寓有返归图腾之潜意识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