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康熙十七年"博学鸿儒"之征为清初政治史与学术史上一重要事件,然其科名流传,有"鸿儒""宏词"两种不同的说法。本文利用官方诏令、士人诗文、笔记杂著等资料,分析造成这种歧异的原因,指出康熙虽高悬"鸿儒"之名,却并未接受理学士大夫"师儒"自任的姿态,实际所重,乃是文藻瑰丽的"词臣"。正缘乎此,汉族士大夫自觉或不自觉地转而采用"宏词"之名。通过梳理应考前后文士之舆论,本文希望揭示"文""学"二端在清初思想世界中的张力,并由此探讨理学、训诂、度数、辞章等不同知识和文化形态的消长。  相似文献   

2.
祁增年 《山西老年》2011,(10):54-54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其高寿的因素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淡泊名利、夫妻情深、童心童趣”十六个字。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其高寿的因素可概括为:幽默风趣、淡泊名利、夫妻情深、童心童趣十六个字。幽默风趣钱钟书的幽默是出了名的。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  相似文献   

4.
浙西词派先驱曹溶被举荐博学鸿儒科考,但没参加考试.其原因有“丁忧未试”和“以病辞”的说法.真实原因是出于对清朝政治的清醒认识和恐惧心理,源于内心的故国情怀.这表现在他写给友人朱彝尊、潘来、李天生的寄怀诗.曹溶的事例表明,清初贰臣内心存有遗民心态.  相似文献   

5.
《松雪斋文集》是赵孟頫入元后的心灵记录.他应征出仕,颇有用世之志,骤受恩遇,则进一步激发了其参政意识,然而宦海浮沉,感慨良多.赵孟頫对自己出仕的叙述有着"捉来官府"、"误落尘网"、"诏举逸民"、"擢自布衣"四种解释模式,追忆中的自我美化和强化,是现实境遇影响的结果,也是其自我心理的需要.而他对仕元生涯的慨叹,则由钦羡逸民与自述本志、有意用世与渴望归隐两种叙述框架交织而成,其心理特征是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交战.他的归隐田园、官事尘杂、蛾眉见嫉、贪恋君恩四种描述归隐之志的视角,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归隐之志.而这正是南宋遗民文学所呈现的共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乡下人"的自我身份体认,使沈从文将湘西作为了他的精神家园.<湘行散记>中,作者在归乡意识的烛照下,对湘西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其感情上经历了从轻松愉悦到哀伤愁苦,再由绝望到奋起的历程.这条情感律动的脉络贯穿起了整部散文.  相似文献   

7.
宗臣是明代"后七子"之一,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内反权奸,外抗倭寇.宗臣从嘉靖二十九年入仕到嘉靖三十九年卒官,只有短短的十年,经历了进士及第、谢病归乡、重返京师和外补福建四个阶段,期间虽取得一些政绩,但身处官场,日对豺豹,心为形役,痛苦不堪,多次表示要归隐江湖,显示了强烈的仕隐矛盾.其中缘由除了朝政腐败奸佞柄权,导致他心灰意冷之外,崇尚"乘青云,弄紫霞"的逍遥自在.力图摆脱尘世的羁绁,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了解这一点,有助于知人论世,对解读宗臣及其诗文会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齐梁时期,国家以文史取人,这使寒士自觉以苦读来求取入仕之径.他们为了博得入仕的机会,从而在宴会的赋诗活动中取得君王的赏识,因此抄书、编书以求博闻强记.寒人的博学刺激了士族弟子,使当时社会形成了博学的风气,其表现就是日常的隶事活动和文学创作中的用事.当时用事著名的文人中,大多是出身寒微的庶族士人.  相似文献   

9.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集体纂成的《明史》初稿,在材料的搜集、编纂体例的设定、史实的考核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今《明史》的基础。鸿儒史臣深受清初遗民史家的影响,加之朝廷为修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秉公直书、坚持公论,使初稿有别于其它几稿《明史》,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汉代女性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方式.一些出身于官僚、贵族、士大夫家庭的女术教育外,多有诵经读骚,广观博览,以至于能通百家之言者,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必备的先决条件,这些"博学高才"的女性促成了汉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汉代女性教育,对汉代女性作家的生成及其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