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忠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101-103
诗歌中富含理趣,这是宋诗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苏轼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体现者。其诗歌中蕴涵的理趣,按内容可以分为自然之理、人生之理、社会之理和艺水之理。 相似文献
2.
王江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32-134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是后人很难超越的,宋诗只得另辟蹊径,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诗坛。比起激情澎湃的唐诗,宋诗显得理性而冷静,“诗主理”也便成为宋诗的一大特点。苏轼是宋代伟大的诗人,宋诗的特点在他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3.
论苏轼词中的意象与理趣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琦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1997,(1)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质素。在诗歌中,凡是涉及到写景叙事等所有心曲的外在表现都可以用“意念”和“物象”的审美契合——意象来表达。正如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可以说,诗歌以意象的存在而存在,也因意象的生发而升华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曹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3):58-61
苏轼深受禅宗影响,其创作充满了禅思哲理。文章从禅宗空观、禅宗迷妄观、禅宗顿悟观三方面入手,阐述了禅思义理对苏轼诗歌风格形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苏轼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首先,他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这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文艺观中的反映;其次,他主张诗贵传神,不仅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而且要在“超以象外”的远韵,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再次,他崇尚“天工与清新”,认为诗要有率真的感情、清新的意境,这一审美原则的渊源是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苏轼的理趣诗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奇想幻变,瑰丽清新;或庄中见谐,妙趣横生;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形象思维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点,在苏轼 相似文献
7.
张崇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38-42
苏轼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追求的"酒中趣"即意趣、情趣与理趣,不但使人格与酒格完美结合,创造出绝妙的境界,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时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黄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提起苏轼,人们就要想到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等称号,他实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位天才焕发的人物。其实,他还是一位有自己独特思想的土大夫学者。他的诗歌与前代人面目迥然不同,为“宋调”之杰出代表,正与此很有关系。宋承唐末五代之弊而建立,虽统一了长江南北,但西有夏,北有辽,此外尚有高昌、吐着等少数民族政权,终北宋之世,彼此攻伐不已。如何使自己免于再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成了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所处心积虑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唐季以降,兵革不息,苍生涂地,根在唐时藩镇之跋扈。而儒者又进一步认为,藩镇跋扈,根又在唐…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10.
谢桃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在我国诗歌史上,宋诗的艺术渊源与唐诗最为密切,从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中都可找到它们与唐诗的渊源关系,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往往以其艺术渊源作为标志.但是宋代的大诗人如苏武、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他们诗歌的渊源却较为复杂,而苏诗尤为复杂.关于苏诗的艺术渊源,宋人的认识就很不一致.苏辙以为:“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东坡先生墓志铭》).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似之矣”(《后山诗话》).张戒说:“苏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太白,晚而学渊明”(《岁寒堂诗话》卷上).刘克庄却以为:“坡诗略如昌黎”(《后村诗话》、 相似文献
11.
于永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16-18
宋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当属苏轼。苏轼诗歌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精诚实践、对道家文化的个性诠释以及对北宋书画文化的彰显,由此形成了苏诗的文化底蕴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宋诗理趣漫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之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对于宋诗,明清时即有以其“主理”而发的微辞。如明人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空同集·缶音序》)清初吴乔又说:“唐诗主达性情,故于三百篇近,宋人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远。”(《围炉诗话》卷二)然而,诗歌与理并非完全背驰的。就是上述李梦阳之语,不是也承认“诗何尝无理”么?他是不要“专作理语”罢了;清人沈德潜也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啐语》六十三)宋诗中确乎有直接说理与不带情韵的议论者,缺乏诗的意境,无疑不足取。但宋诗中含“理”的篇什更有不少是富于“理趣”的,这“理趣”是宋诗研究中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论散文的理趣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德纯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37-39
天地人心,精理为文.理趣美是散文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和,大升华.其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思接千载,探求常理;内省外视,揭示奥秘;定格瞬间,显示永恒等.这种理趣美的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外物的整体性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还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文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宋代山水诗是我国文苑中一株清新秀美的花朵。她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优美的艺术情趣感染着无数的读者。她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诗和议论诗,关键在于理趣。所谓理趣,就是诗句中含有哲理的启示,又给人以兴味。它不但有形象性,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社会生活有概括性,给人以理性的启迪。“理越”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 相似文献
15.
商拓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6):1-8
苏轼的诗歌善用比喻艺术。其诗歌的比喻,具有广泛性——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题材拘牵,亦不受体裁束缚;同时,又形式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曲喻、讽喻,也有博喻、联合比喻等;苏诗的比喻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准确贴切、恰到好处,真实亲切、具体生动,新颖奇特、变化多端,幽默诙谐、精警深刻。 相似文献
16.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45-47
学界对于苏轼诗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其作品的考证、意象分析、艺术成就、情感表达等方面,忽视了其诗歌中大量出现的数字。数字对于诗歌等艺术作品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苏轼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数字对仗现象,从数字对仗所表达的多与少的对立与统一、数字与其他词性的词语相结合所表达的含义与效果、数字在诗歌中的艺术效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苏轼诗歌中的数理美。 相似文献
17.
李泮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
过去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评价苏轼的诗词文章来称颂苏轼;本文则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苏轼:1、为官清正,为民办好事;2、几遭贬谪但一生忠君忧国爱民;3、在逆境中还同民共甘苦。这是苏轼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8.
牛月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在中国传统的诗论中,言志和缘情是两个重要的取舍尺度,但这并不能成为另一类独具诗美特性的作品的评价标准,于是以“理趣”论诗便应运而生。钱钟书先生对此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关注,从 30年代的《谈艺录》到 70年代的《管锥编》及其以后的补订中,对此作了许多精采的论述,本文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梳理,力图见其析辩之心并窥见其治学方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20.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先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2):91-98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直而不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有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