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有时代社会原因说,有个人思想原因说。本文提出,陶渊明直率、质朴、淡泊、自由的性格是决定他走上归田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化与道家化于一身,两种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3.
范成大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范成大思想的初次系统探讨,本文认为其政治思想是较成体系并注重实际的,“忠君”、“爱民”、“恢复”是其政治思想的三大支柱。政治思想显示了范成大重功利、鄙空谈的政治家特色和深厚的爱国精神。范成大又有自成特色的归隐思想,它是和思乡恋家情怀交织在一起的。和陶渊明的“归隐”不一样,他的归隐思想是志得意满后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他的归隐思想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佛老思想的熏染、长期疾病对他心理的影响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和隐士。钟蝾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鲁迅先生说他“是我们中同赫赫有名的大隐”一说到“隐士”,人们就会联想起鲁迅说的另一句话:“隐士和官僚是最接近的。”因而肯定陶渊明是隐士,似乎就等于否定了陶渊明的人格及其作品。一些人也正是用这种政治图解式的报论方法来评价陶渊明的。说他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激流勇退;是“耻事二姓”的封建愚忠;是“反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复杂的,否则不可能造成其诗歌之丰富与深厚。但陶渊明基本性情却是风流飘逸的,多情敏感的。即使于矛盾痛苦中,也常露其本性。所以施德操论云:“人见陶渊明自放于田园诗酒中,谓是一疏赖人耳,不知其平生乐道至苦……”但他“既有会意处,便一时放下。”①是说陶渊明只要一有机会便意驰神往的飘飘然了。鲁迅先生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塔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多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③这里提示给我们两个问题:一是陶渊明先生一直以飘逸的形象活现在后人心目中的;一是鲁迅…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归隐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客观现实对他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最终的归隐给其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作品由最初的渴望建功立业转向“近自然”,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一位公认的情操高尚的隐士 ,人们多认为他在归隐时的生活是和谐的。实际上 ,壮志未酬一直是他的遗憾。同时 ,士大夫的他也未能真正与周围的农村、农民还有劳动生活融合起来。本文即是力图发掘陶渊明看似和谐的归隐生活后的不和谐 ,由此发现陶渊明诗中的矛盾的原因 ,并进而更深层地认识一个本来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8.
晋末大诗人陶渊明,自沈约《宋书》将他列于“隐逸传”开始,后世就不断有人尊其为“隐逸诗人之宗”;、人们一提起陶渊明就想起“归隐”二字。其实,贯穿陶渊明整个内心活动的,并非单纯是隐逸思想,仕与隐的矛盾在他的心中常常交错地流露出来。陶渊明一生中,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刺史幕僚、镇军参军以及彭泽令等官,其间三仕三隐,时出时归。29岁首次出仕,确是想做一番事业,但因刚直坦率,“不堪吏职”而辞官回家。可是,他壮志犹在,对统治者也仍抱有幻想,于是在36岁左右第二次出让,做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由于桓玄企图夺权称帝,陶…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10.
许莉莉 《社区》2011,(26):7-7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相似文献   

11.
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固然不对,再加上一点“金刚怒目”也并不就对。鲁迅说的是要“顾及全篇”、“全人”,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陶渊明的生活、思想有其变化的过程。归田是陶渊明一生的转折点。虽然,在紧密结合这个转折来分析他的作品思想风格的变化上,我们做得还不够;但这个变化却是明显的,大家都注意到了。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格真挚、纯朴、自然、平淡;他的这种真纯、自然、平淡的诗风,反照出他的真淳人生。 下面,我们从陶渊明亲自参加躬耕,不辞辛劳;与农民交往,毫无介蒂;田园诗风真淳、平淡等三方面,来说说陶渊明归隐后的人生道路。 陶渊明生于一士族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他归隐前也做过州祭酒、州召主簿、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虽然到他时家境  相似文献   

13.
琴曲“归去来辞”或作“归去辞”,是依东晋诗人、隐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创作的古琴曲,意在表现隐士离世隐逸之情和自然闲适之美。要较好地把握曲意,须对陶渊明归隐前后的思想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结为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五个方面,这些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鲜明展现.琴曲“归去来辞”就是试图将陶渊明上述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之心境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学《归去来兮辞》,我照例要问问学生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甲说:“这是一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父亲。‘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他需要这一份俸禄,怎能说走就走?”乙说:“这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官员。他当官起码可以造福一方,为什么只考虑自己?”丙说:“陶渊明是个懦夫,遇到一点不如意就选择逃避。”  相似文献   

15.
大隐隐于市     
(2005年湖北卷话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古人有言:小隐于山;大隐于市。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看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读山海经》13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系于归隐之初;二是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本文认为:13首并非一时所作,当起于归隐之初,止于武帝代晋。组诗《读山海经》可视为陶渊明归隐之后情感的浓缩,凸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其性格及爱好与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某种契合,其情感从阅读与创作中得以交融宣泄,这就是作者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闲情赋》是一篇独特的作品,它的主旨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言情说;寄托说;守礼与反礼说,等等。笔者却认为,《闲情赋》表达了作者的济世思想,以及这种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儿子的十周岁生日。 早晨我正在厨房做饭,听他在里屋叫我:“妈妈,我要问你个问题。”听他郑重的口气,我笑着过来了。他问:“世界上什么东西跑得最快?”咳,这算什么问题。我随口答道:“火箭。”儿子说不对。我说:“光。”他还说不对。“那你说是什么?”“思想呗!因为思想可以立刻将你从北半球带到南半球。”嗯,有道理。他又问:“什么东西最高?”我答:“天最高。”他哈哈大笑:“不对,是心最高!”呵呵,是啊,“心比天高”嘛。看来,这小子有点思想了,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夙慕陶渊明为人”,其人格诗文亦深受其影响。考证其生平,他既受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精神感召,又不接受其贫寒困顿的一面。结合中唐社会倾向及自身实际状况,白居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隐”理论,发展了自魏晋以来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万物一体说”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贯穿其思想始终的一条主线。“万物一体说”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和后来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心即理”是陆九渊提出来的,王阳明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发挥,成了他“万物一体说”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由于“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是“天下之大本”,所以,世界的一切,离开了“心’就不复存在。因此,王阳明指出:”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王阳明的“心”即是“良知”。他用“良知”把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