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感情.真实、独特和普遍概括,是构成诗中典型感情的三要素.优秀诗歌中的"理",除了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明确的思想外,更多的情况下,则表现为一种深厚微妙的意蕴.意蕴是诗人的人格学问、阅历生平、认识体验水乳交融流动在诗里的一种深厚的理性状态;是诗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诗中的微妙反映.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意找到与之成准确对应关系的客观形象,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抒情诗是以鲜明的自我形象,打开读者心灵的门窗,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的。而自我形象则主要是通过诗人真挚灼人激动人心的感情的抒发表现的。诗人感情抒发的方式千差万别,各有特色,这种差别与特色取决于诗人的思想、气质,情趣以及艺术修养等等。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自我形象更为突出和典型,这取决于他们感情热烈的强度与特殊的抒情方式。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感情的表现方式,就是与  相似文献   

3.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有悖于其他意象主义诗人的理论.庞德认为,意象主义不是象征主义,亦不是自由诗,意象主义不是呈现的方法,而是语言本身.而其他意象主义诗人则认为,意象主义是象征主义的延续,是自由诗.意象主义是一种呈现方法.庞德自己的诗学理论也不能自圆其说:他既反对展现感情,又强调表现感情.一方面,庞德捍卫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观点,否认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效果;另一方面,庞德又坚持艺术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诗文教学中,要想把学生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唤起感情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要注意抓住关键性的句子,如白居易的《缭绫》诗有三段,其中前两段的开头各用了一个设问句,这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无疑是重要的。因此,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这两个设问句。如第二个设问句“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这种对立的结构句式,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旗帜鲜明的爱憎感情,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的感情,和诗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古典诗歌实例,揭示了夜对诗人感情触发的不同层面包括一般美感、孤独感、生命感悟、宇宙意识等,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阐释夜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中女性的现实存在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尽管历史上女性作家屈指可数,但是在男性作家笔下却频频有女性出现。其中,晚唐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言为心声,诗人为什么会写出如此多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呢?诗人对这些歌女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诗人对女性整体又是怎样的感情观呢?通过对他的诗文进行解读以及对其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种较之其它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作为抒情诗的美感内容,包含多种方面、多种层次,人们在鉴赏时,各有其接近作者美感核心的渠道;只有深入分析诗人的风格,才能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承传和变革的关系,掌握诗人的创作个性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常见的概念,是诗歌美学的基本范畴。个性是意象的生命,这主要跟意象的构造有关。意象构造的过程,即物象“心灵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总是依据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去筛选淘洗五彩缤纷的物象群体,使之符合自己的美学理想和趣味.经过诗人感情的点染与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叶嘉莹教授早年在辅仁大学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顾随讲论陆游(号放翁)诗,指出放翁60年间万首诗,乃在于忠于自己感情。因其忠于感情,故其诗作不在格高,而在情真;因其感情丰富,故其诗作变化多样。放翁虽非伟大诗人,而确是真实诗人。  相似文献   

10.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强调感情和想象的力量,善于描写平凡、质朴的田园生活,探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隐蔽的内心世界拓展人类情怀,给读者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正>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enByron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短短的一生中,以饱蘸感情的笔锋,写下了很多长短佳作,与雪莱、济慈等诗人一起,将英国的积极浪漫主义推向一个高潮.他的诗歌博大精深,光艳照人,影响西欧一整代作家,甚至泽及音乐和美术.尽管英国国内的反动文人竭力贬低他,进步的文学家和评论家总是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很高.普希金称这位英国诗人是自己一代抒情诗的巨匠,别林斯基认为他是“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指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时所呈现的艺术境界,即诗人在艺术形象塑造中所描绘出来的包含着诗人深刻的主观感情色彩的生活画面。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的结  相似文献   

13.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俄罗斯侨民作家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诗人在中国生活了多年,游历了中国许多的地方,深爱着中国的文化[1]。他的中国题材的诗歌里内容涉及了中国的人和物,中国的民俗风情。其思想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经常用中国人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作为俄罗斯人他又传承着俄罗斯文化,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诗人的诗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后人对其评述颇多,其中以陈师道的"王介甫以工"影响颇大.本文就试图从王安石诗歌尤其是晚期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情模式、意境创造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天上的街市》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它以强烈的感情,凝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冲淡的风格,并辅之和谐的节奏,集中反映了诗人在黑暗中向往光明,渴望自由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作者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天上的街市》,即以奇特的想象,一方面把无生命的自然人格化,让静态的自  相似文献   

16.
寻找富于表情的色彩来表达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之一.现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色彩各有其不同的特殊的表情颜色本身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在中国古代,祭祀用以表达人们的感情和理想,不同颜色的作用是不同的,如“六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诗大致属于"清淡"一派.可从感情来看,孟诗大都并不平静.他是一个不善于理性反思、不喜欢节制感情的诗人.仕进无缘的焦灼,羁留异乡的孤苦,宴饮聚游的欢洽,放情山水的逸兴,在他的诗歌里都可以形成浓郁激越或畅茂飞扬的感情之流.孟诗的魅力不在淡、静、幽、远,而在于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叙写生活与感情的本然状态,平淡的外表下流动着飞扬的意兴,清淡的意象中贯注着浓郁的情感,把盛唐时代一个颇有豪情而又性喜自然的"隐士"的诸般情怀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对英国的自然风光有崭新的写法.他抛弃了神话的滥调和古典主义的迂回代用品,而寻找明确和传神的字眼来替英国的树林、草地、山河写生,从中表现出他的自然哲学.本文简要分析了他的组诗<不朽颂>的结构和大意,主要阐述笔者对诗人的自然哲学--"不朽"的四点理解(一)人在童年对自然界的一切影响反应很敏锐(他们受虚荣社会的污染较少);(二)大自然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重大影响,并帮助诗人理解人生的奥秘;(三)人生只不过像舞台上的一出戏(总要结束的,而大自然是永恒的);(四)所有的好诗都是感情喷发的自然流露,都来自于对平稳宁谧的大自然的感情积累.  相似文献   

19.
诗歌创作是有其特殊规律的。它是诗人直接抒发思想感情、形象地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由于诗人真挚的感情,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感受,造成了作品的独创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竹     
道德移情,不仅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也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中国人对竹向来有着浓厚的感情.真正赋予竹高洁、耿直品性的,对竹爱得最执着,影响也较为深广的当推苏轼.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息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犟性格,竹又象征了诗人浑朴天真、豪纵放逸的坦荡胸怀.苏轼的一生确如执着坚定、淡泊宁静、超尘脱俗的竹一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