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信仰就是“终极关怀”,它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宗教信仰有明显完备的理性特征,是一种合法正常的信仰;而邪教则是一种邪恶的信仰;迷信则是对信仰对象盲目崇拜误入迷途。科学只承认事实,若把科学当成绝对权威顶礼膜拜也是迷信。信仰是人的需要,科学可以作为信仰,但不可以代替信仰。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把宗教与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与迷信属于社会意识的不同层次 ,宗教与迷信的组织存在方式不同 ,宗教与迷信的社会影响作用不同 ,国家对待宗教与迷信的政策态度不同。因此 ,对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科学解释宗教与迷信到底有无本质区别,是宗教与迷信关系理论教育的难点;宗教与迷信关系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的教育手段是提升宗教与迷信关系理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坚持文理知识并重,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做到学以致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普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知识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成果,虽然历经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使传统文化在形式上与迷信有相似之处,但传统文化与迷信在本质上却截然不同。迷信活动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其盲目信仰的特点会助长邪教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传统文化中哲学观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儒家思想对诚信道德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区分迷信与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力地和迷信作斗争。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法律将迷信活动界定为不属于宗教范畴的非法行为。但迷信活动是理性抉择的结果,是一种巫术行为,迷信与宗教并非对立关系。因此,法律在规制迷信活动时应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破除民间迷信与邪教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迷信是愚昧的鬼神信仰,是祈求神灵趋利避害、保幸福平安的方式和手段。由于迷信对象的繁多庞杂、信仰内容的愚昧和神秘、信仰人群的散在和不确定,再加上随意造神、随意解释神性,随意改造其他宗教的神为我所用的特点,使迷信为邪教的滋生留下了空间。可以说,迷信是邪教滋生的土壤,因此,要铲除邪教必须大力破除迷信。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同邪教组织作斗争 ,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也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待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宗教学的角度探讨宗教、邪教、迷信三者的内涵、待征及区别 ,以在理论上划清界限 ,在实践中明辨敌友 ,集中精力依法打击邪教顽固势力。  一、邪教不是宗教宗教 ,是人类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现象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经典性地表述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 ,邪教总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 ,借以蒙蔽、吸引信徒。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常常利用我国取缔和打击邪教的行动大做文章 ,认为我国干涉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因此有必要对宗教和邪教的关系作以辨析 ,以正视听。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邪教与宗教在产生根源、吸引信徒的手段、外在表现等方面有其表面的相似性 ;二是宗教与邪教在发展历史、内容、信仰方式和社会作用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三是要充分认识邪教冒用宗教名义的危害性 ,做好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词义与词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和词是语言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元素。词是语言音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这个结合体中的意义部分。词的本质是语音的物理性和语义的社会性,词义的本质只有语义的社会性。因此,词和词义不同:一,数量不同。古今汉语词汇约有40万条,而古今词义的有2000万个。二,结构不同。词的结构只有独立。联合、定中、述补、述宾、主谓、重叠等几种类型,千千万万的词可以共用一个结构形成。词义一个意义就有一种结构形式,语言中有多少个词义就有多少个结构形式。词义的结构十分复杂。三,构成成分不同。词的构成成分只有词素一种成分,而词义的构成成分有义库、义位、义素三级单位,三级单位又各有自己的构成成分,各级单位的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精神动力;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作为民族精神的凝结和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形成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发挥着激励凝聚作用,形成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和精神动力;发挥着协调沟通的功能,形成和谐社会的平衡机制;发挥着规范约束功能,是形成和谐社会公共道德体系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论信仰的本质——兼驳中国人没有信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的对象,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上帝等神灵,而是真实的本体。形而上的本体在现实中必然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东西,即神灵。这种神灵便是权威。所以在现实中,信仰表现为对权威的信仰和崇拜。权威象征了某种价值观。对权威的信仰实际上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对权威的敬、畏行为使人们认可、接受某种价值观成为可能。人们在认可、接受某种外在于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涵养了自己内在的德性。外在的价值观转换为主体的内在德性。因此,信仰过程实质上是主体的德性的发生过程。信仰的上述诸环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当然有信仰。  相似文献   

13.
冰心人生及冰心作品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透视出较为浓重的复合宗教意味。冰心独具蕴味的作品及其美善睿智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生留给我们诸多思索,这也许就是冰心成为中国20世纪最为幸福最为成功女性的重要因素。对此,在当今很有必要探讨这种复合型宗教文化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14.
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信仰是人对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信仰对象的非现实性、信仰价值目标的超越性、信仰表达的非逻辑性和信仰指向的专一排他性等是信仰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近年来的龙文化研究中,把龙为司雨之神、龙王拥有众多珍宝以及"真龙天子"观念的形成,说成是受印度文明影响的结论是不妥当的,其主流方面应是中华文明的体现,印度文明的影响只是配角。龙王庙的兴建应是受印度文明的影响,但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应在唐代,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宋代。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上,传统诚信注重天人关系的“诚”,轻人人关系的“信”,“诚”与“信”是不同层次上的范畴,“诚”高于“信”,为了“诚”可以毁弃“信”;实践中,传统社会之诚信则呈现狭隘性,囿于血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中,往往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孝”。传统诚信适应了传统社会的需要,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诚信度。  相似文献   

17.
陈亚丽 《江淮论坛》2004,(3):141-145
文章通过对老生代散文文本的深入分析,阐明老生代散文与儒学诚学的渊源关系。因老生代散文家都接受过比较正规的“国学”教育,因而他们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儒学诚学里“言忠信、行笃敬”的观点在老生代散文里体现得尤为突出。老生代散文里的“真诚”就是儒家诚学思想在当代“新时期”的翻版。这是老生代散文对传统文化承继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宋铮 《北方论丛》2011,(4):117-121
黑格尔艺术宗教论呈现出艺术宗教、美的形式、理念显形三个衍进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黑格尔艺术论的基石。艺术宗教论作为其逻辑起点和思辨结点,以艺术的概念悬设及辩证法的运用为主要理论支撑,但又受二者制约,并以艺术概念与艺术辩证法的悖论告终。马克思主义艺术论以此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内核的实践艺术论。  相似文献   

19.
略论信仰本体的起源、分类和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天策 《东岳论丛》2007,28(1):147-153
信仰起源于人类灵魂观念的形成,后来发展成为庞大的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三大体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的宇宙背景、社会条件及死亡结局的精神应对。  相似文献   

20.
汤俪瑾 《江淮论坛》2005,333(6):61-67
政府诚信的原则是对政府诚信内涵的概括,包括合法原则、合理原则、公正原则、忠诚原则和责任原则。政府诚信的要求是政府诚信的原则在与政府有关的各个方面的适用和展开,包括对政府主体的要求、对行政行为的要求以及对政府诚信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