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宋史研究论文集》(宋史研究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编。以下简称《论文集》)的《张浚事迹述评》(以下简称《述评》)曾提过几点商榷意见。兹再就下面几个问题提出我的看法与《述评》的作者商榷。并请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南安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宋人叶梦得撰写的《石林燕语》(以下简称《燕语》),对这位政治家同时又是天文学家和诗人的苏颂十分重视。《燕语》中所涉苏颂事迹的记录,有23条之多,这是我们研究苏颂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本文兹就《燕语》所记并参之以《宋史》等对苏颂其人,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3.
我不揣浅陋,在阅读宋人书册的过程中,草成《宋史》中有关史事记载订误十二条,请同志们指教. 〔1〕页545卷二九《高宗纪》:(绍兴十年)闰六月丙子,金人犯泾州,守臣曲汲弃城去,经略使田晟率兵来救,金人败走.甲申,晟及金人再战于泾州,败之,金人引归凤翔.”按: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一三六云:(绍兴十年  相似文献   

4.
文达三于1988年在《湘潭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诗中有画”辨》(以下简称《辨》)的文章,笔者读后觉得有诸处不妥,便写了一篇文章兼与之商榷,题为《试论王维诗“诗中有画”的主体内涵——兼与文达三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内涵》)也在同刊1991年第1期发表;文达三阅后写了一篇《答赵玉桢同志》(以下简称《答》)的驳论文。观其文章,我认为,仍有必要澄清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享年六十六岁。有《清真集》传世。《宋史》卷444,《东都事略》卷116,《咸淳临安志·人物》有他的传记。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期 邦彦父、祖以上事迹无可考。他的叔父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进士。熙宁间,苏轼为杭州通判,多与唱酬,《东坡集》中所谓“周长官”者即其人。邠元祐初知管城县,后知吉州,累官至朝请大夫、上轻车都尉。元符末上书入邪等。事迹见《咸淳临安志·人物》。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所考,《茅山志》所载周邦彦佚诗《芝术歌》中“庐陵太守蕴仙风”句所谓“庐陵太守”就是指周邠,因为周邠尝知吉州。周邠之孙周莘字  相似文献   

6.
李昉身经五代乱世,出仕四朝,曾三入翰林,两拜宰辅,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其事迹详载于《宋史》卷二六五的《李昉传》,但对其何年中进士语焉不详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清人吴任臣编撰《十国春秋》卷七五《孟宾于传》主张后晋天福中(936年—944年),同书卷一○八《李恽传》又说为后汉乾祐初(948年—950年)。张兴武先生认为是后晋开运元年(944年)。笔者认为李昉中进士时间应为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即乙酉科考为宜,同榜进士者有名臣王缚,李恽,及李昉好友邓洵美、孟宾于等。其二,李昉对后周旧主颇有君臣之义,对赵宋王朝有一个较长的接纳过程,这也导致他在宋初仕途上颇受颠簸之苦。《宋史·李昉传》只笼统的说:"宋初,加中书舍人。"给人以太祖对李昉一直十分重视的错觉,应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7.
《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以下简称《碣铭》),是一篇重要的西夏文献。著录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志》)中。由于著录有误,笔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的两篇西夏伊文》(以下简称《佚文》)①中,对《碑铭》的撰写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嘉志》原文“大夏天庆三年八月十日建中的“天庆” (桓宗年号1194——1205年),应是景宗李元昊“大庆”(1036——1038年)之误。1930年拙文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五年,北京大学学报《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二号发表了罗庸先生的《陈子昂年谱》(以下简称《罗谱》)。这是有唐以来,为陈子昂编写的唯一的一本年谱稿。由于作者谙熟史料,其稿虽属拓基之作,却多是不刊之论。然,正因是肇始之章,亦难免疏漏谬误之处。一九四五年,岑仲勉先生在《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中(以下简称《岑文》),就曾作过不少补正。今余再补正如次:  相似文献   

9.
《避暑录话》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暑录话》(以下简称《录话》)是宋人叶梦得(1077—1148)继《石林燕语》之后撰写的又一部史料笔记.《石林燕语》一书,向为史家所重视,刊行不久,玉山江应辰即撰《<石林燕语>辨》,继而成都字文绍奕又著有《<石林燕语>考异》.近几年来,随着海内外宋史研究的活跃与不断深入,此书更受到宋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1985年,中华书局将其点校整理,纳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出版.相比之下,作为《石林燕语》姊妹篇的《录话》则似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既无研究专文刊行,又无新的整理点校本问世.故笔者不揣浅陋,就《录话》的成书年代、版刻流传、史料价值略加考述,并就其主要的史事记载疏误作些订正,聊作对此书研究之补白,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大概巴金先生是朝鲜人民最熟悉,最尊敬的一位.巴金在《关于<火>——<创作回忆录>之七》(以下简称《回忆录》)中说:“我小的时候就听见人讲朝鲜人的事,谈他们的苦难和斗争,安重根爱国志士刺杀伊藤博文的事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是我少年时期崇拜的一位英雄.”巴金继续谈到他第一次接触朝鲜人,是在1921年或1992年之际.他跟姓高的朝鲜人因学习世界语而接触了几  相似文献   

11.
萧涤非同志在《文史哲》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此文前后,其他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几篇批评郭沫若同志所著《李白与杜甫》(以下简称郭著)的文章。萧涤非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萧文)对郭著作了尖锐的反批评和批评,说郭著对杜诗作了“难以置信的”、“有意的曲解”,说它“抑扬随意,借比较之名,行打击之实”,简直“前所未有”。有的文章甚至说郭著认为“杜甫是一个非常反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九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了宋人范圭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折可存墓志》)。原石现仍保存在府谷县。 府谷县在宋朝叫做府州,属于河东路。折家是匈奴族折兰氏的后代;汉化以后,世代统领蕃兵,“独据府州,控扼西北”(《宋史·折德扆传》),成为边疆上一个军阀  相似文献   

13.
綦毋潜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其生平事迹,世人所知甚少,.目前有关綦毋潜事迹的考证,主要有马茂元《綦毋潜里贯仕履及诗》(《唐诗札丛》,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傅如一《綦毋潜生平事迹考辨》(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以下简称《考辨》),陈铁民执写的《唐才子传校笺》中“綦毋潜传”笺注(以下简称《校笺》),及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的有关论述.经数家检索查考,潜之身世渐明.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家却各持一说,歧异颇大.问题主要集中在綦母潜的乡贯及其江东别业所在、任宜寿尉及初次归隐的时间上.本文拟就此四个问题,辨析诸家之说,出以新证,以期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14.
<正> 刘文泰、郑先兴同志在《荀子天道观试析乡(以下简称《试析》)一文中对我的《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以下简称《缺陷》)提出了坦率的、能促人进一步思考的批评意见,认为该文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违反了“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原则。这不仅是对具体学术观点的商榷,同时也是对整个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会山同志《<郑伯克段于鄢>》解歧》一文(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批评肖泰劳、马麦贞老师和我合写的《古代汉语教学札记》(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肖文”)中关于“郑伯克段于鄢”部分的注释,认为八条注释中有七条都解释错了。我们仔细地读了刘会山同志的这篇文章,觉得有必要提出再商榷。受肖、马两师之托,我执笔来答复刘文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吴其全教授等主编的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以下简称《探索》)一书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以下简称“国史”)的总结 ,体现了他们对建国 50年来诸多重大问题的科学探索与深层思考。该书对学术研究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将具体史实和整体背景相结合 ,将线性考察铺展为立体考察。《探索》一书由《概论》、《风雨征程》、《光辉业绩》、《求索之路》4篇 34章组成上下两卷。每章均对共和国史的相关专题作了建设性的述评 ,在内容上可以相对独立 ,在体系里却不可或缺。全书第一篇《概论》在行文与构…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一生的行踪和事迹,王琦和黄锡珪的两个《李太白年谱》(以下简称“王谱”、“黄谱”),以及詹鍈先生的《李白诗文系年》(以下简称“《系年》”),都曾做过许多考订工作,贡献卓著。但它们之间出入很大,而且至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例如,关于李白出川前后的事迹,两谱说法就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李白出川前后的事迹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考辨,向学术界请教。  相似文献   

18.
屈原不是少数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九八一年《吉首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一期发表了龙海清、龙文玉二同志的《屈原族别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同年《贵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二期发表了蓝瑜、肖先治二同志的《屈原族别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一文。两篇论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考证屈原的族别属于苗族或苗、黎族。《初探》首先考证屈原老家秭归是苗区;其次从血统上,认为屈原“本属苗姓”,是苗族血统成员;最后,作者从语言、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方面论证屈原具有  相似文献   

19.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有顾吉辰同志《李继迁卒年辨正》一文(以下简称顾文),认为夏国奠基者李继迁之死应在宋真宗咸平六年(一○○三年)十一月,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以下简称《长编》)把李继迁之死记为景德元年(一○○四年)正月是错误的。并作了如下论断:“池(李焘)的这一元年正月说,所造成的影响颇大。后来彭百川、无名氏、脱脱·毕沅、吴广成等,在转抄他的材料时,都接受了他的说法,一直延至今日的《辞海·李继迁》条目。……今天,尚有一些论文、专著,径用错误材料,得出不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我想,对此问题作一辨正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在《意识能动性刍议》(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刍议》)一文中,我认为“能动地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倪志昂和隋军同志在《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吗?》(载《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6期。以下简称“倪文”)一文中,对拙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细读“倪文”,觉得其中不乏合理之处,但所提出的一些主要反对意见似难以成立。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倪志昂和隋军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