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摘要]藏族传统习惯法是藏区历代地方政权以及各部落加以确认或制定,并通过地方政权或部落组织赋予其强制力,保证在本地区或本部落实施并靠宗教组织、部落组织或盟誓约定方式调解内外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藏族传统习惯法中既有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诸多成分,又有吐蕃和西藏地方政府时期所颁行的法律政令及其遗留。同时,藏族社会深受藏传佛教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法度等影响,以致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核心机制和原则直接来源于藏传佛教,因此,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性质不仅是宗教,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论藏族部落的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族部落的赔偿制度何峰藏族部落自远古时期产生、发展、演变到近代,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传统的习惯法始终是维系藏族部落社会的重要纽带,尤其是赔偿制度作为习惯法的核心内容,在藏族部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赔偿制度的内容根据藏族部落习...  相似文献   

3.
对藏族部落习惯法中妇女地位及财产继承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部落习惯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妇女的婚姻家庭继承方面权利的规范较为详细全面。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单独整理分析,并进而总结出部落习惯法中妇女婚姻家庭与继承权利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在现代社会中对藏族妇女的婚姻家庭与继承权利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4.
长期固定不变的藏族社会组织结构(尤其是部落组织)、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决定了藏区社会秩序的控制和维持方式,它们在藏区社会控制中表现出极其有效的勾连关系,是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的基因,决定着“赔命价”习惯法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命运。自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以来,“赔命价”习惯法立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高寒地区艰难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和靠天养畜的脆弱生存环境,仍然使得部落这种人类早期社会的基层组织在国家制定法确立的基层组织之外发挥着类似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并且它仍将长期存在,因而与此相联系的“赔命价”习惯法的纠纷解决方式就凸显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赔命价”习惯法将长期存在,抑或变换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果洛藏族部落习惯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洛藏族部落习惯法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部落政体、军事、赋税、财产、婚姻等多方面 ,且具有混合性、严厉性、简约性和任意性。果洛藏族部落习惯法是历史的产物 ,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产生的。同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了解这些特征 ,对于全面系统地把握藏族法律制度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甘青川藏族牧区,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重建、民间纠纷调解中部落习惯法的运用,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被废除的藏区旧的社会基层组织——部落组织不断地得以复兴。它既脱胎于1958年以前在藏区普遍实行的部落制度,又在部落组织结构、部落制度等重要方面因时、因势地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7.
我国藏族地区历史上存在内容丰富、约束力强的习惯法,赔命价规范等固有习惯法在藏族民众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依然有 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青海省湟中县西清镇光明村2018年7月发生的一起意外伤害致死纠纷的调解过程为我们展现了藏族固 有习惯法的现实表现,体现了传统规范的活力。这对我们认识固有习惯法的传承、思考固有习惯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价 值,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法治建设中的乡村治理也提供了生动的事例。在当代的解纷过程中,乡村干部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的 基础上,可适当按照和参考固有习惯法规范,特别是其中的良善规范、程序性规范,以使纠纷得到妥善的解决,消解社会矛盾, 恢复乡村社会秩序,促进乡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析藏族部落罚款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现代法学理论为依据,对藏族传统部落习惯法中罚款的法律属性、适用范围、程序等作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摘要]藏区土司法律既有历史局限性、阶级压迫性,也有社会管理功能和对藏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意义。藏区土司制度对藏族习惯法的成文化以及多元一体化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法与藏族习惯法的交流沟通;此外,土司法律对宗教的利用和吸收也是稳定辖区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调解纠纷解决机制在藏族习惯法中占有突出地位,并有其自身特点.藏族习惯法偏爱调解并优先适用自有原因.对此进行客观分析、理性评价,既有利于维护藏族社会的稳定、推动藏族社会的法治进程,也有利于构建和谐藏族社会.  相似文献   

11.
部落习惯法对青海藏区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部落习惯法在青海部分藏区死灰复燃 ,给我省牧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习惯法对青海藏区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消除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蒙藏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区域性传统法规的比较显得颇有特色。区域性传统法规是部落习惯法和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认定或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普遍法则的综合。区域性传统法规的渊源多出自蒙藏民族的传统法律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3.
地质遗迹是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文章聚焦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川西藏区,通过梳理川西藏区地质演化历史,阐释了该区域地质遗迹形成的背景,同时对该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川西藏区依托地质遗迹景观开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部落刑律与古代法、现代法以及各部落法之间的比较,从不同的视角突出了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鲜明特色。认为它脱胎于古代法,但与古代法相区别;既是部落内部法,又是一定时期法的一种存在方式,孕育出现代法。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也谈Gu厮Luo的族源、身世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汉藏文史料,对11世纪河湟地区藏族部落首领唃厮啰的族源、身世、名称等进行了考证,并就青唐城的含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部落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地区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部落兵员征集及军事训练的方式入手,对藏族部落的武装制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土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深受土族民间信仰的影响,习惯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仪式、巫术构成,而神灵观念和内心的信仰是土族习惯法最主要的来源,各种禁忌、巫术直接推动着土族习惯法的有效执行。同时,土族习惯法又维系着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强化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互助县大庄村为个案,对土族习惯法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其与国家成文法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