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农业具有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精确化、循环化的特点,生态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成本—收益理论是循环农业"循环链"构造的理论基础。近些年我国循环农业借助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秸秆利用、生态观光、水陆依托等发展循环农业的典型案例。但仍然存在农业链条较短、生态意识不够、经营过于分散等诸多问题。我国发展循环农业还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调生态内涵、普及循环技术培训、深化资源循环利用力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八桂田园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成功建立了"生态?循环?节能"特色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农作物废物多重循环利用模式、有机生态果园循环模式等农业经济循环模式,促进了八桂田园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环保、节能、低般入高产出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实现了零排放,实现了种植和养殖产品优质与安全,为有机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出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生态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许多县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农业发展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发展规划、突破技术瓶颈、完善激励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的景观布局、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布局、循环系统建设和生物关系重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分别在帚观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和群落以下层次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营造基本格局。景观生态布局包括生物保护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生态安全规划和景观美学规划等。循环系统建设包括农田系统循环、农牧系统循环、农业加工循环、农村内部循环、城市农村循环和生物地球循环。生物关系重建是针对当前农业的生物关系被简化、被分割的情况提出的,以作物为核心的生物关系为例,可通过与昆虫、微生物、大型动物、乔、灌、草和其他作物建立起恰当关系,改善作物养分供应,实现对有害生物控制和对资源高效利用。这三大措施所支撑的中国生态农业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发展的道路,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先进机械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企业、农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明确了这些措施也就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科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农业模式注重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优势。然而,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别,决定了循环农业模式的区域性和局限性。在研究安徽省现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安徽生态功能区耦合的崭新理念和运作方式,在不同的功能区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内在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已形成一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然而,部分地区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照搬照抄、盲目发展等现象。根据各地区自然务件和经济条件等要素特征,结合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农业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五区十五基地”格局,明确安徽省农业区,并根据各区优势确定其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定位及各区适宜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形成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在对传统发展模式弊端进行反思后,人类开始探索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于是循环社会开始萌芽。从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方面看,济南市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循环社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通过分析济南市三大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济南市循环社会的发展模式:工业方面,注重清洁生产和生态设计,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农业方面,建立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基地、农业生态园区,及发展庭院经济、推广沼气、秸秆汽化等清洁能源;第三产业方面,发展生态旅游、会展业和现代商贸业;区域方面,建立污水循环中水回用系统、垃圾分类与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集中供热供气系统、可持续能源战略。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业文化视角对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变迁进行反思。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传统哲学思维相匹配的农学思想、农耕制度和农业生产循环实践。农民循环观念的变化、轮作轮耕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的变化以及传统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循环系统发生改变,共同导致传统农业循环观和循环实践逐渐退出农业生产历史。现代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部循环和双向循环变成了外部循环和单向流动,也就中断了农业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提出在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过程中应该树立综合利用的理念和生态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循环农业既要满足当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又要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农业发展能力;既要保持农业适度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持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优化,从而达到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兼顾生态、技术与社会、经济效益,具有持久发展能力的集约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和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坚持5R原则。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村循环工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循环,实施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分析循环经济特点与发展现状、我国农业在循环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农业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6种模式(节水农业模式、生态种养模式、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可再生能源与生物潜能开发应用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高优农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莆田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依据循环经济原理发展“优质、低耗、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农村庭院农业,使农民家庭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莆田人多地少,农民仅靠责任田并用传统耕作方式想步入小康生活受到一定的制约,必须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莆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莆田发展农村庭院生态循环农业应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优化、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的原则,并在原有基础上采取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广泛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队伍管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等措施完善发展模式,以期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度,有利于减少农业污染物的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万年县循环农业发展及农资利用情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析了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学历、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听过农业相关讲座、是否关注农业方面的信息等因素对农户的循环农业认知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热点话题。如果单纯按照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我国的农业会面临人均资源量不足的瓶颈,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循环农业的实践探索中,我国已经成功发展出诸如"鹅—草—鱼"、"牛—沼—牧"、"菇—蚯—鱼"等多种模式,这对农民增收以及改变农村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与发达国家的循环农业相比较,我国的循环农业还需要在内涵上做文章,循环农业的意义不仅在于构造"环",还在于在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实现循环。我国的循环农业需要在坚持生态经济原则的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5.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思考为原则,实现资源低消耗、废弃物低排放、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通过分析延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从而推动延安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延安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延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最终推动延安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循环农业助推绿色发展——以湖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而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通过对湖南省五大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及当地行政部门的调研,可以得出:生态循环农业助推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马克思的经济循环理论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双生”循环系统,它实现了社会生产内部与社会生活外部系统的循环链接,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南充市顺庆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循环农业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它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从南充市顺庆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人手,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顺庆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以及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正积极探索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政府缺乏引导与政策支持、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多数农民对农业用地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下等是制约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对循环农业的引导与支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投入以及推广应用力度,并选择适合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形态。但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例如,特色农业发展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地膜;农村生活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特色农业发展所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建立立体生态农业和循环发展的模式、建构"政府—企业—科技"一体化统一防治链条、"合村并点"等措施来加强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和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要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需要让致力于研究生命有机体与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学从大学讲坛走向社会,成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学科。为此,针对中国长期存在的乡村经济、环境和社会交织的"三农"难题,构建了一个融合水平尺度和垂直尺度的乡村生态学科框架,从平衡城乡居民数量比例、变革乡村及其农业的价值观、变革农业组织形式、变革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变革食品生产技术等五个层次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或乡村生态文明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