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瑶歌的整理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瑶族人民用诚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和简明的手法创造了无数的歌谣。这些歌谣充分表现了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瑶族的劳动、生活与追求,不愧是民族文艺园地的骄艳花朵。可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很多瑶歌没能保存下来,幸存至令的仅有一小部分。现在,瑶族人民口里尚存的历史瑶歌是活的记录,而借助汉字留存的历史瑶歌就成了宝贵的文献遗产。解放后,党和国家对瑶族的文化遗产十分关怀、重视,对历史瑶歌做了很多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  相似文献   

2.
瑶歌初探     
<正> 瑶歌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在瑶区,除有关禁忌外,不管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瑶民们都爱唱歌。本文仅就瑶歌的来源、种类、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作些浅析。一、瑶歌的来源瑶歌来源广泛。按年代分:有来源于古代的歌,例如《盘王歌》、《伏羲兄妹造人烟》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迷人的幻想;有来源于近代的歌,例如《洪杨带兵过瑶寨》、《七朝七夜过红军》等,是近代反封建统治及反民族压迫斗争的写照;有来源  相似文献   

3.
广东瑶歌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地域呈现了不同的路径,同属南岭民族走廊的乳源和连南就有明显不同。乳源瑶歌不仅在仪式中出现,还在城镇化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了共同体维系的作用,而连南藉由政府和公益大力推动瑶歌传承的文化工作,将其注入到基础教育之中。本文基于广东瑶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并分析两地瑶歌发展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勉瑶需还盘王愿的“渡海”叙事,被认为不早于明代,并逐渐取代“犬祖神话”以重建礼仪性共同体.基于粤北乳源瑶歌及历史考察,可以推断“渡海”叙事亦与明清里甲赋役制度下瑶人户籍和田地的保全有关.至今,渡海叙事仍在拜王歌堂和日常瑶歌中存续,既源于“许愿-还愿”的信仰行为模式,也符合现实需求.粤北瑶族徙居汉区平地后,瑶歌以“渡海”为中心的迁徙叙事趋于系统化和本土化,并融入新的时代印记,显现出瑶人对本族文化的重塑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李永志 《民族论坛》2014,(12):24-25
瑶族群雕、瑶族文化长廊、瑶族风情绘画、全校1700余名师生齐唱瑶歌、齐做瑶族长鼓操……只要置身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第一小学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瑶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正>"瑶山处处飞彩霞,唢呐声声过山崖。彩霞怎比瑶寨美,瑶家日子过仙家……"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贝江乡是瑶文化底蕴深厚的大乡,有独具特色的瑶族长鼓舞、瑶族服饰、瑶歌对唱、瑶族民乐、瑶家吊脚楼等民间文化资源。另有盘王节、禁风节、赶鸟节等瑶族传统节日,享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之美誉称号,199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7.
<正>"瑶山处处飞彩霞,唢呐声声过山崖。彩霞怎比瑶寨美,瑶家日子过仙家……"江华瑶族自治县贝江乡贝江村位于326省道和贝未公路边,全村总面积13334亩,其中水田面积196.84亩,辖9个组1 282人。瑶族人口占70%以上。该村瑶文化底蕴深厚,有风情浓郁的瑶族长鼓舞、瑶族服饰、瑶歌对唱、瑶族民乐、瑶家吊脚楼等瑶族民间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巴哼人是广西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信仰和歌唱文化。"伊萨"是巴哼人对"唱歌"的表达,其内涵包括了巴哼瑶歌和侗歌。在生活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歌被演唱于不同的场合,其内容也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在巴哼族群的文化体系中却共同承担着文化、族群和家庭延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盘王歌》,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盘护“还盘王愿”时演唱的祭祀歌。也是过山瑶的主要民歌。它基本上汇集了过山瑶歌的特点。现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特色作初步探讨。一、章节的特色《盘王歌》是瑶族歌谣中的长篇巨著。全歌由内容各不相同的数十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长短不一。就其作用而言,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程式性章节和选择性章节两大类。“还盘王愿”通常是在法师的主持下进行的,整个“还盘王愿”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来参加神州瑶都(中国·江华)瑶族盘王节暨第三届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的嘉宾们,一路走进湘南边陲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但见郁郁葱葱、满目秀色的群山连绵起伏,碧水青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条条公路在崇山峻岭中飘逸看绿的神韵,阵阵瑶歌在松波杉浪中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目之所及,尽显绿意盎然与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1.
瑶族民歌是江华瑶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他们喜欢用口头创作的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论是婚丧、祭祀还是接待客人等,都习惯用歌来表达。因其旋律优美、唱词精炼、朴实、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本文以江华瑶族区域作为研究的对象,从瑶族山歌的创作、构造的歌词、衬词及修辞方式包含的精神含义等方面探讨了瑶歌歌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蒋文 《民族论坛》2013,(3):44-45
正无论你走在南岭群山或是潇水河边,不经意间,你就可以听到朴实自然的歌声穿越山林,回荡在山谷,向人们宣示着这个民族鲜明独特的个性,山水也因此而生动起来。瑶山人无事不成歌,瑶山无处不有歌。瑶歌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的文艺活动,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而在江华的山岭河谷间,在影影绰绰的云雾缭绕中,她的歌声高亢嘹亮、深邃悠远,被瑶家人亲切地称为"歌妈"。她就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大歌》的传承人——赵庚妹。  相似文献   

13.
民间艺术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它不但记录、保留了人类生产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伦理观念等历史文化元素,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活态的、流动的历史文化见证;它是人类情感的再现;它是文化活化石,是生活中的文化智慧,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历史时空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多维关系中。  相似文献   

14.
我们依据美国人类学界所界定的学科范围,将体质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提取出来,再添加上我国史学领域的姓氏学,便可以构成一门学科:历史比较人类学。历史比较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横跨历史比较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历史比较语言人类学(比较语言学)以及历史比较姓氏人类学(姓氏学)三个学科。历史比较人类学,有别于以往的人类学,一是排除了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增添了姓氏学;二是将源自于比较语言学的历史比较法推广到体质人类学和姓氏学中。历史比较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物体谱系;历史比较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人类学的研究目标是:从体质、姓氏、语言入手,构造人类的群体谱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人类学:从历史文本到意义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人类学的人本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考察了历史民族志的社会文化本体研究和后殖民人类学历史文本的多声道反思;论述了历史人类学的主观建构和批判的属性;认为主体的意义的历史是历史人类学的本质,意义的主体及其能动应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本体。  相似文献   

16.
<评皇券牒>是研究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来阐释,其实质是一份瑶族古老的社会契约,它的价值远远超出单一的历史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对渔猎民族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明确认识:生产还很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生活较贫困;民族素偏低;二是正确认识: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原因;发展历史短暂原因;某些政策和工作失误的原因;三是对渔猎民族现代化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起点低;二是还要面临两个转型问题;三是还须拿握新型产业;四是传统观念须完全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工作从各方面加强了。在党的領导下,調派了大量人員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历史調查工作;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地民族学院都正在講授或准备講授少数民族史課程;若干高等学校历史系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增授少数民族历史課程,有些高等学校历史系已設了少数民族历史專修班或專修組;多数省、自治区内中等学校历史課的乡土教材中都編了若干章节的少数民族历史。这些情况說明,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已开始引起普遍的重視。毫无疑問,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它不仅将大大丰富祖国历史的篇册,而且对于进一步巩固祖国的統一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結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过去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絕大部分是汉族而其中又主要是汉族統治阶級的历史,一部分是在某些历史时期內在国內居于統治地位的某些少数民族的历  相似文献   

19.
汪高鑫 《回族研究》2005,(2):109-114
白寿彝先生史学理论之最具特色之处,是强调中国史学的民族性。其主要内涵一是认为中国通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要正确地认识“中国”这个概念,要辩证地看待中国历史的疆域问题,要重视中原以外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叙述;二是强调历史教育要关注国内民族团结的历史前途,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看其主流和发展趋势,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矛盾与团结问题,要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少数民族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正>古籍是文明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的先辈们用生命和智慧谱写的历史,不可再生,弥足珍贵。消失,就意味着永远退出历史;保存,就意味着留住了民族的记忆和文明的火种。这些珍贵的财富不但是具体某个民族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少数民族古籍是指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