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3.
曾芷芳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3)
比兴方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极为突出的传统表现手法。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起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沈祥龙也说:“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这就是说:诗人摄取并描绘外界的物象来寄托内心的意愿,叫做此。因接触外界景物而激发内心的感情,叫做兴。托物寄意,触物起情,比兴互陈,既能帮助诗人完成艺术的创造,又能使读者深刻地认识现实,并产生强烈的联想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5.
6.
<正> 1 《天问》:“白蜺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王逸释曰:“蜺,云之有色似龙者也;茀,白云逶移若蛇者也。言此有蜺茀,气逶移相婴,何为此堂乎?盖屈原所见祠堂也。臧,善也。言崔文子学仙子王子侨,子侨化为白蜺而婴茀,持药与崔文子;崔文子惊怪,引戈击蜺,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予侨之尸也。故言得药不善也。”(《楚辞章句》)后来学者大多从之,其实这是主观臆测,扦格难通。首先,“盖屈原所见祠堂也”之说,正如郭沫若指出 相似文献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胡适从杜威实验主义思想出发,对戴震哲学作拒斥形而上学的解读,认为戴学是真正具有拒斥形而上学品格的新理学。这一研究具有反“五四”前后兴起的玄学之意义,具有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楚民族的文学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哲与歌手。与先秦诸子相比,他留给后世的不是放言高论的理性文章,而是灿烂辉煌的诗篇。就屈赋二十五篇中所表现的内容看,则又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对楚文化内涵的揭示和屈子个性精神的表达,自汉以来,随着国家的统一,南北文化交融的加速,楚声文学与北方文学的逐渐合流,屈赋文化精神以整体力量作用于后世的可能性便逐步消失。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却受到了不同的选择和发扬,从而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换言之,华夏整体文化的最终形式,实与屈赋文化精神的历史沉淀是分不开的。本文便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神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难以割舍的情结。神女意象的形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神女首次大面积地出现在文学中是在被称为中国浪漫主义源头的屈赋中。屈赋中的神女一扫之前文学作品中神女面目可憎、神鬼不分的形象,而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文章主要剖析屈赋中神女的原型,并分析屈赋中的神女"美"和"情"的情感品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