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木作为我国新诗园地里的一位风高德厚的老诗人,在他亲历的半个多世纪风雷激荡的岁月里,不倦地热心于新诗现代化的倡导与创作,为新诗的发展付出了可贵的辛劳。虽然他曾不只一次地说明,在新诗的园地里,自己“一直是个业余诗人”,而且“近年以来,更是有业无余了”,但在他刻意求真求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他生于一八六一年,卒于一九○四年,在短促的一生中,写下了五百多篇短篇小说。契诃夫自己曾说过:“自从莫泊桑凭自己的才华为创作定下那么高的要求以后,写作就变成难事了。”而列夫·托尔斯泰却认为:“契诃夫的才能要比莫泊桑的才能要精纯得多”,并称赞道:“他的写作手法已登峰造极。”契诃夫的小说不仅有着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托尔斯泰评价说:“他的那些小说完全是一种精工的细木器”,“他的作品里样样东西都是活的”,“他从没写过多余的一节,每一节都是或者有用,或者美丽”。契诃夫小说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挖掘这一部分矿藏,象鲁迅说的那样实行“拿来主义”,用以  相似文献   

3.
(一) 关于《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思想体系,在学术界曾引起热烈的争论。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里说他“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而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哲学上倾向于唯物主义,不同于玄学和佛学。”茅盾同志则指出他的“二元论倾向。”最近《文学遗产》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4.
我昔年读书“北大”时,曾听到当时以“选字”名家的刘文典先生讲到陆机《文赋》里“悲落叶于劲秋”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你们想想,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字比这个‘劲’字更好的呢?”还曾听到当时以文宗自负的林损先生讲到《论语》的“辞达而已矣”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不说成‘辞达而已’?甚至省为‘辞达耳’?”意思很清楚,刘先生以为“劲”这个实字用在这句话里是最好的;林先生以为“矣”这个虚字在这句话里  相似文献   

5.
巴金人格浅议〔日〕和富弥生歌德曾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又说:“一个人必须自己是个人物,才会感到一种伟大人格而尊敬它。”①巴金便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处处闪耀着他的人格的光辉与不可征服的力量。一巴金人格力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 在一九六○年冬天至一九六二年夏天,邵荃麟曾在《文艺报》编辑部倡导和反复鼓吹“写中间人物”,并于一九六二年八月间大连创作会议上,正式向作家们提出“写中间人物”的主张和“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此后,《文艺报》及其它刊物曾发表文章作了公开宣扬,在文艺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研究上展开“百家爭鳴”,便得破除束縛“爭鳴”的清規戒律,敢于同傳統的然而并非正确的成見搏斗。 誰都不会否認学术著作当具有学术性和講究学术質量,但若囿于傳统的成見,以为:必陈义深奥、繁征博引、考窍钩稽者始得謂之“学术”,且更以此来衡量学术質量的高低,那就只能把所謂学术研究封死在“象牙之塔”里,永远不讓新生的人物去探首投足,也永远不同現实生活相接触。这种成見,往往会在无意中砍伐了新苗,也往往会被那些学术研究上的懦夫用来作为阻擋敌手的盾牌。竹风同志写的“学术一解”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剝去所謂“学术性”和“学术質量”的神秘外衣,从而有利于“爭鳴”。我完全同意他的見解,但仍觉意犹未竟,所以作“进一解”。什么叫做“学术”?辞源謂:“凡各种事物因研究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新建设”二月号读到郭沫若先生的“关於宋玉”一文,里面肯定宋玉几乎是一个“叫人摇头的”“热衷於利禄”的典型人物,我总觉得这里而还有待商榷的地方。他所持的论证,不仅是不够,而且有的几乎不能作为他的那种论证的。我也想谈谈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请读者多予指教! 郭先生最重要的依据,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面的这样一段话(在“今昔蒲剑”里也曾引用这段话的):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杂文《脸谱臆测》中,曾通过戏剧“脸谱”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阶级斗争中这样一种现象:不论反动派如何乔装打扮,虚加掩饰,他们反革命的心理状态时刻都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在其“脸谱”上,总有征兆可寻。在《脸谱臆测》里,鲁迅针对“第三种人”的“具体的表现”,为其勾勒了一副脸谱:“倘使他要永远中立,自称‘第三种人’,精神上就不免时时痛苦,脸上一块青,一块白,终于显出白鼻子来了。”当时苏汶之流,就是打着“中立”旗号,自我标榜为超阶级的“第  相似文献   

10.
在毛泽东光辉的一生中,与宗教有过不少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贫穷闭塞的韶山冲成长的他,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相信神,信过佛教,并劝过父亲信佛。毛泽东曾回忆说:“我9岁的时候,曾经认真地同母亲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当时和以后,我们试过很多办法想让他信佛,可是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当他接触到一些现代科学以后,才逐步对神、佛的信仰发生动摇,以至完全背叛了对神、佛的信仰。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里这样讲过:“一般地说,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不管农民家庭出身的也好,工人家庭出身的也好,一下打破迷信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生长在十九世纪末的农村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迷信。”  相似文献   

11.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12.
猎人与熊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猎人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巨大的野熊。他举起了猎枪,瞄准野熊的咽喉,准备扣动扳机。  相似文献   

13.
论吕布     
一《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搂吕布殒命》。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里,“相貌无比,文高武又绝,画戟横担定,威风气象别”的吕布(郑德辉《虎牢关三战吕布》)被活活缢死,然后枭首示众。曾几何时,不就是他吗?曾使猛将加云声威赫赫的十八路诸侯闻名丧胆。不就是他吗?曾在濮阳把谋臣似雨雄视天下的曹孟德打得焦头烂额……他的横扫千军的勇力,衬着他那平执画戟雄姿勃发的风采,还有背负着他驰骋转战日行千里的赤免,不愧为“汉末二绝”。可是这一代无可匹敌的骁勇名将却凋谢在白门楼上。惜哉!  相似文献   

14.
鲁迅自己曾认为,进化论是他前期的主导思想。但人们对他的这种思想的认识,至今尚不一致。鲁迅在《三闲集·序言》里说过:“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解放前,曾有人认为这句话概括了鲁迅进化论的全部思想内容。这显然过于简单了。其实,鲁迅在这里只是就某一点而论的,并无全面概括的  相似文献   

15.
构筑中西交流的学术桥梁——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大师季羡林已经度过95岁的生日,正在迈向他的期颐之年。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在他身上发现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既有学术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胡适曾对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他(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张中行也曾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  相似文献   

16.
31年前,约翰·肯尼迪在任美国总统期间,曾深有体会地说:“有关总统的任何浪漫荒唐,无论在何时何地被发表,立刻就会在全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向把肯尼迪视为偶像的克林顿继承了他的“遗训”。在一盒由公开承认自己做了克林顿12年情人的珍尼·弗洛尔提供的录音带上,克林顿说:“没有人能编出一个我的故事,除非有人肯承认‘是的,我与他曾于过’”。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后院着火,天机毕露,纸终于没有  相似文献   

17.
评俞平伯在汉乐府“羽林郎”解说中的错误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羽林郎”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的诗。它不仅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现实、人民生活,而且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富於革命传统”的民族性格。在这长不过一百六十字的短诗中正蕴藏着丰富而鲜明的“民主性的精华。”但是不幸得很,这首诗在解放前竞遭到反人民的战犯胡适的暗杀。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里抄录了不少汉乐府歌辞,对这些歌辞的人民性虽极尽歪曲抹杀之能事,但总算抄出来了,独独对这篇“羽林郎”却一字不录。是不是胡适没有看见呢?不是的。他在考证“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时,就曾利用了一下“羽林郎”,他说:“描写服饰莫如‘日出东南隅’与辛延年的羽林郎。”(白话文学史一○三页)可见他并不是没有看见而是有意识的要把它扼杀,压根儿就不让它和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8.
姜夔青年时代在合肥,曾眷恋过一位不仅姿色妹丽,而且能弹奏弦乐的少女。“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醉吟商小品》),表明这个少女曾以善弹琵琶的妙手,拨弄过姜夔爱慕的心弦,使他为之倾倒与之共鸣。以后,在离别的岁月里,姜夔曾经写过  相似文献   

19.
华岗在他的“著作”和“大报告”里,时常引用一些生物学中的事实和理论,来显耀他的“学识渊博”。然而由於华岗对於生物学根本知道得太少,笑话也就时常出现了。现在举几个例子来看: 在华岗著的“社会发展史纲”(增订本)里,讲到“生物的起源”一节里,提出了古生代的“斜叶树”,第三纪的“尖叶树”。这两类植物在植物学名词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如果想知道它们是些什么植物,首先需要假设是华岗抄错了;在这种假设的条件下,“斜叶树”可能是“楔叶蕨”,而“尖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文词旖丽、脍炙人口的散文诗。这篇赋光风霁月,字字秋色,感情迭宕,色彩迷离、缥缈,使人读后,感觉非常美。在这篇赋里,苏轼是怎样建造美的?形成美的感染力的因素是什么?探索这些问题,不仅有益于正确鉴赏这篇千古宏赋。而且对于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艺术美,也是不无裨益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他还认为,“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自然美,其“意蕴并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所唤醒的心情”。苏轼《赤壁赋》的美的感染力,主要是来源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的审美对象以及由其所唤醒的心情,使其在审美对象里寻回自我。元丰三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经过残酷的折磨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他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思想上产生矛盾,惶惑,痛苦,以及空虚消沉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