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差不多是妇孺皆知的。但是,谁敢月下追萧何?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丈二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我要说的是萧何——这位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帮助刘邦打天下、立过头等功勋、当上堂堂汉朝丞相的古代杰出政治家,也曾贪污受贿。据《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记载,他利用权势以贱价强"买田宅数千万"。萧何又特地上书汉高祖,说"长安地  相似文献   

2.
不当傀儡     
一个帝王,失去权威,失去驾驭臣下的能力,便成为任人摆布的傀儡。因此,作为君主必须能够驾驭臣下,惩罚犯上作乱者,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分封有功之臣,他特别提到了三位文臣武将,即张良、萧何和韩信。高祖说:此三人在高祖夺取天下的争斗中,确实功劳不小,但高祖并未因他们功高盖世就姑息迁就。他对韩信的处置,就充分说明刘邦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而是敢于并能够驾驭臣下的皇帝。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春正月,高祖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六年,冬十月,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谋反。十二月间,高祖在淮阳地方文萃领…  相似文献   

3.
西汉的曹参,接任萧何的相国后,万事无所变更,萧规曹随,完全依照萧何以前的规划行事。皇帝刘盈为此批评曹参,曹参问刘盈:“陛下自认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刘盈表示自己不如。“那么陛下认为我和萧相国,谁较贤能?”刘盈表示曹参不如萧何。曹参就说:“正因为如此,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谨守职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吗?”刘盈翻然醒悟。曹参这种秉承前人,无所作为,撇开其中的具体历史原因,他的这种政治哲学,是一种大智慧。既然前人已有较好的规制和大政方针,那为什么还要再折腾呢?按着做就行了。大智慧与小聪明是不一样的。大…  相似文献   

4.
萧何当副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后来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十几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皇帝和副手的关系实际上是依附关系、主仆关系。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极为微妙,官场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变幻莫测,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往往是这样,在改朝换代之际,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  相似文献   

5.
高建军 《领导文萃》2008,(21):109-112
大抵,在一个王朝开国和奠基阶段,英主与能臣往往能够风云际会、龙虎相从,事业也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其中,君主更是起着主导和根本的作用。他们身体强壮,精神健旺,心思清明,德行相对较好,勇于开拓和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使他们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为、最有名的皇帝。这样的人。最杰出的代表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清圣祖康熙。而这二人综合比较,康熙又似乎略胜一筹。这里只说说康熙。  相似文献   

6.
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是封建时代的顶级领导,萧何是汉代的首任丞相,是顶级秘书。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的七年内,刘邦削平了主要的异姓王国,“汉初三杰”中,张良在抑郁中病死,韩信在忧愤中被杀,临死前喊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因当烹”的惊天话语。众多的属僚中只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不仅论功行赏时刘邦让他坐了头把交椅,死后还“谥为文终候”,更是泽被子孙若干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不乏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称得上是好皇帝的,恐怕只有汉文帝。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不是个好皇帝,他以天下之力,遂一己私欲,所以二世而亡,亡了以后,还被人骂,在历史上遗臭;汉高祖刘邦,从民间起兵做了皇帝,这样的皇帝,本来应该很民本主义,可他却一身的无赖气,俩口子算计功臣不遗余力。汉家天下里,汉武帝最贵气,打仗、花钱无敌,可他花的都是爷爷的积  相似文献   

8.
张嵚 《领导文萃》2022,(3):42-45
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中国历代皇帝里最神奇的"创业奇迹"——汉高祖刘邦常被人吐槽的,就是其无比草根的"创业团队". 刘邦的"创业团队"有多草根?以东汉学者王符的话说就是:"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狗屠也;骊山之徒,钜野之盗,皆为名将."特别是那几位最早跟刘邦"创业"的团队成员,樊哙"以屠狗为事",夏侯婴"为沛厩司御",...  相似文献   

9.
汉高祖刘邦建国开朝后,大封宗亲为王为候,全权统治一块地方,以作为中央王朝的屏障。因诸侯坐大,威胁中央,经文、景、武三朝的制裁削弱,封国制名存实亡。时至东汉末,地方豪强势力强大,中央政府软弱,为改变局面,  相似文献   

10.
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以执掌言路、司职监察为职责,是明代反腐监察的主要力量。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明代赋予言官广泛而重要的职权,诸如规谏皇帝、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大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之内,使明代的历史深深地打上了言官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正北宋实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而以北宋中前期尤为典型,这一百余年的政治模式,为后代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宋朝挑选治国人才慎之又慎,皇帝对士大夫高度重视唐朝是个辉煌强大、盛极一时的王朝,但因其基本政体是武人治国,最终瓜分豆剖,形成了以军阀为核心的五代相继、十国割据局面。某种意义上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五代之后第六代中原政权的缔造者。与朱梁、后唐、石晋、刘汉和郭威后周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治国理政、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才群体。王夫之在《读通  相似文献   

13.
<正>寇恂(?—36年),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出身世家大族。他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有"东汉萧何"之誉。刘秀称帝后,寇恂历任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颍川太守、汝南太守、执金吾等职,封雍奴侯。寇恂的博大胸怀和卓荦胆识在史书上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伊家河 《领导文萃》2015,(7):129-131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四月,万历皇帝突然翻脸,他先是将手握重兵的蓟州总兵戚继光调任广州总兵,然后,对刚去世不久的恩师张居正下手。大明王朝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万历皇帝贪婪成性,对抄家情有独钟,只要听说哪个是"贪官",他立马  相似文献   

15.
<正>一、唐太宗"隋亡观"的形成机理改朝换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头等大事,备受瞩目。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煽动兵士谋反,隋炀帝被害于江都。隋失天下,英雄竞起,纷纷称王称帝,鼎峙瓜分。李世民随父亲李渊起兵太原,东征西讨,逐步建立政权。唐王朝政权逐步稳定后,一向  相似文献   

16.
用人的奥妙 汉高祖刘邦,原只是沛县(今属江苏)乡间一个无赖平民。尽管无聊文人也给他找了个显赫的祖宗,但是,他们弟兄三个(刘邦是老三),名字就叫作“伯”、“仲”、“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可见这个家庭有多少文化教养。 刘邦的“邦”字,前人推测是他做了皇帝才起的。因为“邦”的意思就是“国”。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这位皇帝未曾发迹时的行径,大抵如在家不肯干  相似文献   

17.
鸣弓  彭本 《领导文萃》2006,(2):128-132
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  相似文献   

18.
子罕的选择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贵族,曾长期担任相国之职。他为政清廉,生活俭约,非常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修养,并尊贤卑忠,善与圣人为友,在宋国乃至各诸侯国享有崇高的威望。下面两例是对他的道德修为和人才理念的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9.
姚绍成 《领导文萃》2006,(10):173-174
近来重读《史记》《(高主本纪》),感慨良多。汉5年(前201年),刘邦联合诸侯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取得全胜,为全国统一的西汉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按理说,皇位非刘邦莫属。而刘邦再三推辞,曰:“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皇帝”。意思是说:“我听说有贤德的人才能做皇帝,图有空言虚语,保不住皇帝的称号,即皇帝位是不敢当的。”我们且不论刘邦所云是真情,还是假意,就那一番话,也够感人至深,谦和又入理。谦虚是我中华民族的美德,被奉为万代师表的孔圣人,对谦虚就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  相似文献   

20.
大抵,在一个王朝开国和奠基阶段,英主与能臣往往能够风云际会、龙虎相从,事业也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其中,君主更是起着主导和根本的作用。他们身体强壮,精神健旺,心思清明,德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