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朝鲜半岛新罗政权与唐朝的关系是朝贡册封关系,是唐代周边诸国华化最深之国.新罗入唐诗人的数量和水平,在诸国入唐诗人中均居第一.新罗宾贡诗人集中出现在晚唐.新罗国对留唐及第的器重和及第归乡后的荣耀,使得宾贡生对进士科举的执著不逊于晚唐举子.活动于唐末的崔致远、朴仁范、崔承祜、崔匡裕四人取得了较高的诗歌创作成就,代表了新罗宾贡诗人的最高水平.其中崔致远的总体创作成就最高,但艺术水平不及朴仁范.  相似文献   

2.
元末农民战争时期,为元王朝"死节"、"殉难"的进士达42人之多,死于安庆之难的余阙尤被推为这一类"不负科名"之士的代表.作为一位死节之士,余阙的出现,是儒家入世思想深刻影响元末士人的有力见证;作为一位色目文人,余阙的出现,又是元代少数民族文人群体彪炳于文坛的一个缩影.余阙、泰不华、萨都剌、丁鹤年等少数民族文人的出现,与元代民族融合进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到我国封建社会的人口南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南朝和南宋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但是,唐后期同样出现了一次北方人口流离南下的高潮,尽管其规模不是很大,却对当时南北人口比重的变易和江南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这次人口南迁的分布、影响等问题,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格的秩函数、Mbius函数、特征多项式等性质研究格的卡氏积,得出格的卡氏积中相应的结果,并且给出它们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一、唐初的宰相制度 唐初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始“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后因唐太宗李世民尝做过尚书令,百官为避讳,“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唐初的三省制度组织严密,机构齐备,职权分明,三省长官俱为宰相,各自建立机构,职责严明,互为制约,共同辅助皇帝处理全国要政,进行集权统治。这种制度的确立,对维护强大的唐王朝的稳定的政治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唐以来岭南游宦诗作按不同朝代进行搜罗梳理,分析诗人们眼中的岭南风物,可以明显体察到他们对岭南地域从恐惧到超然、强势及认同的情感演变轨迹。探寻其因由,应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文学地位之变化,诗人在岭南当地政治生活环境之区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飞 《贵州社会科学》2012,(11):103-106
借助服刑人员构成理论,通过共时对比,从实证角度考察少数民族人员与汉族人员犯罪特征差异情况可以看出,相比汉族人员犯罪,在少数民族人员犯罪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年龄在36岁以下的、职业为农民的和犯罪类型为传统自然犯罪的相对比例要高一些.因此在犯罪控制上,一方面要通过严厉打击与调解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犯罪的产生,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降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犯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唐代东西方文化之间持续既久、此长彼消、相互吸收交嘈又相互排斥抵捂的大转型运动,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格局,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唐人好“新”,这些从西方吹来的胡风胡韵不断考验着中国人的耳朵,从听众的听觉意识已经渗透到作曲家的创作表达,可以说是一次文化的心灵涤荡.  相似文献   

9.
海口地区汉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首次调查了海口地区汉族865例(男527例,女338例)7项人类学不对称行为特征(包括利手、扣手、交叉臂、利足、交叉腿、起步类型、优势眼),探讨了不对称行为特征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性及特征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发展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交际中的日常用语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又受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人际之间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它呈现出象征性意义、尊他性意义、公关性意义和娱乐性意义等特征。分析探究这些特征和变化 ,以期对这一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韩霖是明末著名的天主教徒,与当时在华传教士多有交游。其所著述的《守圉全书》是明末极为重要的一部军事著作,表现出极强的经世致用思想。书中所征引的书目文章极为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史料,并且介绍了当时西洋的一些军事科学,有些甚至是欧洲人的著作和文章,具有很明显的提倡“西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韩愈传》是一部史料翔实、观点新颖、实事求事,具有较高文史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3.
唐代杨倞所著《荀子注》,征引了"韩侍郎"的一些观点,此"韩侍郎"即韩愈。韩愈的注文有得有失。荀子和韩愈在人性论的立论方式方面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沈颂金 《河北学刊》2002,22(3):138-142
陈梦家首次采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简,即把简牍作为烽燧遗址的出土物,全面进行考察,《汉简缀述》是其代表作。此外,他对简牍形制学的探讨,不仅拓宽了简牍研究的内容,而且为简牍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韩柳交谊考     
韩愈、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尽管政见、思想内涵、文学主张多有差异,但二人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二人的友谊源自于柳镇、韩会的交谊和童年的交往,而在长安求仕、困顿科场则是二人友谊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韩愈贬阳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以及其他言论中,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被他人作为攻击他的把柄,这些话“鲠言无所忌”,被本已视他为眼中钉的韦执谊等人利用,皇帝听信了谗言,韩愈因而遭贬。韩愈起初否认被贬是由于上天旱人饥状之故,但后来他还是认识到此状中有“得罪德宗朝”之处,其实也就是承认了被贬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示儿》诗和《符读书城南》,后人以为多言利禄、表露韩愈俗人心态,非议颇多。韩愈家世孤寒,自小就多次经历失去亲人的伤痛,并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韩愈处于一个士庶混杂的时代,韩愈便是一个士庶相混的代表,既有高华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细考韩愈的特殊家世、早年经历、命运格局、人生理想及生活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其示儿诗背后是诗人对家族的爱和责任、他的理想的生活模式,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借此可以还原一个重亲情、重责任、不伪饰,既畏天命又积极有为,不离世间常情又立志为圣的真诚文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肖瑞峰 《云梦学刊》2020,(2):108-117
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的抒情功能,将此前的泛泛言志导向"不平则鸣"的渠道。它为刘禹锡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路径。以这首诗为契机,刘禹锡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开始由政治家向诗人嬗变。或者说,从这时开始,他才集政治家与诗人于一身,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舞台的重心开始悄悄地从政坛向诗坛转移。此外,由这首寄兴深微的唱和诗,还可以透视两位诗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 ,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明人的关注。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明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寓言 ,既包括儒家的“存心养性之学” ,也包括道家的“修心炼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之旨”。从艺术上看 ,明人从《西游记》的奇幻中认识到了通俗小说的虚构性艺术特征和消遣性审美功能 ,从《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比较中认识到了人物个性化塑造是通俗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就态度而言,韩愈认皇甫湜为朋友,皇甫湜也认韩愈为朋友,当时人也以二人为朋友关系,从未见有谁认为二人是师弟子关系的;就事实而言,韩愈之于皇甫湜,不是业师,不是座主,不是举主,故二人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师弟子关系.说韩愈和皇甫湜是朋友关系而非师弟子关系,对韩愈的古文成就和地位没有伤害;今人论述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必用皇甫湜为韩愈弟子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