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隋唐时期的门阀之争,主要是关陇集团与山东土族的政治斗争。这个斗争,从北周末年尉尺迥起兵反对杨坚代周开始,直到唐初武则天的改周称制时为止,前后经过一个多世纪。在这长期复杂的门阀斗争的过程中,是以山东士族为代表的江南、代北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衰落与瓦解,也是关陇集团为代表的隋唐王朝相继建立和发展。隋唐的门阀斗争,从其社会、经  相似文献   

2.
门阀政治与东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阀政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东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此时期的门阀政治是一种特有的政治形态,它以空前强盛的庄园经济为基础,与皇权政治相抗衡。东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演变影响到此时期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撰述。在东晋史学家、史学撰述与史学思想均受门阀政治演变影响的同时,史学的发展也对门阀政治的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3.
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秦汉乡亭里到隋唐村落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转变。五胡入据中原与坞壁的普遍兴起,把中国社会瓦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坞壁的崛起,造成新的豪强门阀政治格局,由此产生的乡村组织为国家政权所吸收改造,是中央集权加强与门阀政治衰落的演进过程,表现出国家内在统一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隋唐两朝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历史上西域治理的重要时期。隋唐时期出现的西域治理人物、事件、关系相互间紧密联系,不断推动和形成以军事制度为主的制度回应。在这一历史阶段,西域治理历史人物、治理事件和制衡关系重现隋唐治理西域的场境。以军事制度主要代表的羁縻府州制度、都护(督)府制度、军镇屯戍制度形成基本的制度回应,成为隋唐时期西域治理主要制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施行中的不完善,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在用人方面由贵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度过渡时期的一种反映。到宋代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就更显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时期 ,随着门阀势力的兴起 ,九品中正制的种种弊端已暴露无遗。诸如选举专重门第 ,不重才能 ;中正徇私舞弊 ,趋炎附势 ,贪图贿赂 ,定品不实 ,以致中正权力极度膨胀 ,威福自专 ,使得选举腐败 ,世风颓毁。尤其是当门阀制度确立之后 ,九品中正制亦蒙上一层浓厚的门阀色彩 ,并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两大特征 ,从而成为巩固门阀政治和士族世袭特权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正> 南阳涅阳(一说安众,今邓县稂东一带)刘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世族之一。该家族肇自汉代,以迄隋唐,前后相继,代不乏贤。研究这样一个家族的历史,对于了解南阳地区的古代历史、乃至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研究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有的政治现象。刘宋时期,随着门阀政治的瓦解,士庶地位升降浮沉,诗人心态各异,由对抗逐渐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9.
门阀士族作为中国地主阶级的一个掌握特权的特殊阶层,活跃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唐朝,门阀士族逐步丧失了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武则天统治的前后一段时期,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士族阶级自身具有的集团性、分裂性以及皇族统治集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士族的地位经历了一次直线式的下降,加速了士族及士族制度的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0.
南朝齐梁时期 ,皇权政治取代了门阀政治。齐梁君主对门阀士族的基本态度是 :改朝换代之际 ,利用门阀士族来装点门面 ;让他们充当御用文人 ,以满足自己对文采辞章的偏爱 ,仅此而已。与此同时 ,门阀士族政治、经济地位则一落千丈 ,代之而起的是寒人对中央、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权力的全面控制。士族也曾试图改变这种生存处境 ,然而进退失据 ,应变无方 ,自处乏术 ,最终走完了自己辉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于唐朝达到鼎盛。东汉至三国时期为早期的佛经翻译实践;两晋时期逐渐开始对以往译作的翻译批评;隋唐时期初步形成佛经翻译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又指导译场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不朽的经典译作。因此,佛经翻译时期的译论发展模式呈现出"由翻译实践到翻译批评,再由翻译批评到翻译理论,最终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环形模式。  相似文献   

12.
秦汉之际,伴随着陕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水利的全面兴修、稻田种植面积扩大及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开发迎来了第一次高潮。汉末三国时,陕南农业曾一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陕南地区农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西晋以降农业开发处于衰退的趋势,但是由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和少数民族迁入,特别是冬小麦的传入使陕南地区农业开发又有了新的内容,出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与采集渔猎文化同时并存的局面,使山地农业得到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3.
武陵文化产生以后,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武陵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晋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繁荣于元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 ,战乱频仍 ,两汉严格规范的教育体制被打破。为了文武并用 ,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培养人才 ,三国政府都兴办教育 ,设立太学 ,其中以曹魏为典型。这一时期太学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并确立了今文经的地位。此外 ,三国时期的地方办学也有一定规模 ,很多地方官员都在其辖区大兴教化 ,创立学校。这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战乱、统治阶级的好尚和生源、师资等方面的原因 ,三国时期的教育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总结的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处于半开发或不开发状态,但到了东汉末期和三国之初,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已获得巨大发展,这种发展都是在东汉时期实现的。故近人多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论述东汉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之文,但都未能从东汉人文状况的变化去论述,本文正是从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入仕者与知名人士的涌现数量大大超过西汉时期的人文状况来论证这一问题,可补前人及今人论述之缺。  相似文献   

16.
五代十国时期,归、峡二州前后归属颇有不同,后梁至后唐庄宗伐蜀前,归、峡隶于前蜀;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归、峡二州方始改属南平(高氏荆南),其间又屡有反复,归州归属尤其如此;逮至天成、长兴之际,归州重入南平,南平以荆、归、峡三州为基本疆域范围的格局至是最终得以确立。其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沿而未改,并一直延续到乾德元年(963)南平亡于北宋。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主要分为整体研究和阶段性研究两部分.整体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关系理论及民族政策特点等.阶段性研究:先秦时期研究,包括夏朝、西周、战国等时期的民族政策;秦汉时期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对于和亲、羁縻等具体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于匈奴、羌、西南夷等具体民族的政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包括对三国时期蜀、吴,十六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民族政策;隋唐五代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包括整体研究和具体政策、具体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唐诗和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格局 ,后世常有宗唐和宗宋之争。这种“唐宋之争”最早出现于金代 ,本文主要沿着这个线索来谈金元诗的发展。本文是作者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所编选的《金元诗选注》之前言 ,提前交由本刊发表 ,有所删节。  相似文献   

19.
六朝陶瓷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以东晋为分界,其艺术风格在前后两个时期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差异是由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取向所造成的:三国、西晋时期的陶瓷艺术直接继承的是汉文化因素,即以神学为主要审美取向;东晋、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衔接了魏晋玄学思潮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以简约、幽雅,以及瘦骨清像的人物创作形象作为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0.
《礼记》49篇的初本,为西汉今文礼家戴圣所编纂。自西汉至东汉,《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据诸本加以校勘,并为之作《注》,列之为《三礼》之一。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一度几为王学夺席,他皆惟郑学独尊,且唐于《三礼》独重《礼记》。宋元明时期,《礼记》学颇染宋学习气。清代号称经学复盛,然《礼记》学则未堪其称,诸经独《礼记》无新《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