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各大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是宏观汉语史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江西境内人口迁徙、融合的历史考察与方言状况的调查,探讨赣方言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为赣方言自秦汉时期萌芽至唐末五代完全形成,进入宋代及元明清则到受到江淮移民和闽粤客家移民所操江淮方言与客家话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与《成都方言词典》中一些相同的方言词语 ,通过考察这些词语大量地出现在凉水井周边及以远的西南官话方言点却极少出现在其他客家方言点的情况 ,认为成都方言对东山客家话词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还指出了这种影响在移民史和人口史方面的证据 :湖广人移民在先 ,并具有人口优势 ,在成都平原肥沃的平地上先进行了湖广话的交混、整合 ;客家人移民在后 ,居住在较为贫瘠的东山 ,人数更少 ,方言整合更晚。东山客家话在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受到了成都方言的影响而较少地影响成都方言  相似文献   

3.
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方言)本无好坏之分,但是由于人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往往对不同的语言作出不同的评价。入湘三峡移民身处多种语言(方言)并存的地区,对不同的话持有不同看法: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越认同普通话或当地话;反之,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就越喜欢家乡话。移民的语言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交际。  相似文献   

4.
据考古资料分析 ,江西的居民历史十分悠久。客赣方言的原始形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汉代为古客赣语时期 ,它属于扬雄《方言》所说的“南楚方言”。南朝时的江西话被称为“语” ,既有别于当时的“正音”或“通语” ,也不同于两湖的“伧语”。唐代的赣方言已与今天相近 ,并于唐末五代开始 ,随移民向湘东、鄂东南、皖南、闽西北扩散。客家话应与赣方言同源。明末清初随移民从赣、闽、粤之交扩散到湘、桂、川、浙及港台诸省与地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频繁流动迁移造成语言生态的急剧变化。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湖南郴州这个三线城市的新移民 对国家通用语(普通话)和区域通用语(家乡话)的语言态度问题,以弥补目前对中小城市新移民语言现状研究的不足。调查发 现:新移民对家乡话的评价在“情感”方面稍高于普通话,在“功能”和“地位”方面则远低于普通话,新移民对自身与子女的普通 话以及对子女说家乡话期望程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出普通话的优势地位和方言的弱势地位及新移民对家乡话纠结矛盾的 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一般看来,在四川,"打乡谈"专指客家话,其实"打乡谈"指四川移民讲各自原籍的方言土语.四川移民社会存在各种乡谈土语,融合了我国所有的方言类型.目前在四川除了四川官话外,仍存在客家语、湘语、闽南语等方言."打乡谈"是移民社会初期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移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般配看来,在四川,“打乡谈”专指客家话,其实“打乡谈”是指四川移民讲各自原籍的方言土语。四川移民社会存在各种乡谈土语,融合了我国所有的方言类型。目前在四川除了四川官话外,仍存在客家语、湘语、闽南语等方言。“打乡谈”是移民社会初期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移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赣方言早期一体,都属于古赣语———南下至江西(赣北、赣中)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即亻奚语的底子上形成的古代江西方言,后来异地分居,各自发展:赣北、赣中等地的古赣语因为处在开阔的近江、近湖地带而以开放式方式发展演变(大量吸收它北方的方言的成分),形成现代赣语———赣方言;随客家先民进入赣南、闽西的古赣语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而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保存了多得多的古赣语成分),形成客家话(后来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它们最终一分为二是由于方言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社会处于共变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因使用者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言变体称作方言。包括地域方言、时间方言、社会方言及个人方言。语言的使用因情景、场合的不同产生的不同变体叫语域,分语场、语旨和语式,其正式程度由语体来区分。了解语言变体对掌握语言交际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移民时期早已达成迁得进的目标,业已完成移民迁建使命。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正成为新时代后移民时期达成目标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武广新区城中村三峡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观察维度,考察了城中村语言景观,寻找语言景观的使用特点、使用规律和语码选择背后透视出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城中村语言景观与三峡移民对迁入地的语码身份认同以及对迁出地的地域身份认同具有同构关系;三峡移民对迁入地及武广新区城中村的地域身份认同感处于中等稍弱层级。这表明:三峡移民的需求层次正处于由谋生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关键节点。文章分析了其动因,提出了其对策。这对有效解决三峡移民需求层次转变关键节点中出现相关新问题,以及对有效解决三峡移民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问题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汉语的一大方言,赣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赣语与客家话关系特殊,就方言一级来说赣语的标准很难确立。把赣方言看成是客赣语的一个次方言更有其合理性。加强区域研究突出区域特征是赣语语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早在清代末年就开始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但大都是用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词汇进行考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末,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赣方言研究起步较晚,1936年罗常培先生写成《临川音系》一书。1979年《方言》创刊,熊正辉率先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论文,揭开了赣方言研究新的篇章。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则始终是围绕着客赣方言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作为汉语的两大方言,人们对它们的语言特色仍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因此,客赣方言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大有搞头。  相似文献   

13.
闽粤赣客家人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入蜀并把客家方言带到了四川,历经三百年后,在成都、隆昌、西昌、仪陇几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还保留着客家方言。四川各地的客家人不只使用客家方言,还使用当地的官话,使用双方言进行交际是四川客家人比较普遍的语言生活方式。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看出,四川客家人的聚居方式、语言态度与语言习惯、通婚方式等因素对四川客家的双言现象都带来了影响,但四川客家的双言现象有发生转用四川官话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龙岩市部分客家在学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对客家方言的掌握并不熟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长自身的原因以及家庭语言环境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学校重视不够的原因。客家方言的有效传承,家庭教育最为关键,学校要适时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营造良好的客家方言传承环境。  相似文献   

15.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引发了大量的水库非自愿移民,由于大量的土地、房屋等实物被淹占,只能进行搬迁安置。然而,在搬迁安置过程中,移民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急需把“法治保障”纳入到水库移民社会管理场域中,对这一法场域的研究对维护水库移民权益、构建和谐水利事业社会秩序以及实现水利事业的科学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水库移民社会管理中的法场域主要包括水库移民政法制度建设、水库移民利益补偿与扶持、水库移民纠纷与诉讼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语言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言虽然是语言的附属变体 ,在使用范围和影响力方面弱于语言 ,但反过来方言又在地域、时间、社会、情景等方面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论其与客家话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学者一直认为,畲话是一种接近汉语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有人甚至认为畲话就是客家话。其实,从畲话的发展历史与语言事实看,畲话与客家话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景宁畲话的语音而言,景宁畲话与客家话存在着诸多不同。总之,畲话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以族群分布的、独具特色的混合型方言。  相似文献   

18.
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权威方言,应当具有双重权威性,即既是权威的地域方言,同时又是权威的社会方言。语言规范应当采用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双重参照,从而形成复合参照系。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中,权威方言的作用是逐渐得到认识的,时至今日,总体来说对权威地域方言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对权威社会方言的认识仍显不足。在现代语言规范中,应充分肯定权威社会方言在规范中的地位,并努力培植当今权威社会方言的样本。  相似文献   

19.
方言影视剧创作的语言因素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普通话为创作主流的今天,方言影视剧的创作,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当前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现状,必然会影响到影视剧创作语言的多元化.方言作为某一地区的通用语言,为当地的人民服务,在一定时期内,还必然与普通话共存.其次,语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方言现象是地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特征,有其独特的韵味和信息含量.语言作为文化的窗口,体现着地域文化环境,并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构建.常常被艺术家用来构成作品意蕴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