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解放区戏剧是中国 2 0世纪戏剧史上与战争环境密切相适应的一段特殊存在 ,在整个民族面临危亡的时代 ,戏剧艺术“牺牲”自己一部分特性进行鼓动宣传 ,拯救民族于危亡 ,从而对历史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应当得到肯定。然而 ,作为以政治思维为核心 ,以对立、对抗、斗争思维和善恶价值判断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 ,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理解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为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在艺术创作上选择具体的切入方式 ,造成了戏剧作品存在着人物形象简单化、戏剧冲突单一化、大团圆结局等艺术硬伤 ,不可避免地成为解放后的戏剧走向歧路的萌芽和先声。历史应当区别对待 ,在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以后 ,对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戏剧在艺术上的缺陷进行检讨 ,方才有利于戏剧艺术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元代道教戏剧集中运用悲喜对照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仙界永恒享乐与凡间无尽悲苦,从而自然过渡到最终悟道成仙的大团圆结局.元代特定的时代特征构成道教戏剧的现实悲剧性而其宗教指向又蕴涵深层喜剧因素,共同构成元代道教戏剧由悲入喜、悲喜交加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情趣.道教内容的引入给元杂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元代道教戏剧因具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结局模式而别具一格.元代道教戏剧也因适应了时代需求而进一步走向繁荣兴盛,同时在客观上促使道教逐步向民间渗透和扩散.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方面,张学仁同志的文章,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和他的艺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刻的探讨和介绍,使读者从这个领域再获新意。狄德罗是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戏剧理论方面很有建树。在《论戏剧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演员奇谈》等论著中,他多方面地探讨了戏剧艺术的基本问题,首创性地提出了严肃剧的整套理论。他以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热情为新剧种进行理论辩护,阐发了对戏剧冲突的新见解。他认为性格和处境间的对比,不同人物利益间的对比,才是本质的冲突。他对想象和虚构进行了很有见地的探讨,以独创精神提出了“艺术幻象”方程论。在表演艺术心理学上,他是偏重理性主义的。关于戏剧艺术的社会效益,他坚信通过观戏,好人更为向善,坏人走出包厢时,也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从而给戏剧艺术的社会效益以全称肯定。这些艺术思想就是在今天,也没有全部失却它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作品就会更乐于描写大团圆.只有这样,戏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哈代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兼容乃至潜移倾向。本文以威廉·阿契尔的"戏剧"理论为根据,着重探讨戏剧艺术在哈代小说结构中的运用。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小说在结构上存在着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他的小说结构富有戏剧结构特点。哈代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戏剧艺术中的"冲突"、"激变"等技巧,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6.
人物命运的展示使曹禺戏剧产生了剧场性魔力.曹禺戏剧不仅集中表现人生苦难,展示人物命运的严重危机,在显示人物无助与无奈的命运状况中博取受众的同情心,而且大力渲染人物命运的传奇色彩,展示人生的惊奇性,挖掘人物潜存的影响力,以充满主观理想与情致的书写来强化戏剧的吸引力;既着力写出人物苦难的过程,展示人物的命运发展史,在动态性和整体感中强化受众的审美注意,又注重对人物命运结局的直观性铺叙,以感性的艺术表现来加大戏剧的悲剧感,形成一种撞击受众心魂的艺术拉力.于是,曹禺的戏剧人物描写拥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荒诞派是五十年代在戏剧领域兴起的一个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流派,产生于法国,以后流行欧美各国,其影响至今未衰.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塞缪尔·贝克特、尤金·约奈斯库、让·捷尼和亚瑟·阿达莫夫等.这个流派开始时被称为"先锋派";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根据其思想和艺术特点,把它定名为"荒诞派";此外,根据这一派作家对传统戏剧的态度,它也被称为"反戏剧派"或"反传统戏剧派".  相似文献   

8.
戏剧的时间艺术涵括哪些方面 ?在戏剧理论中一直没有明确。本文试图通过剧情时间、节奏、渐变与突变、线索铺排、回溯与暂断、跳跃与延伸、心理时间与结局余音等等方面的阐述 ,对戏剧时间作简要的解说  相似文献   

9.
英雄主义模式戏剧是1949-1966年中国戏剧创作的重要形态,它以战争为主要表现对象,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是这类剧本的共同基调。文章从讲述战争的角度、战争主体的历史定位、群众形象、战争中的人伦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戏剧场域中的战争“史实”建构,认为英雄主义模式剧本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战争的正义性以及中国民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自救的奋进态度等方面。但创作上存在的部分情感失真和人性单一,又使英雄主义模式戏剧在表现战争的深度方面存在一定缺憾。  相似文献   

10.
《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天鹅之歌,体现出作者在生命晚期和战争的特殊年代关于存在与艺术的矛盾的哲学思考.存在是矛盾的,两性冲突与战争的威胁并存,波宅笼罩在死亡阴影中.艺术是矛盾的,露天历史剧的作者兼导演拉特鲁布女士诅咒自己成为观众的奴隶而要去创作没有观众的戏剧.而存在与艺术之间更是互相矛盾,露天历史剧既以戏仿等艺术特权颠覆着父权历史,以狂欢化舞台自嘲人类"饭渣、油渣和碎片"般的现实存在,但同时又成为存在的动力和希望,促使人们从离散走向团结.纵使战争必须发生,存在必然遭受毁灭,艺术仍将永恒.  相似文献   

11.
分析认为,奥斯特在小说《黑暗中的人》中,运用元小说和蒙太奇的后现代叙事方法,通过欧格斯特一家的遭遇,言说战争给人们的心灵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创伤,反映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小说在给读者带来文学审美愉悦的同时,启发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战争的荒诞本质。  相似文献   

12.
查尔斯·费雷泽的《冷山》将个体的命运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著名导演明格拉的电影改编用视觉化效果将小说主题进一步强化,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人性和爱的深思。小说中主要人物在身心上都因战争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严重创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记忆,而爱使人们重新联系到一起,重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13.
并非像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米调》这部小说是在肯定"知青理想"。小说通过记述者记述叙述者所叙述故事的方式,拉开了记述者与叙述者不同的价值立场,让读者去思考、分析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知青理想"。因此,小说不仅没有赞扬"知青理想",恰恰相反,它是在认真批判和反思"知青理想"。  相似文献   

14.
曹禺始终执拗地追寻生活表象后面蛰伏的人生困境,以强烈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描写,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在全方位的戏剧描写中,曹禺努力探求和张扬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原力与人文精神,引发读者对人之命运的辽远思考,这或许是曹禺剧作最为迷人的地方。老舍的两次话剧创作高潮都是在革命狂欢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两次话剧创作高峰的共同之处是与政治和革命的紧密联姻。若没有革命激情的涌动,稳重理智的平民小说作家老舍可能不会从事话剧创作,面对革命狂欢,老舍以他的勤奋和才智,为中国剧坛贡献出数量极为丰富的话剧作品,凝结着他对革命的思考和话剧艺术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5.
J·K·罗琳的新作《偶发空缺》反映了英国当下少数族裔的生存现状。基于伦理学的视野,通过对从地女孩克里斯塔尔悲剧故事的分析,透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貌似公平友爱的社会福利制度下,中产阶级谋求话语权而排斥少数族裔以及少数族裔为身份、尊严而苦苦挣扎的现状,以期引起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小说《八月之光》中几位女性人物的"影子性",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主义、清教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哈代在自己的一系列小说中体现了一定的惯性思维,这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失踪、死亡和美洲情节的运用,或是为了制造故事的起伏跌宕的气氛,或是为了使其中的人物改变一下心境,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某种阅读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思想和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18.
“看见猫-找猫-想猫-得到猫”是《雨中的猫》看得见的“八分之一”,海明威以凝练的语言、简洁的情节,给读者创造一种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去发掘作品隐匿的“八分之七”,即人物的情感和作品深邃的思想。这种含而不露的笔法是作者“冰山原则”创作理论的完美体现,它扩张了语言的内涵,丰富、朦胧了作品的含义,使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和寓意,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19.
将格雷马斯的"施动者模型"符号学方法应用于《聂小倩》人物及叙事结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叙事文本需要依据情节的变化画出几种不同的模型图,这是由叙事中共时与历时的矛盾所决定的;第二,与普洛普相比格雷马斯的图式更具逻辑性和概括力,但也更宏观和抽象;第三,读者为套用既在模型必须展开充分甚至过度的想象,难免产生对文本牵强或过度的阐释,此为该模型的弊端。这种方法可为结合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同时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拙译《非州童话》出版以后 ,不少读者提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如何在国外搜集民间故事。针对这个问题 ,我谈谈我在刚果搜集民间故事的一些体会 ,归纳起来为六个“要” :一 ,准备要充分 ;二 ,方式要灵活 ;三 ,对象要选准 ;四 ,整理要及时 ;五 ,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六 ,要留意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