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性"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与讨论在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等领域内逐渐展开,并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理论界最具统摄性的概念之一,人们用它来辨别、描述或讨论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总体性精神特征.对"现代性"概念的考察,就其意义来说,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传统的发展观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特征.在总结传统发展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西方社会提出了以多元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新发展理论.研究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权力制约途径主要有二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社会制约权力".从福柯式的权力立场出发,对权力的法律化概念进行了反思,以此为起点,检讨了西方权力制约的两条途径.其中,认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立与制衡构成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核心,而"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则成为现代西方权力制约途径的发展趋势.最后,文章指出,西方的权力制约途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西方现代社会的权力制约权力途径已形成了一项系统性机制.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社会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社会变革的理论反映,其思想特征与现代社会理论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相对于现代社会理论而言,后现代社会理论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理论品质,对社会理论科学主义诉求的反思态度,对元叙事坚决的拒斥态度以及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超越取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质疑和挑战,使现代社会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呈现,同时也表现出其自身固有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共同体"作为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结,发挥着道德内化和组织化等功能,是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根本保证.现代社会共同体的消解使人们摆脱了束缚而获得自由和自主的同时,又导致了公民归属感的匮乏,出现公民社会认同危机,从而引发了西方价值教育内容、目的和方法的嬗变.西方社会通过对"好公民"和"好人"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公民社会共同体和当代西方价值教育的耦合.分析西方价值教育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进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有关公共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涵义入手,对中国传统"乡民社会"的形态与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模式的变革之路,是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实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过渡,并提出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方略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公平概念无论在中西方都是一个内涵丰富、承载重要社会价值的语言符号,这一现象在西方法哲学语境下尤为显著.应随西方法哲学思想的发展,公平概念表现出了不同时代内涵,且日渐丰富.相比之下,中国语境下公平观的发展却显得十分缓慢,传统礼文化下,强烈的等级公平观念统治了中国社会很长时间.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提出,彻底扭转了以一种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滞后公平观、长期统驭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起源是社会学追问的一个本源问题,马克斯·韦伯和维尔纳·桑巴特以"俭"与"奢"的精彩对决,从西方社会的文化密码中破解了现代资本主义起源于欧洲的合理性,但这对立的两极又回归至现代性困局的一致忧虑。理性的全面殖民和主体的过度弘扬,不断指向人们反思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较之西方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与本土儒家文明的冲突中演变和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与西方的对话与融合中,塑造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需要不断建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10.
民主现象至少包含这样两项因素,即民主的价值性因素和民主的工具性因素。西方民主促进之所以会在非西方社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一方面是缘于西方现代民主工具性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更是缘于西方现代民主中原初民主这一民主之本真性因素的存在。非西方社会中人们(包括全体中国人)若要想维续自己既有的善生活,有效应对西方民主促进,不仅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民主的工具性因素,以不断充实非西方社会民主的形态;而且更要激发并宏扬非西方社会民主的价值性因素,以夯实非西方社会中人们之幸福生活所赖以为凭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西学的输入与传播,是近代思想发展的两大前提.救亡图存与争取国家富强成为先进中国人思考的核心问题,社会的剧烈变化,又促使人们的思想此呼彼应,形成云涌风起的社会思潮,百余年间社会思潮的主流沿着经世--变革--洋务-维新--立宪与革命的轨迹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方工业文明在现代民族素质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影响,阐述了个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意在分析传统文化、西方工业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民族素质基础及提高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13.
从总体上看,保护财产私有权、契约自由权、公民平等权这三大现代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内容。私法与市民社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亲和关系,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源于市民社会,又表达了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因而现代法的精神实质上就是私法的精神。在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和市民社会是其内在的双重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解构,这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建设自己特色,并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对待后现代主义要把握后现代主义主流和本质,用积极的态度利用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确的社会观是科学认识和理解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在不同的文化视野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意识的萌芽,西方思想传统中的社会概念主要集中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对立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这些不同文化视野中的社会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对社会做出最为科学而全面阐释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准确理解社会建设语境中的社会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费孝通教授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把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归纳为“差序格局”,并与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这一理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传统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之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与宗教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传统中国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行为。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国家和法治社会,必须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深刻地剖析和反思。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很值得国人重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韩国,基督教是作为西学被传入的,它对韩国近代的社会变迁既起到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作用,也起到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文化以及教育注入与普及的媒介作用,从中也流露出要征服异教民族的文化殖民主义本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理论的核心人物吉登斯和贝克认为,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同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批判是同一的,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个生产过程暴露了为它服务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潜在矛盾性和自裂性。作为经典的社会学家,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理论也是现代社会理论架构过程中跨越不了的门槛。同时,吉登斯和贝克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社会观的批判,来解释其"错过"了"风险社会"课题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经典理论确实没有直接论述风险社会的专题,我们必须要看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审视当代风险社会理论仍然蕴含着数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自由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