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性主义文学家,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为了加深对当时的女性命运的了解,需要在深入研读其代表作品的基础上,就宗教神权和夫权思想影响下的男权社会女性的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命运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就女性抗争意识的觉醒和实现女性命运转变的途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推动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早期的"巴彻斯特小说系列"到中后期的"帕里赛小说系列",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特罗洛普小说中的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有着同样的获得他者认可的人生目标。"获得他者认可"正是心理学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的欲望之所指,"他者"代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有两大最重要的"他者",其一是男性必须具有的"新绅士精神",另一个是女性必须承担的"家中的天使"的职责。纵观特罗洛普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他们的欲望实现方式正是由这一"他者"所决定。可以说特罗洛普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社会性,通过人物塑造,他的小说世界成为一幅展现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与文化方方面面的广阔画卷。  相似文献   

3.
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女性探索自我和自由的经典读本。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该小说是在男性的叙事中用男性的视角来虚构女性人物,因此并非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来解读小说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其追求独立自由、试图改变维多利亚父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作为欲望客体的角色的历程,进而探析福尔斯在作品中所渗透的男权意识形态和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品,其中塑造的两个女性人物思嘉和媚兰是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和传统女性价值观念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妥协的具体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成因的分析,透过作品中两个女性人物思嘉和媚兰,阐释20世纪女性主义思想的困惑,并探讨女性解放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5.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6.
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与当时可供阅读的新闻时事、旅行游记材料紧密相连。小说脱胎于19世纪下半叶法国对中国、中国人、中国史所形成的表述,展现了19世纪末法国中国论的强烈张力。素材的有限性和作者的进化论视角将作品置于西方文明观念、野蛮观念和“欧洲化”观念的影响之下,反映了鸦片战争以来全球化和西方化的进程。但与此同时,其作品一定程度触及了中国当时复杂的文明社会特征,为法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想象和了解中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是整个欧洲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所创作的广泛体裁中以肖像画最为出名。他的绘画在光影语言方面的造诣更是惊人,其肖像画作品通过对人类本性的洞察,表现出对人生酸甜的感受,他把卡拉瓦乔聚光式的明暗造型法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光感和色彩感的新技法,直面现实,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情感。著名画家杨飞云也曾说过“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不亚于文学史上的托尔斯泰。”本文就以伦勃朗的肖像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影在绘画中的表现,突出伦勃朗的肖像画在光影中的情感表达,最后分析伦勃朗肖像画对中国写实绘画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多方位多视角地探讨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生活价值观,蕴涵着强烈的社会批评意识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试图分析福尔斯的女性观以及女权思想在小说女性人物身上的反映,并指出作为男性作家,福尔斯的女权思想带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的早期作品《秀拉》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但并不局限于女性的生存体验.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人物作为异乡人的存在.在小说中,这种生存状态主要从三方面即空间、时间和人物的角度得以展现.而在当代社会,作为现代性产物的异乡人并不局限于某个个体或群体,而是指向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境况.异乡人的身份既蕴含了边缘人的不幸,又因其混杂丰富的生存体验而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它促进了近年来受到关注的飞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莫里森对异乡人的关注反映了她敏锐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剖析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早期戏剧作品中数位女性人物.通过分析主要女性角色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揭示阿尔比笔下青年女性以及老年女性的不同精神特征,探讨美国现代女性自我的分裂与异化变形,展现阿尔比对女性善恶分裂、人性扭曲的诗意塑造.阿尔比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其作品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身份建构的失败尝试.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以当代知识女性试图突破传统价值观念、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以及寻求人生出路为主题,真实反映当代英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夏季鸟笼》以叙事者莎拉的角度描述年轻女性面临未来选择的困惑,展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小说表面上围绕莎拉日常生活展开,而真正的主线却是路易斯的人生选择和婚姻难题.德拉布尔在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时大胆创新,并借助象征手段,暗示女性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宿命,而小说人物路易斯的独特价值应该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2.
受家庭的熏陶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三类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英国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首相》揭示了社会、两性和家庭等多重主题.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发现:一方面,男权文化使女主人公格兰科拉太太不得不将自我追求与这一特定文化之间的矛盾内化,并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精神上的压抑与矛盾;另一方面,受到当时涪大的女权运动影响,格兰科拉太太身上也体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特征,特罗洛普赋予这个人物以两重性.同时,通过描述生活在父权社会中的格兰科拉太太从妥协到反抗、再从反抗到离场的人生旅程,为我们解读19世纪女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我们可以感知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情,这也正是作品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4.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伟大的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真实描述令他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强势的中产阶级女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物。通过以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为背景,从福柯的"话语"角度分析特罗洛普的长篇小说《首相》,试图揭示小说中以格兰科拉太太为代表的强势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实现欲望话语的两种方式,即作为虚无欲望表现方式的内在自我观念和具有异质性游戏特质的外在反抗行为,认为它们只是格兰科拉太太为实现内心欲望而构建的一个现实生活的牢笼。  相似文献   

15.
李昂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借政治、历史等题材书写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建构.其后殖民叙事展现当代台湾社会女性的迷惘与虚妄,而其政治小说文本中的女性通过身体政治消解男权话语中心的策略使身体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维度上的意涵,李昂还通过重塑历史表达女性寻求自我身份认同历程艰难.其创作实践丰富和拓展了女性写作的空间,作品中的现实人文关怀对当代大陆女性作家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在作品中刻画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们勇敢无畏,自食其力,敢于承担生活的重担,她们的出现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天使"形象。在塑造女性人物的过程中,盖斯凯尔夫人又受到男权社会规约的影响,因而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尽管史料并未证明盖斯凯尔夫人是女权主义者,但她的作品确实体现了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柯罗是19世纪法国风景画家,本着自然主义的态度,画风清新且洋溢着诗一般的梦幻。本文在分析柯罗风景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比对19世纪法国各流派的艺术风格,论述了柯罗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对20世纪艺术的影响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期大战乱和大动荡的皖北,基层社会高度军事化,以基层社会为中心的各种组织,改变了原有的双重统治,游离或者正在游离出以上层政权为主导的格局。本文试图通过对苗沛霖团练的发展历程的述论,展现皖北社会统治结构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窥视19世纪中期的皖北社会。  相似文献   

19.
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伊莉莎白.盖斯凯尔因为在其创作的工业小说《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描绘了工业革命过程中的阶级冲突问题,在20世纪60、70年代受到我国马克思主义评论家的重视。本文则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这两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探讨盖氏对19世纪女性与慈善关系的认识。认为,盖氏不仅把女性慈善活动当作缓解阶级矛盾的良方,还将之视为让女性走出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的重要途径。她把自己的慈善事业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在创作中表达了一种不同于男性价值观的独特人文关怀思想。  相似文献   

20.
《纠正》是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成名之作,获得了2001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小说将故事人物置身与消费社会中,采用狂欢化的叙事策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20世纪美国社会的风情图。笔者试图从狂欢诗学为出发点,结合小说展现的消费社会,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相互的纠正和自我纠正行为来探讨消费社会对家庭和个体造成的弊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