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本文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精神顿悟是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重要写作技巧。在《都柏林人》中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句子中,乔伊斯运用了象征的表达方式,满足了精神顿悟对语言表述的要求。在短篇小说《姐妹》《伊芙林》《两个纨绔子》《土》及小说集的压轴篇《死者》中,乔伊斯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精神顿悟的瞬间。象征的运用使精神顿悟更具寓意,耐人寻味,更好地表达了小说精神瘫痪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在《死者》中,乔伊斯着意刻画了都柏林人虽生犹死的"精神瘫痪",反映了爱尔兰民族正在逐渐走向"精神死亡"。而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具有特殊的意义,既体现了都柏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也表现出乔伊斯对整个民族的"重生"饱含期待。  相似文献   

4.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宴会上受挫的经历及最终顿悟,认识到自己的可怜与可鄙的故事。揭露了爱尔兰社会的瘫痪和人们精神的麻木。这里重点研究小说之结构,并运用二项对立的方法来揭示其主题。  相似文献   

5.
《吃碗茶》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由美国政府排华政策造成的近百年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主人公宾来的男性成长经历,主人公经历了生活的一系列尴尬与痛苦之后对人生的顿悟和自我反省,最后主人公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跨入了成熟之门,并且很好地适应并融入了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6.
以荣格原型理论为观照视角,立足人格面具、阿尼玛、阴影和自性几个重要原型,对《死者》主人公加布里埃尔进行分析解读,以透过众多显性表征充分彰显加布里埃尔的整体形象、性格特点、人格构成及其动态发展、渐趋平衡的变化态势.加布里埃尔既有着积极正面的人格面具,且因对之过分认同而出现人格面具膨胀;其阿尼玛内涵复杂,既有以其妻格莉塔为具象所体现的正面特质,又包含众多负面内容;同时,其人格结构中蕴含着自私利己之阴影,而其本人则不知不察.在圣诞之夜诸多意外事件促发下,加布里埃尔于顿悟中感知阴影的在场,开启全新的自我探索,接纳阴影,促使其与人格面具达到对立统一,实现动态平衡,从而走向自性,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死者》是乔伊斯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在心理 ,反映了主人公的幻想 ,幻想的破灭及醒悟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草原日出》是英国著名作家多利丝.莱辛的经典短篇小说,在其优美文字下面蕴藏着深刻的生态哲理。本文从生态文学的视角,通过考察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成长的冲动,成长的过程,到结尾时的成长的顿悟三方面,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理解男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顿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三个女性——莉莉、艾弗斯小姐和妻子格雷塔在加布里埃尔“顿悟”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加布里埃尔与这三个女性由远及近的关系以及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他深爱的妻子格雷塔在感情上的背叛促使了他最终的“顿悟”.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乔伊斯作品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时时刻刻》是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以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主要线索而创建的小说,它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这三个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处于疯狂与理性、自由与束缚、独处与共处这些矛盾的状态之间;同时她们又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抗拒现实。本文则是通过分析这三位女性在她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出她们从无奈、消极、绝望升华到顿悟和重生的瞬间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以意义和自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曼斯菲尔德的《逃跑》是一篇被国内外评论家所忽略的作品。这部反映婚姻家庭生活主题的作品看似情节简单,却蕴藏着深刻内涵。其句法结构方面的重构现象、意象符号呈现的双重含义、小说结尾处主人公的顿悟和矛盾心理,无不影射着作品的矛盾主题,值得我们阐释和品味。  相似文献   

12.
在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童年篇的三个故事《姐妹们》、《遭遇》和《阿拉比》中,乔伊斯基于儿童视角,用精湛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其别具风格的叙事策略。其中,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策略、话语空间及故事空间交替的双空间叙事策略最为突出,它们对童年篇故事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些叙事策略,结合叙事者的精神顿悟,乔伊斯在童年篇中生动展现了都柏林人宗教信仰的迷失、教学的无助和情感的未果,极好地契合了整个小说集的"瘫痪"主题。  相似文献   

13.
勒克莱奇奥的《饥饿间奏曲》以主人公艾黛儿·布伦成长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饱受磨难的少女,最终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性的历程。笔者从成长的苦难、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成长的顿悟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小说的成长主题,同时揭示了成长主题的社会与文化的原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出游情节在我国古代戏曲中广泛存在,种类多、分布广,在戏曲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在古代戏曲中的叙事作用加以论述。出游情节在戏曲中具有引发故事、使一个行动即将发生或为其发生创造条件的作用,具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出游情节还可以起到把故事推向结局、产生结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28年,为了考证小泉八云的一个中国鬼故事《大钟的灵魂》,鲁迅与赵景深之间曾经发生过通信联系。但这次考证并没有成功,其真正的原因是小泉八云对故事法译本的误读。除此之外,小泉八云还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的著作为依据,对《大钟的灵魂》进行了另一处改造。这个故事的翻译、传播与改造,再次印证了文化传递中"不正确的理解"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何去何从"是美国当代女作家欧茨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从丹尼尔.贝尔的现代主义文化批评角度解读小说发现,小说女主人公康妮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化强调自我,摒弃传统和崇尚非理性的特点;康妮的结局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危机和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开端。因此这篇短篇小说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化寓言。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抒情性小说(《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伤逝》有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也在于它是一个最容易引起歧解甚至对立性解读的文本。这与读者对它的表述方式——“第一人称独白”,对小说之“抒情性”的不同理解相关。文章从“独白”与“叙述”、“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以及抒情内在的悖论等问题入手,试图呈现《伤逝》抒情的复杂面向和抒情主体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8.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沃勒的一部爱情畅销小说,然而从生态主义视角重审这部经典作品,却发现它实则反映了作家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沃勒对小说时代背景的铺设体现了他向往传统,回归自然的生态主张;乡野背景的述写表达了他对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和谐相融的生态渴望;"最后的牛仔"-罗伯特.金凯则是作家保护动物、反对战争、回归自然生态思想的代言人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