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 ,将心理空间的建立、映射与合成机制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弥补了Lakoff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当前有关概念合成模式的四个观点是张力论、冲突论、变异论和语义变则论。语言的隐喻化可通过组构、选择、推理、延伸等手段来实现 ,以填补词汇空缺 ,增加表达的精确度和形象性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和解释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属于广义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文章在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的基础上,运用Fauconn ier模式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和空间映射论,采用认知科学的理念分析解释了隐喻转喻映射和ICM的图式映射等问题,并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空间理论可以帮助解读许多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规”的语言事实,为许多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4.
隐喻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可以溯源至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相关论述。亚氏将隐喻认定为"将另一物体的名称来指称这一物体"的修辞手段。认知语义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Lakoff&Johnson)在其1980年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55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从而引发了学界对隐喻机制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隐喻的两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使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从而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Fau 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隐喻理论。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 ,探讨了这两种理论的差异与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时间—空间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源自泛人类的认知体验。首先介绍了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模式,然后在归纳了关于汉语时间隐喻系统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汉语时间隐喻系统在水平轴"前/后"上的隐喻模式及自我方位进行了探讨。强调只有先区分"自我参照物"和"时间参照物",才能发现汉语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在隐喻上的"一致性"。英汉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汉语中自我也是面向未来型,"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此外,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还存在另外两种模式。最后,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往前/后看"为语料,对上述隐喻模式进行了例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建构。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空间隐喻理论为框架,对《雨里的猫》中不同的空间隐喻认知模式进行分析,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解读小说隐晦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8.
当代隐喻理论与经验主义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看作一种语言现象。Lakoff和Johnson等人提出的当代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也是认知现象。在回顾隐喻认知说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概念隐喻,并重点讨论当代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产生给语言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尤其是以Lakoff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英语中的多义词现象为切入点,运用概念隐喻探讨多义词的形成以及对教学方法产生的启示,能够推动概念隐喻与英语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名词表数的认知隐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Lakoff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前 ,名词表数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目前 ,名词表数可从一种新的角度 ,即认知隐喻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运用认知隐喻理论中Lakoff和Johnson的两域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 ,对名词表数的隐喻性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得出结论 :名词表数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语言和认知过程是并存的 ;表数名词的选择是动态的 ,但结构不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从语言的界定与民族精神、语言的认识与世界观、语言的系统性与思维方式、语言的分类与创新等方面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剖析,并由此阐明了汉语在今后发展以及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本文试图从自然联系和人为联系的两个不同角度,对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任意性是自然联系层面的属性,理据性是人为联系层面的属性,它们共同支配着语言符号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本文旨在理清任意性和理据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语言符号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是一种说唱文学,其说唱中的交流机制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交流机制,二是非语言交流机制。变文说唱的语言交流机制包括说唱者与听众的交流、说唱者与说唱者的交流、故事中人物与人物的交流;它的非语言交流机制主要表现为说唱者在说唱过程中通过"变相"与听众达成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指出语言表达手段与修辞之间的紧密联系。讲演正是从语言系统中不断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从而产生结构,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言哲学思想.索氏理论一方面体现了西方哲学的二元对立传统,诸如对于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共时语言研究与历时语言研究以及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的二元划分,另一方面也阐明了语言符号的系统价值属性.本文即从这两点入手,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传递意义的交际媒介。它既是一种交际系统,又是一种可以表达和代替其他交际系统的超符号系统。不仅语言形式可以表达意义,在社会交际中,与语言交际有关的非语言手段也可以表达意义,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不仅包括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包括由非语言手段体现的意义,双方共同组成语篇的意义整体。文章拟从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境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目的是说明非言语表达手段同样在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促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范畴化与语言的结构和单位密切相关。在运用语言的范畴化理论对言语幽默的本质进行分析后,发现语言系统范畴化的过程中会生成言语幽默。通过词的语义范畴与语境意义匹配、关联不同范畴事物、语言的范畴化的内在机制以及语言的范畴化的特征四种技能与知识的训练和习得,交际主体的幽黙能力会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言语幽默的相关研究也会对揭示幽默主体语言的范畴加工过程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语言系统是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具备人所具有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完成某些本来只有人才能胜任的工作。本文将就人工智能语言系统开发作一个回顾,指出开发的困难与前景,同时提出它的开发须从认知、社会、文化方面加以考虑,即与语言顺应同步开发才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歧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语言系统内在的根源而产生的。正如乔姆斯基曾说过:“一种语法理论,对于所描述的语言是否恰当、充分,就看它解释歧义现象的能力。”本文主要从语境分析的角度,探讨语境分析是消除歧义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表示:拟声词为数甚少,而且也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成分,只是部分约定俗成的模仿.本文以英语拟声词为例,经论证得出:拟声词并不少,而且它们是语言系统的有机成分;部分约定俗成的性质并不妨碍它们证明拟声词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由此得出结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