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严明 《北方论丛》2007,42(3):141-144
节约消费是节约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节约经济和建构节约型社会目标,既需要关注经济因素,也需要关注非经济因素。人们的日常消费许多时候是非经济因素决定的。远离浪费性消费,倡导理性、合理、适度、节约型消费模式,探讨其中非经济因素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超出了经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
节约文化作为人们关于节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对节约建设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节约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节约文明。建构节约文化体系要以节约制度规范系统为核心的节约文化体系,组成节约制度规范系统的内容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习俗体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资源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之间矛盾的存在,人类必然按照节约的原则从事经济活动,节约规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促进作用.节约规律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研究节约规律必须充分重视人在其中的作用.鉴于我国浪费问题具有长期性、普遍性、严重性等特征,让节约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充分发挥节约型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的作用等,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龙清香 《云梦学刊》2009,30(3):65-67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节约的思想,他认为贪污和浪费是极严重的犯罪行为.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一项长期的勤俭建国方针。学习、研究和贯彻毛泽东节约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节约、消费和浪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正确认识节约、消费、浪费及其相互关系.节约是人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消费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与外部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实现生存、享受、发展的过程.浪费是指人们脱离自身的实际需要、对稀缺性资源效用的滥用或废弃.节约有利于增加和扩大消费,浪费则必然影响消费,因此,人类必须永远节约.  相似文献   

6.
行星意识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金齐  计彤 《北方论丛》2005,1(6):129-132
21世纪,人类社会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类文化发展与地球资源有限的矛盾和困境."行星意识"的提出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生存时空,人类只有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学会全球性思考,才能保护人类文化的延续.所以,进化出"行星意识"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的文化自觉.而中国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恰恰表现了承担人类文化共同进步的"行星意识"和时代责任,说明节约不仅仅表现为物质上的不浪费和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更重要的是节约体现了一种人类文化安全意识和对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两个角度看,加强节约教育应为学校当务之急。开展节约教育必须要能够明确学校节约教育面临的困境;深刻理解节约教育的时代意蕴;寻找节约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两个角度看,加强节约教育应为学校当务之急.开展节约教育必须要能够明确学校节约教育面临的困境深刻理解节约教育的时代意蕴;寻找节约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提出,缘起于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匮乏与环境退化。如果只从这一角度理解节约问题和构建节约型社会,那么,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也会对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形成限制。节约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生产、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效应。节约型社会的实质是人、社会经济关系与自然三个层次发展目标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它部分体现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0.
影响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因素有很多,如制度、体制、机制、政策、观念等。但是,在众多的因素之中,观念是影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节约观念淡薄无疑成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奢侈浪费风气流行,有时候节约被当作落后和保守的同义词,甚至认为超前消费乃至浪费可以拉动内需或者促进发展,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造成人们对节约问题存在认识误区的原因有:认识原因、制度原因、体制原因、政策原因等。认识到不合时宜的观念阻碍节约型社会建设,就要采取多种措施,既要强调以往的说服教育等诱致性制度变迁,也要通过制度、体制、政策等强制性制度变迁,使节约观念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康达华 《理论界》2011,(3):39-41,183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把扩大内需排在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建议中将扩大内需独立成篇。扩大内需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全国上下今后的工作重点。消费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与外部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实现生存、享受、发展的过程;节约是人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节约有利于增加和扩大消费,浪费则必然影响消费。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节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专门论述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问题,归纳总结了节约不变资本的各种有效方法,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并掌握的。节约不变资本,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不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立新的高效的、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建设节约型政府是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节约行政成本是建设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这要求政府就存在的各种浪费现象采取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建设节约型政府是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节约行政成本是建设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这要求政府就存在的各种浪费现象采取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具有内在的节约机理和重要的节约功能,因而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助推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节约功能,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从转变观念,构建体制、机制,落实政策,建立法制保障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构建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具有必要性;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兼具节约、和谐、消费社会特点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会.它的特点是:具有消费社会的共性,具有和谐社会的特点,具有节约型社会的特征.节约不等于不消费,消费不等于浪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引导,发挥制度功能、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是构建节约型的中国和谐消费社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校建立节约型校园文化可以解决高校经费缺短、资源紧张和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促进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高校必须全面树立校园节约观念,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员工节约意识.必须加强节约型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大学校园的节约氛围.必须加强对节约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的节约型文化目标责任机制,将节约型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时间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之一,深刻认识并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利用它,对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时间节约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是力图用尽可能少的花费——节约人力和费用——来生产尽可多的产品;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却无法摆脱由于失业、生产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等所带来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资本主义社会节约与浪费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不可分离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相似文献   

19.
节约富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一靠制度,二靠技术,只有两者的双重保障,才可能走循环经济之路;李晓西、张琦认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变革创新,还是一次发展战略优化和思想观念及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赵振华回答了节约不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各个收入群体、企业、家庭和政府都是节约的主体,构建节约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等问题;何玉长则从国家战略角度论证了节约型社会是富国之策,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勤俭节约思想与领导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毛泽东节约思想与资源节约型社会都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而提出的,既一脉相承,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涵义。我们应当弘扬毛泽东节约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制度创新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