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子胥散论     
伍子胥是吴国的忠臣,他从长远考虑,竭力主张灭越,但他的意见未被夫差采纳,反而被夫差杀害。后来吴国遭到越国的偷袭,夫差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杀了伍子胥,于是他为伍子胥立庙设祭,即是忏悔,又是安抚。吴人和越人都尊伍子胥为江海涛神,是怕屈死的伍子胥亡灵变成厉鬼作祟。伍子胥在筑吴国都城和伐楚战争方面是有功于吴国的,然而他是楚人,他为了报家仇而不惜引敌国之兵攻入祖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女,还惨无人道地鞭尸,实在不值得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这一天,江浙一带最早祭祀的其实是伍子胥而不是屈原。虽然伍子胥比屈原早死二百多年,虽然江浙一带的百姓早就把伍子胥当作潮神崇拜,但是在官方的节日谱系中,自比香草美人,只会自怨自艾的屈原仍然被扶正为端午节的主角,享受着不属于他的祭牲之礼。  相似文献   

3.
伍子胥二题     
楚人伍子胥,是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自春秋末以来一直对他褒贬不一。屈原赋诗咏叹伍子胥:“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孔子的门生子贡也说:“胥执忠信,死贵於生”。可宋儒魏了翁却指责伍子胥“叛国”,称他为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六年是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追溯苏州的建城历史,我们决不能忘记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是他主持了吴国都城的营建工程。伍子胥,名员(音云),楚国人。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勇于策谋”。因遭楚平王的迫害,只身逃亡异乡。自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来到吴国,至夫差十二年(公元前484年)被害,在吴国达三十八年之久,对吴国的发展壮大以及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就伍子胥振兴吴国的功绩作一初步评述。一、荐举贤才竭诚辅佐国家之治,以得人才为先。伍子胥深谙此理,他说:“贤才,邦之宝也。”从这  相似文献   

5.
伍子胥猜谜     
《老友》2015,(4):54
据说战国时期,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初次上朝时,在殿前刚举完千斤鼎,君主又传谕试文才。结果,满朝文武都比不过他。这时相国就给他出了个字谜:东海有大鱼,无头又无尾,丢了脊梁骨,一去直到底。伍子胥当即答了出来。接着他又回敬相  相似文献   

6.
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与伍子胥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伍子胥是屈原的精神导师之一。屈原多次赞扬伍的忠贤正直,表示要浮江入海,追伍殉国。屈原自沉日期与伍子胥自刭日期亦很可能相同。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应首推伍子胥。  相似文献   

7.
试论伍子胥的崇祀习俗蒋康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曾对吴国的霸业和吴地的开发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最终忠谏屈死。千百年来,伍子胥受到人们无限的敬仰,死后还被奉为神明来祭祀.本文拟就崇祀伍子胥习俗的缘起、方式、范围及原因作一粗浅探究。一、对吴地的杰出贡献伍...  相似文献   

8.
凌文 《金陵瞭望》2006,(11):9-9
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7,(8):22-25
伍子胥遗恨终生 伍子胥为报父仇的忠肝义胆、为酬吴恩的文韬武略的确可敬可佩。但是,他对夫差的“愚忠”却留下一生遗恨。清人韩荚曾就此事将伍子胥与范蠡进行对比.“吴有伍员,越有范蠡,两臣均忠于谋国者,但夫差与勾践有听与不听之异耳,然伍员不免于鸱夷,而范蠡得霸越以扁舟五湖志,岂不谓智哉!”伍员与范蠡二人均为经济之才,用之即能富国强兵。越王勾践任用范蠡,在国破家亡的逆境下而能东山再起。吴王夫差不用伍员,以致国灭身亡。这是君主因为不能任贤使能所致。而从为臣之道来说,伍子胥则不如范蠡聪明。范蠡看透勾践之为人后,即急流勇退、隐姓埋名,逍遥于江湖。  相似文献   

10.
元明戏曲舞台上的伍子胥形象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明之际有关伍子胥题材或涉及伍子胥故事及评价的历史剧有十五种之多 ,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一个特例。而关于伍子胥每一阶段的形象塑造 ,都蕴含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及广大民众对这一形象道德的、审美的评价。本文旨在通过对元明戏曲舞台上伍子胥形象及其审美特征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左传》到《伍子胥变文》 ,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 ,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 ,兼及其他文献 ,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 ,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 ,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 ,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 ,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伍子胥军事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国人,生年不详。因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杀害,于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由楚亡命至吴,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年)被逼“乃自刭死”。因他来到吴国后受封于申,故又被称为申胥。伍子胥“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在春秋晚期吴国与楚、越等国所进行的战争中“勇于策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术界  相似文献   

13.
江陵张家山西汉初年墓葬所出古竹书《盖庐》 ,是托名伍子胥的古兵法著作。该书与《汉书·艺文志》中兵技巧家的《伍子胥》1 0篇无关 ,而可能是同书著录的杂家《伍子胥》8篇中的一篇。其成书时间当在楚汉之际或是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4.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同情和赞誉,可谓“舆论一律”也。在人们心目中,伍子胥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直到现在,在一些报刊文章中,在戏剧舞台上,人们仍然对他奉献着叹惋和赞许。然而,定论未必是科学的结论。古有所谓“盖棺论定”之说。许多历史人物在他“盖棺”时虽已得论定,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人往往会对其提出迥异与前人的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斗争中的重要人物,<左传>、<国语>皆叙其事记其言,<楚辞>称其忠贤,司马迁<史记>为其立传,后世小说家也颇多渲染.伍子胥的悲剧命运令人低回叹惋,特别是当我们从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观照春秋时代王权政治生态中人的生存境况的时候,伍子胥的家世、他一生所经历的纠缠着孝与忠观念的逃离和眷顾,实在有太多让人深思回味之处.中国文化如果要涵养健康的生命个体,就必须重塑合于自然人性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16.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到<伍子胥变文>,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兼及其他文献,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17.
伍子胥复仇故事由正史到民间传说,由史传文学到戏曲、小说,在不同的文体和文学系统中不断得以演绎和完善。对《左传》、《史记》、《吴越春秋》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社会盛行的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可勾勒出伍子胥由正史到杂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流变。这种动态的变化,使人们对伍子胥形象不断有了新的认识,从中也可发现后世优秀文学作品从正史和杂史中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耙梳大量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吴大城的规划实践,展开对伍子胥及其规划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伍子胥对中图古代城市规划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冯至兼有诗才、史才和文才,这使得《伍子胥》既是小说,也是诗,更是哲学。《伍子胥》是冯至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诗化叙事是其典型的艺术特色。小说的人物话语与视角设定、空间设置与意境营造等叙述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既体现了《伍子胥》诗化叙事的显在特征,也是解析其诗化叙事艺术效果生成机制的重要途径。《伍子胥》在冯至创作的叙事性作品中独具一格,既不同于其早期的叙事诗,也不同于同期创作的《杜甫传》,这既表现在形式体制、创作目的等方面,更表现在话语形态和生命体验等层面。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诗化叙事潮流中,《伍子胥》在抒情笔调、历史书写、人文内涵等方面保持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伍子胥因父兄之仇出奔吴国的故事,着重他在出奔途中的精神历程和心灵成长轨迹。冯至改写后的小说在文本结构上与荷马史诗《奥德赛》有很强的可比性。运用比较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故事的片段结构、片段的意义、诗意的叙事、暗示手法等方面探讨了冯至小说《伍子胥》在写作风格上的诗化倾向,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人物心理体验,在哲理层面上灌注作家对生命承担和抉择的思索。这些文本特征和诗人在创作该小说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个人人生体验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