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体”是当下文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甚至打出了“身体转向”的口号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重新审视文坛“身体理论”及其实践不仅必要,且别有深味。葛红兵是国内最早提出“身体写作”概念并将其运用到文学本体论研究和小说批评中的理论家,同时他还是一个锐意探索身体奥秘的作家。其“身体”理论在写作、评论和理论创建等三个向度上都有展开,经历了晚生代批评、身体伦理学建构和中国汉语原初思想中“身体”观念的溯源等纵深发展阶段,这些都构成了当代身体叙事的重要征候。本文拟选择葛红兵“这一个”…  相似文献   

2.
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在幼儿园这一教育场域中,由于教师对幼儿“前台”与“后台”生活的割裂,塑造了幼儿去个性化的身体,最终达到了对幼儿身体控制的目的,却造成了幼儿本性的束缚和压抑。为此,提出幼儿园“前台”与“后台”相互融合的策略:一是增加“后台”自主活动时间;二是扩大“后台”自由活动空间;三是注重幼儿“前台”与“后台”的身体体验。  相似文献   

3.
自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的学科提议始,相关的知识生产便呈逐级递增之势。舒氏“身体美学”思想恰如身体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性“事件”,不期然地联结起了传统与当下两种不同的身体美学研究范式。如果说舒氏身体美学及其之前的身体话语研究是对西方美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传统的解构与超越,那么后人类时代的身体美学研究则是对身心统一的技术化践行与反思。因此,从“身体美学”到“后身体美学”的转换,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变革,即由在二元论框架内展开的以思辨为主的知识言说方式,向科技与人文大融通的“反身性”言说方式的转变。这种身体美学研究范式的位移,更新并重塑着我们的知识地图,让我们对“自然人”与“技术人”的本质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也为当下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5.
择取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消费”现象来考察中国消费文化的传媒表现,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及意识形态的转换过程。对身体的消费其实显露着“肉体至上”的视觉暴力、男性文化支配下的性别权力关系和“西上中下”的西方消费文化霸权。在此过程中,传媒的意义,首先在于传媒自身即从身体消费文化中确立了男性话语载体的身份;其次,大众传媒推行的身体美学标准,使身体消费合法化、大众化、世俗化;需要警惕的是,资本参与制造“美好生活”的符号假象和幻想在有利于社会控制的同时也可能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6.
钟欣 《百姓生活》2010,(3):46-46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身体“小毛病”,很可能是病症萌芽的暗示。下面9种症状,或许正暗示女性的身体在闹“情绪”。  相似文献   

7.
“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身体而缺乏精神;第二阶段身体与精神并重。现在人类则正在向第三阶段即“新概念人”阶段发展,未来的“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人”。人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现在最需要解决肉体的局限性问题,最需要解决精神的延伸和承传问题。人类应该改变“人”的观念,应该进行“人”的思想革命,发展人,从而建立新人,也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建立现代新人应该着手两方面:一是解决身体的再生或长生的问题;二是解决精神的延传问题,要让精神以活体的方式继承。“人”的精神应该是累积性的、持续性的不间断的发展,而不是循环式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8.
“身体一是解读《红岩》革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文章从身体的命名、身体的出场仪表、身体的感知系统等身体的构成属性互证自明地凸显了敌、我2种不同的“身体阵营”。革命身体的受虐被演绎成了庄严的凯旋仪式与洗礼典礼。在红色狂欢的受难姿态中,“身体”的痛感为一种信仰道义充斥的革命浪漫情怀所替代。  相似文献   

9.
[摘要]“身体小宇宙”观念在中西文化中非常普遍,身体与自然空间的象征对应关系是身体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向度。红瑶以身体为基点营造生活空间和想象宇宙空间,家屋的构建基于对身体生命特征和空间性的认知和类比。身体与家屋相互构成,家屋空间的构建界定社会秩序,后者也对身体进行了象征建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老“妇”幼身体素养的培育困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老“妇”幼体育健康素养培育存在时间、活动和精神状态困境,其时间困境表现为:“祖辈或母亲角色”的身体素养培育时间不足;老“妇”幼身体素养培育时间复用和管理质量较低;其活动困境表现为:婴幼儿身体素养培育活动结构不合理,照料者活动层级较低,被边缘化;婴幼儿身体素养培育的科学性和盲目性并存;其精神状态困境表现为:祖辈照料者的精神状态受代际道德伦理责任束缚较强;母亲被赋予过高的育儿职责和标准;婴幼儿感官性体验被符号化,心理性体验超负荷。  相似文献   

11.
庄子哲学中的身体指的是躯体与心理、感官与理性尚未区分之前的“浑沌”整体。由于身体的原初知觉尚未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因而其所处的生存境遇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客观世界,而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体”的本原世界,相当于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或梅洛-庞蒂所说的“被认识所惯常谈论的认识之前的世界”。在这一点上,庄子哲学与现象学具有相同旨趣,两者都意在借助身体的原初知觉突破固有认知的牢笼,在“前反思”“前客观”和“非对象性”的状态下呈现本原世界的五彩斑斓和无穷意味。  相似文献   

12.
论“乡下人进城”小说叙事中的精神“进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叙事中,“进城”包含两层喻指:身体“进城”和精神“进城”。乡下人在身体“进城”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进阶。两种文明、两个时空的历史穿越,使乡下人的精神“进城”凸显出精神历险的特征。从精神“进城”的层面看,“乡下人进城”的历史穿越阻隔重重、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身体美学观的判断标准是,能显现出理念和精神自由的身体,就是美的身体,愈是充分地体现了精神自由的身体,就愈美。因此,身体的美,也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充满精神自由的身体美,具体显现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身体,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动态自由的身体,优美可爱的身体。黑格尔视精神性为身体美的根本特征的身体美学观,对我们今天的身体美学更多地关注肉体情欲的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省思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先秦其他学派比较而言,墨子开创的墨家学派较为关注百姓人民的生存。墨家视野中的“身体”,形体、智能、欲望三者交织,形体是材质,智能是感官经验的机能,欲望是由形体生出的放纵的情感。墨家“身体观”既承认人体的物质存在,也注重智能对形体和欲望的决定作用。笔者从存在之身、道德之身、政治之身、欲望之身四个层面来理解“身体”,将有助于更本源地阐释先秦墨家学派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认为现代社会患上了“文明综合症”,并将“文明综合症”视为人们遭遇震惊的后果,这使得作为由震惊体验而引发的身体姿势成为“文明综合症”的突出症候所在。“震惊的姿势”分为显性的身体颤动和隐性的惯常行为,二者都是非自然的姿势。“震惊的姿势”实际上是真正姿势的丧失。面对“文明综合症”,本雅明不仅深入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体姿势所呈示出的身心困境,而且以其精准而独到的眼光发掘、展示了现代艺术中对病毒震惊具有抗体的“现代性英雄”图谱,并为现代文明发展之路开出了免疫学药方:以“姿势的震惊”对抗“震惊的姿势”。他对“姿势的震惊”的解放潜力的发掘,以及对权力和资本侵袭下“文明综合症”的形成之因和治愈之路的思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智能与资本的“共谋”预示着资本主义生命政治之逻辑奇点的降临。一方面,这一“共谋”将劳动力商品化的历史逻辑推向了身体商品化的极致。在智能时代,被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解放的身体最终走向透明化,身体被数字编码吞噬,陷入“失物拜物教”的迷思。另一方面,智能技术变革了资本积累和雇佣关系的旧有模式,使生命政治生产变成非物质性和消费性的符号生产,濒临价值虚无主义的边缘。这就意味着,重要的不是去炮制资本主义生命政治的神话学,而是去寻找实现生命政治术语革命的逻辑豁口和现实道路。在文明逻辑的意义上,资本主义生命政治的文明因素为身体建构了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预示着“类生命”的复活,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倒逼”态势。在现实道路的意义上,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担负起扶植和照料生命的政治责任,能够有效推进“类生命”的历史建构,从而全面彰显生命政治所具有的制度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17.
《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的“生命健康权”和第119条与第136条所称“身体”受到伤害,实为侵权法不同于人格权法的表达习惯。侵害“身体”实质上侵害的是生命健康权,而不同于“身体权”的“身体”,这是自然语言与法律语言的混淆。司法实践中没有造成伤害的侵害身体行为,对精神损害赔偿提出了要求,进而促进了身体权在学说上的独立,学说上出现了“包含说”、“独立说”和“折衷说”三种不同的解释方案。身体权在学理上的独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客体独立期和权利独立期两个阶段,而另一种“侵扰公民的身体”的理论构建则逐渐淡出了学术舞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德勒兹哲学思想差异性与生成性特质的解析,及其身体美学思想的分析与解读,探讨后工业社会造型艺术非理性、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向。通过对以“无器官的身体“”感觉的逻辑”为核心的德勒兹身体美学造型维度的解析,运用具体案例阐述当代造型艺术的创新表现方法,确立当代造型艺术以身体为核心的创造视角,建立造型艺术非理性的身体感觉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为当代造型艺术审美变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预展     
土地——身体: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 作为“沃伯顿艺术项目”(WAP)存中国巡展的首站,“土地-身体”将在上海美术馆为中国观众,特别是为海纳百川的上海带来全然不同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20.
身体是内联心灵、外通世界的媒介,亦是舞蹈艺术运用的形式与质料。舞蹈身体从生成逻辑、表达图式和对美的塑造三方面,通过“本质-方式-价值”的思维演进,展示出舞蹈艺术之终极“善”道。舞蹈身体的生成逻辑基于身体层次的窥视,一要以物质身体为实在呈现,二要将精神生活融入身体实践活动。通过身体再现、身体隐喻、身体间性与身心关系的四种表达图式,在舞蹈形象、动作形式、他者关系以及自我意识中,生成舞蹈艺术“肢体美”“概念美”“交互美”“状态美”的“四元”美学,目的是以艺术化身体促进人文生态的构建,旨在升华品格、净化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