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简牍材料来看,秦汉法律承认家庭的独立地位,维护家庭内部的孝亲伦理观念与尊卑等级秩序,其目的在于以家庭秩序的稳固来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的安定。秦汉法律维护家庭的内部秩序,其原因在于法律既需吸收与接纳自先秦以来即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孝亲伦理和礼制观念,也要适应秦汉时期个体小家庭脱离宗族成为社会主体单位的历史变化和社会需求。但当秦汉家庭秩序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观念与国家法律义务出现冲突且不可两全时,家庭秩序让位于国家秩序,家庭伦理义务服从国家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2.
法律的适用有其自身的认同边界,对某一社会进行法律移植时,要么该法律能被普遍接受,若非如此,则面临法律的转型,也意味着将迎来固有文化秩序的原始抵抗。在西南侗人地区,由于受文化秩序和环境因素影响,以国家权威为背景的法律与政府并不能实质性地参与到村落纠纷的调解过程当中,而是被由宗族、姓氏以及"款约"构建起来的层次性认同边界排斥在村民内部生活秩序之外,享受作为"外人"的礼遇。内外有别、亲疏有序成为村民处理与国家关系的文化逻辑。同样,从国家在西南山地民族区域的法律实践进程看来,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根基,国家通过法制进入村民内部以实现全能性管治的努力遭遇村民日常性的抵抗,注定了该区域的法制实践仍将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持续性过程。  相似文献   

3.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4.
霍耐特沿着黑格尔提出的一种"为承认而斗争"的观念,从黑格尔、米德、哈贝马斯等人那里汲取重要思想源流,从承认领域、承认模式、承认原则等方面阐明一种具有规范内容的社会理论,形成了极具后形而上学语境的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一种未被扭曲的自我关系,建构了基于爱、法律和团结三种形式的承认道德观,很好地处理了同一性与差异性、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为道德信仰提供了"从自我认同到对等认同再到群体认同"的认同逻辑支撑和"由可信之信到确信之信再到信信与共"道德理论关照,对于社会道德秩序建构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土社会"是对中国旧有的农村社会的特性所作的一种概括,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已经并且正在经历一场在速度、深度、广度上都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后乡土社会"的特征正在凸现.后乡土社会下,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乡土的礼治秩序渐趋淡化,传统礼治秩序下的权威和价值体系面临解体或重构,即便如此,现代法治在后乡土社会的秩序重构仍面临着法律信仰与乡土信仰、国家法与民间法以及法律资源需求和缺失等一系列的冲突.在此视角下,笔者探讨了从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资源及法治秩序方面对后乡土社会秩序重构的可行,以期实现法治秩序与乡土的完美整合,谋求更为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6.
李娜 《北方论丛》2022,(3):45-52
国家认同具有多维内涵,其中政治认同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多元文化语境下港澳青年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本土意识的异化与极端、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西式民主认同的挑战等四方面的现实困境。对国家的政治信任、社会支撑系统、政治合法性、内地青年对港澳青年的态度是影响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构建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制度建设、组织工作、教育培养、文化价值重塑等四个层面可有效提升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清朝继承儒家治国传统,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构建起了国家层面的"正统性",州县官员以孔孟之道为依托对民众进行"正统性"教化。通过传承"礼"文化完成了国家层面的"大一统"观的构建,通过弘扬传统民本思想构建起了州县层面的"大一统"观。通过对"孝"文化的持久追求,培养起个人、家庭、国家价值观的一致性,构建起"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清代州县治理思想是儒家伦理秩序与治国理念的结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8.
政治是影响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第一要素,政治稳定是国家安定团结的基本前提.在政治稳定评估指标体系中,政治制度、政治管理、政治认同和民主进程等因素都是评估政治稳定的核心指标.政治稳定要保持在"平衡稳定"状态下,取决于政治改革的科学性、政治发展的适度性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从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指标都包含在政治发展内容当中.因此,要实现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秩序稳定,就必须正确处理政治改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政治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政治稳定有赖于政治制度化水平、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政治参与的适度性和政治文化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组织化方式的角度看,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被组织化"的单位社会向"自组织化"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化方式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单位社会,因单位组织与政权组织的生成及运作逻辑同质同构,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自下而上的纵向依附以及各类单位之间的横向分割避免了两种异质秩序的冲突,抑制了集体抗争的可能,从而使单位组织成为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总体秩序的"减压阀";在公民社会,由于与政权组织有着根本不同的生成及运作逻辑,加上在资源获取上的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社会自组织成为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组织的社会实体。这种独立性使得建立在社会组织基础上的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与建构的政治秩序不会像单位时代那样自动对接,社会自组织既有可能是理性的合作者,也有可能是秩序的潜在挑战者。应对社会组织化方式变迁带来的秩序挑战,根本出路在于通过从"统治"到"治理"的转换,把社会组织从管控的对象变成合作共治的伙伴。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道德意义关涉现代性认同难题,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的意义上,还是在面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阐释和中国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必须以中国现代性为根本,来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德之功能。历史地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之德的根本诉求,在于确立一种从"家国天下"到"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的认同,以及从"直接的现实性"到"具体的现实性"的精神的认同。国家之德,在认同之道,在推进一种认同中的伦理觉醒。这是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解释的核心,它落脚于公民的认同,呈现为总体化认同,指向伦理的觉醒,瞄准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之求解。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承认多元,是通向文化的、民族的、总体化的价值认同及其历史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界、学术界不端行为屡屡出现的今天,科学规范的建构和完善已是当务之急。科学规范是指导和调控科学共同体成员行为的、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统,也是评价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标准。根据科学规范调整的对象、科学活动的阶段或目标、科学家的权利和义务、科学规范的抽象程度或强弱程度,可以将科学规范分成七大类十六种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规范,调整科学活动中各种知识之间关系的规范;指导科学研究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评价的规范,指导科学成果应用的规范;科学认知规范和科学伦理规范;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权利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科学原则与科学规则;提倡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等。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其所昭示的深层底蕴,是一个“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命题。因此,哲学应担负起对人的本性进行深刻剖析与批判的使命,使人类在自我本性的净化与约束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量刑失衡又称量刑偏差,是指机关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对性质相同、情节相当的犯罪,在适用相同法律时,刑罚裁量相差悬殊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在于量刑主体主观过错,即量刑操作者由于个人认知水平与能力、情感、性格等因素而导致的量刑失衡。量刑失衡的对策应是量刑平衡,其内涵要求审判机关在前述条件不应当在同一刑种与刑度内裁量刑级;其实现的路径是增强立法协调,适时颁布解释,提高法官法律职业教育,建立判例法体系。以此纠偏量刑失衡,提高量刑平衡的质量,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5.
张湫  孙荣 《理论界》2014,(4):11-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中,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就其哲学的性质,中外哲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的理解。我们认为,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表现出的哲学立场,一方面表明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也表明,恩格斯此时的哲学世界观还停留在"费尔巴哈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破产原因概念的廓清——对我国破产原因通行定义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学界对破产原因的通行定义,破产原因既指破产程序开始的原因,也指破产宣告的原因.此观点具有内在逻辑错误,应予澄清.破产原因与破产申请的原因以及受理破产申请的原因存在实质区别,对这三者的实质区别的认识不清导致我国新破产法在破产程序的设计上存在误区.破产原因的含义应廓清为破产宣告的原因,即债务人丧失偿债能力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课堂教学过程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过程理论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对西方教学过程理论,即教学理论研究范式、教学理论与模式、教学方案与策略等三大组成部分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获得对西方教学过程理论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语感在朗读表达中十分重要 ,它直接影响朗读者的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常健 《文史哲》2003,(4):74-79
在各种不同学科的真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上 ,真理的等级论长期以来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亚里士多德为真理等级论做出了经典论证。近代出现了真理等级论的三种不同模式 ,它们在现代被进一步发展 ,并遇到了难以摆脱的困境。由此出现了消解真理等级论的趋势 ,这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消解真理的等级论并不意味着否认不同学科真理间的制约关系 ,并不一定要陷入真理的“原子论”。真理不是一种封闭的属性 ,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各个学科之间的真理是相互制约的 ,真理是在文本间碰撞过程中显示出它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