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与伴侣》2010,(3):56-57
“一种米养百种人。”各种婆婆、媳妇的相处方式有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家常话。无论是高素质的婆婆,还是没文化、霸道、小心眼的婆婆,都离不开家常话,而家常话最容易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王贤才 《老友》2013,(3):58-59
从“汤文化”说起 早年有个传说:有一家子很穷,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媳妇让瞎子婆婆吃米饭,自己喝米汤。结果婆婆身子骨瘦如柴,媳妇脸上又红又白。  相似文献   

3.
顾思虹 《社区》2009,(33):16-16
有些媳妇最怕的就是听婆婆不厌其烦的“教诲”,从早到晚地发号施令,做媳妇的心里是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诉,那种感觉比哑巴吃了黄连还苦。我曾问过一些与婆婆相处得不那么好的女友,你以后就决定不再和婆婆打交道,也不和她老人家说话了吗?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好比是歌德巴赫猜想———难解。那么,作为婆婆,如何与媳妇建立和睦的关系呢?我向几个同事作过调查,发现凡是婆媳关系好的,婆婆都有以下的三点共同之处:一是不插手儿子和媳妇的夫妻关系。他们恩爱也好,争吵也好,婆婆一律中立,沉默是金。儿子、媳妇的婚姻他们自会调节,不用旁人说三道四。尤其当他们争吵的时  相似文献   

5.
渝晨 《社区》2008,(21):25-27
一位重庆媳妇,一位陕西婆婆.地域界线并未让她们重蹈《双面胶》里的婆媳覆辙。她们有过最直接的饮食差异,也有着生活理念上的不同。但是婆婆没有向儿子喊冤,媳妇也没找老公哭诉,两个女人靠着彼此的耐心和信任,最终成为了亲如母女的一对婆媳。  相似文献   

6.
高昌礼 《社区》2014,(2):55-56
第三,娘亲的处事之道。 (一)将心比心,真心待人。在我的印象中,老母亲不仅和家庭的每个成员相处的很好,而且和亲朋好友也相处得很好,从来没有见过她和什么人有过节、吵嘴,得益于她老人家的“将心比心,真心待人”之道。老人在世时,经常讲,好儿子不如好媳妇,好闺女不如好女婿,这是老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媳妇是娘家养大的,到你家来做媳妇,添人进口,是多大的好事呀,作为婆婆,你得先对媳妇好,因为你没有养过她,进门要当闺女养,让媳妇感到婆婆疼她,婆婆对她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她的心能不动吗?反过来说,你光让媳妇对你好,你对她不好,心隔两张皮,  相似文献   

7.
翼城县55岁的刘贞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公公去世后,为让年迈的婆婆晚年幸福,刘贞给自己立下了“4条规矩”:第一条:尊重婆婆意见。婆婆的祖籍是河南,老人每年都想回老家看看。刘贞每次都毫无怨言地陪婆婆回河南。  相似文献   

8.
乐宜 《社区》2009,(33):6-8
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关系就是婆媳关系,可以说.在许多家庭的屋檐下,都有一段婆婆和媳妇的故事,有开开心心,也有磕磕绊绊;有温馨平和,也有战火纷飞。古今中外.婆媳间的故事是个永恒的话题,无论在达官显贵的深宅大院,还是寻常百姓的偏居陋室,婆媳关系的话题说也说不完。更多的时候,婆媳关系是“家庭矛盾”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工作之余,我们这些当媳妇的凑到一块,唠完了各自的心肝宝贝,很自然地就讲起了婆婆。每当这时,我便不再开口。工友小高问我:“小王,看来你婆婆对你挺好,从来没听过你讲婆婆。”我笑笑,仍未开口。我的公公婆婆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我结婚时,公婆的社会职务和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屈指可数的,可是,却没有迎送的轿车和“摆几桌”的阔绰与热闹。当时,公婆也有老同事老部下在北京、上海,我和爱人商量去旅行结婚。可婆婆说“不好打搅人家,要考虑影响”。结果未能成行。因此,为结婚的事,我曾不止一次地委屈得掉眼泪,心里对婆婆…  相似文献   

10.
爱家 《社区》2009,(33):9-10
婆媳矛盾,几乎存在于每个家庭,其中的是是非非,也不是一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引起矛盾的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媳妇是年轻人,应该尊重长辈,但是如果婆婆仍然抱着一些“老传统”不放,那也必然生出矛盾。以下这些“老传统”可能都会成为导火索。  相似文献   

11.
在晋中平遥县卜宜乡枣林沟村里,居住着一户人家。房主人是95岁的婆婆和78岁的媳妇。两间不大的老房收拾得干干净净,房间里没有一丝异味儿。每天早上,媳妇董月花醒来时,首先看看对面床上的婆婆,然后蹑手蹑脚地来到外间,烧水、做饭、清扫地面……这是董月花每天的“早课”。当董月花为婆婆梳洗完毕,年迈但神志不失清醒的婆婆总要嗫嚅良久,好像心里的话总想说出来:如此生活有多少年了?整整一个甲子了。  相似文献   

12.
在芮城县永乐镇原村,提起77岁的崔温惠老人精心服侍孝敬91岁高龄婆婆的事,村里父老乡亲无不夸赞她是个贤良孝顺的好媳妇。崔温惠18岁嫁到姚家。她手脚勤快,洗衣、做饭、织布、纺线,家里地里活儿样样都能干。她先后生育四男二女,当时丈夫、公公都在外地工作,全家八九口人的生活重担和抚养老人的重任全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每天忙完家里忙地里,从没一句怨言。她嫁到姚家50多年,从没和婆婆拌过一次嘴,让婆婆生过一回气。多年来给婆婆梳头、洗脚、剪指甲,缝补涮洗,侍候得周周到到。1978年公公去世后,婆婆已年逾古稀。…  相似文献   

13.
马志国 《新天地》2017,(3):36-37
张桂芬朋友: 您好!相信您是一位开明的婆婆,不会拿儿媳当外人,更不会拿儿媳当受气包.但是您瞧,这样的婆婆也会遇到婆媳关系的困扰.这是为什么? 是的,如今很多开明的婆婆,都不会拿多年媳妇熬成婆那一套来对待儿媳,都会觉得拿儿媳当闺女应该是很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香之久 《社区》2009,(33):18-18
平日听多了媳妇们的满腹牢骚,她们总是埋怨婆婆这不好那不好,连婆婆给少了或不给红包的事,有的媳妇也拿出来到处说。都市家庭独生子女多,从小父母娇惯,嫁人后,当婆婆的说她不得。我实在看不惯这些人媳对老人的不敬、无礼和自私。别忘了,你的孩子会把你当老师,你晚年恐怕会自食其果的。  相似文献   

15.
还在娘家时,我就对未来如何与婆婆处好关系有一种担忧。平时,每每耳闻目睹周围出现的婆媳吵骂甚至大打出手,使那做儿子亦是做丈夫的夹在当中受气,着实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至于街头巷尾指指点点的背后议论、婆婆们“娶个媳妇丢个儿” 的哀叹、媳妇们“做人媳妇犹做奴”的恐慌,更增加了我对婚姻的畏惧,直到我身披婚纱进了婆家的大门,仍然是心有余悸。 我结婚时,公公已经过世,留下多病的婆婆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小姑。尽管我平素处处小心,力求与婆婆搞好关系,但我觉得,婆婆仍经常用冷漠的眼光打量我这个从城里“下”嫁来的儿媳妇。那神态让人感到不安,也感到困惑:难道婆媳天生注定就是水火不能相容么?  相似文献   

16.
好邻无价     
李智红 《社区》2002,(4):32-32
我曾在《韩诗外传》中读到过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说是先前有一户人家丢了一块猪肉,婆婆不分青红皂白,硬说是媳妇偷了,要她从此离开这个家。可媳妇根本没有偷肉,任凭她怎样辩解,婆婆也不相信。万般无奈,媳妇只好怀着满腹的冤屈,哭哭啼啼地离开了家。 这事很快就被邻居家的大婶知道了。 看着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因为这件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分崩离析,这位善良的邻居  相似文献   

17.
清徐县王答乡赵家堡村,有位媳妇叫赵亚萍。婆婆80岁高龄,1985年不幸身患偏瘫至今,亚萍十多年精心侍候无半句怨言,在清徐城乡传为佳话。 亚萍23岁过门,已和婆婆相处28年。这么多年婆媳莫说吵嘴拌舌,连脸都没红过一次。婆婆脾气不好,有时老人不称心发脾气,亚萍从不和婆婆争辩,始终采取尊重和忍让的态度,化干戈为玉帛。她才过门的那几年,细粮不多,亚萍  相似文献   

18.
那子 《北京纪事》2011,(5):52-55
在去年底大片《赵氏孤儿》中,海清演的还是个“媳妇”,从“媳妇”到“媳妇”,从配角到主角,从电视剧到贺岁大制作,一切都从那个“不太漂亮的女演员”的定位开始。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家是一个四世同堂、有着12口人的大家庭。在家里,我既是儿子、媳妇、孙子的母亲、婆婆、奶奶,又是婆婆的儿媳妇。我有一位好婆婆。她开明豁达,心地善良,勤劳节俭,待人友善,从1955年至今,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我们婆媳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体谅,46年间从未吵过架。作为儿媳,我是如何处理好与婆婆的关系呢?我是1952年结婚的,爱人是东北人,从婚前一直到大孩子出生的四年里,一直没见过公婆。过去我们都  相似文献   

20.
刘锴 《老友》2010,(11):42-42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作为80后新时代的媳妇,我不但没有和婆婆处成"针尖对麦芒",相反倒成了婆婆眼中的"小棉袄"。这让很多认为"80后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