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老校长高锟     
梁文道 《可乐》2010,(1):30-30
母校——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高锟,刚拿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坦白讲,当年我念书的时候可不以为他有这么厉害。相反,我们一帮学生甚至认为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罢了。我的一个同学是那时学生报的编辑,赶在高锟退休前,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他的政绩,标题是《八年校长一事无成》,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相似文献   

2.
精灵 《人生与伴侣》2009,(10):22-23
每天上学放学,他都会故意绕个弯子,走三爷爷家门口。三爷爷起得早,他上学的时候,都会在院门口坐着了。他会一溜小跑地跑过去,大声喊,三爷爷。然后看到三爷爷笑着朝他招招手,说一声,虎子,好好念书。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大学     
正从懂事起,父亲和我说话就不多。父亲是一个孤儿,五岁丧母,九岁丧父,十来岁他就开始独居。那个时候,村里和他一般大的小孩都在念书,父亲每天跟着他们去上学,一直跟到教室门口,就止步了。父亲知道,教室与他无缘,贫困使他过  相似文献   

4.
超平 《老友》2010,(9):16-16
今年春的一个上午,当我又收到老家一个快件的时候,心顿时一沉,也不由得警觉起来。结婚后,我和妻子一直在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打  相似文献   

5.
不要在乎他     
P说,两年前在高校念书的时候,她有一个要好的男朋友,毕业前一年,这个男孩子说了一些伤了她心的话,那一刻,她告诉自己,她必须坚强,她要向他证明他放弃她是错的。从那时开始,她很努力读书,结果,她成为学校里的优异生,所有她报考的大学都愿意取录她。  相似文献   

6.
城市,你好     
他来自鄂北一个贫困山村。少年时唯一的希望就是走出村庄。村里人都认为,离开村庄,投入城市,才是出息的儿郎。18岁那年,他如愿以偿,考上南方一所重点高校。毕业后,他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又娶了一个地道的城市妻子。他想他应该已经彻彻底底摆脱乡村,成为一个衣着光鲜举止得体的城市人了,他没投机,没取巧,更没像家乡那些进城打工者,忍辱负重,流血流  相似文献   

7.
清华的精神     
吴祥宁 《社区》2012,(8):20-21
我在清华念书时。章名涛先生是电机系主任。他在1950年的一次集会上.讲为学与为人这个问题。他说,为学与为人,为人比为学重要。为学再好,为人不好,也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为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我始终记得“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这句话。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10,(1):38-44
从前,有个穷樵夫,天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并节衣缩食,终于积攒了一点儿钱,便对他儿子说道:“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我要用我拿血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供你念书去。你要好好学点儿本领,等我老了、手脚不那么灵便了、只得坐在家里烤火的时候,你才有能力养活我。”  相似文献   

9.
初相识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长春充满花香的5月,那年.我大一,他大二。高中同学知道我去长春念书,便把铁哥们儿的电话给了我,就这样,我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0.
季哥的椅子     
王海椿 《社区》2009,(14):23-23
季哥是个老鞋匠,干活时坐的是十字帆布兜小凳子。回到家,他只坐那把榆木小椅子。季哥是20世纪60年代来到这个南方城市的。他年轻时游手好闲。又爱阔绰摆谱.偏生在一个穷家,结果就做了扒手。有一次失手,被警察捉住了。在关着的那个夜里他逃了.一路流浪,最后到了南方。他是不敢再偷了,就做了个鞋匠。他并没学过修鞋的手艺,可这实在也不是太难的技术活,他边干边摸索.总算在这个城市立住脚了。  相似文献   

11.
阎维文第一次登台是说快板书,那时的他还是个小学一年级的9岁“小儿郎”,而正是这次无意的演出,让他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说快板书的时候,学校老师觉得“这个小孩声音挺好的”。于是就开始让他唱歌,随后不久就进入了“文革”时期,有音乐特长的阎维文又顺理成章地成了“红小兵宣传队”的成员,到城市、部队、工厂去演出,所以,在家乡太原,阎维文唱遍了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礼堂,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唱毛主席语录歌的小孩,用他自己的话说,“小的时候也是小有名气的。”13岁的时候,阎维文报考了山西省歌舞团,他改成了跳舞,而…  相似文献   

12.
菁菁一身米色的打扮,颈上系着一条奶白色的纱巾,丰厚的秀发随意地扎成马尾辫,丰润白皙的脸庞越发显得清秀。她说她已是两岁男孩的母亲,她说她从江南小城到北京念书,再到南方当了电台主持人,最后选择来到了这个城市,她一直在流浪,不知何时停下自己的脚步。菁菁很坦诚,开门见山地说:“我是  相似文献   

13.
握手     
俄罗斯深冬的一个夜晚,天气异常寒冷,圣彼得堡的一条小小街道的拐角处,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斜卧在墙根下。他什么时候来的,什么时候会离开,谁也不知道。来来往往的行人从他面前经过,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墙根下的他。他的存在只是这个繁华热闹城市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而已。  相似文献   

14.
2007年的3月,值得狠狠地纪念一把。若干年后,我会满怀豪情地追忆:“那年的阳春三月,我奋不顾身地成了中国股市的第5代股民。” 炒股这事,功过都归结于一个老同学。大年三十大半夜收到他的贺新春短信,上班后就连了QQ。他仅用几天时间就把七八张大嘴都说不动的我给说进了股市。这源于我对他的信任,想当年,他可以边念书边经营一个音像店,经济头脑让人羡慕不已。  相似文献   

15.
八爪在杭州打拼的时候,脑子里会有一些模糊的画面。那时候他还在这个城市的一家报社里工作——《都市快报》,两年来,他只感受到一个字——累。  相似文献   

16.
孙君飞 《社区》2011,(14):49-50
一个老人在70岁的时候,按照他所在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个规定,他将面临着退休。  相似文献   

17.
左手和右手     
一所小学里,老师每次提问,一个同学总是举手,可是当老师真正让他回答的时候,他却答不上来。 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会还举手,他说: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同学会在课下时叫他傻瓜。于是,老师就和他约定,当他真会的时候就高高地举起左手,不会的时候就举起右手。渐渐地,这名同学越来越多地举起骄傲(jiao ao)的左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这个原本极有可能在太多的嘲(chao)笑中变差的孩子,由一个差生转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相似文献   

18.
《甜蜜的自由之地》是一本考察北方人权运动的书籍。作者托马斯·萨格鲁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教授,他阅读了大量文献并将之运用到研究中。他对公民权利的定义宽泛而恰当。他从一战期间的大迁徙开始叙述,那时,大量南方黑人移居到北方城市并在那里终老。如果没有他所谓的“被忘却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花开无声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手勤脚快。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法师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为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相似文献   

20.
鲍鹏山 《中华魂》2013,(12):58-59
孔子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你不说他的时候,即使你喊打倒他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就是对他的认识。我之所以写《孔子传》(鲍鹏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