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从住建部等部门培育特色小镇的要求出发,对发达地区城市及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特色小镇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欠发达城市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体制机制、文化传承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差异,根据欠发达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特色小镇的路径主要有:根据市情选择适合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以及推进文化传承及生态环境保护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特色小镇进入到顶层设计的视野,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创新、产业升级以及"三农"转型的一大举措。特色小镇建设,需从特色产业培育开始,经由文化植入和生态生活环境营造,才有成效。特色产业是基础,特色文化是内核,特色生态是重点,特色生活是旨归。通过对特色小镇培育发展逻辑的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镇是城镇化布局的一种新发展模式,构建京津冀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水平评价体系有利于查找京津冀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短板,也有利于特色小镇建设的优化升级.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特色小镇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分析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水平.结果表明,产业形态的权重最高,外部支持的权重最低;在各项具体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4.
赵士雯  赵艳华  国福旺 《城市》2016,(10):22-25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成为我国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及讨论的关键议题.笔者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入手,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总结和阐述,从规划引领、发展模式、产业培育、空间布局、多目标联动和市场化运作6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天津特色小镇建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曾光  许自豪  吴颖 《城市》2017,(12):14-20
近年来,作为聚集通用航空产业的航空小镇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大潮中风生水起.笔者建议江西抓住通用航空万亿市场机遇,依托良好空域、 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加强省级规划统筹,做好定位、 产业及风貌"三特"文章,深入推进产城、 航旅和军民"三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土地、 财税和服务等支撑,加快推进约十个特色鲜明、 绿色生态、 风格各异的宜居、 宜业、 宜游航空小镇,为江西加快推进航空强省、 旅游强省和特色小镇建设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平台、 新引擎.  相似文献   

6.
黄媛  吴秀苹  胡宇橙 《城市》2020,(2):27-3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笔者通过回顾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背景,结合产城融合内在机理,分析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发展要素,并从目前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数量位居前五的省份中选择不同发展模式的特色小镇,对其产城融合发展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应注重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小镇个性文化特征,并将这种小镇文化植入到小镇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笔者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特色定位、 空间构建、 风貌控制以及空间营造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特色小镇构成因素和建设方式.以河北省曲阳县羊平小镇规划为例,分析自身区位和资源,追溯历史渊源、 探索历史演进、 挖掘文化特点与独有优势,规划利用丰富的资源、 特有的文化内涵,构建特色小镇,将羊平小镇建设成为"千年雕刻小镇"世界雕塑艺术之都".  相似文献   

8.
李学锋 《城市》2017,(10):20-24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是践行发展新理念、展示地方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当前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包括概念不清,定位不明;特色缺失,竞争力弱;重建设轻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障碍比较突出.为更好地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必须做到: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作用;将特色小镇建设与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结合起来;严格控制特色小镇建设的数量;科学规划,多规合一,久久为功;重视社会参与和共同分享,让特色小镇建设真正惠及百姓;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的考核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改革下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新产业升级趋势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两个重要时代背景。特色小镇建设应避开依靠房地产、依靠大规模投资的误区,明确"特色"在于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文化、产业高度集聚以及新型的生活方式。广东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有三大传统优势:一是岭南文化独具特色,二是珠三角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三是有丰富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经验。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明确政府角色:以企业为构建核心,深化服务型政府改革;规划要重产业发展,更重舒适宜居;做文化的保护者和发掘者。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特色小镇是绿色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探讨中美两国特色小镇的环境建设问题,对两国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环境要求,分析中国特色小镇环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再通过论述美国特色小镇环境建设的经验,尝试为中国特色小镇环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对特色小镇作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特色小镇的内涵为切入点,阐述特色小镇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淄博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烟台市特色小镇建设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一些经验做法,但是逐渐出现的问题亦不容忽视。为加快烟台市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应从深化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特色小镇功能、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等方面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建设房地产化、盲目扩张、重量轻质、重形轻魂等问题也频出,如何避免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千镇一面"的造城式运动,成为摆在特色小镇发展面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丽琴  范超 《城市》2019,(9):28-38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忽视特色营造,导致小城镇面临“千镇一面”的问题日益凸显。特色是生产力,是小城镇的发展源泉,在小城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从张家港市港口小镇的自然脉络、地域特色资源出发,分析特色发展动因,探讨小城镇空间环境的特色定位及特色营造的难点和方法,提出港口小镇特色营造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近年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且成绩斐然,呈现出省内游客激增、乡村游发展迅速、短途游产品多样化等趋势。吉林省西部地区可通过开发民族特色小镇,实现城乡有效融合,提升地区抗贫能力,还可助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扩大影响力。因此,从科学规划、新媒体宣传、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本地区特色小镇建设与文化旅游业结合的快速转型,提升吉林西部地区民族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灵活性与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张洪元  张红喜 《城市》2016,(8):52-55
浙江利用自身的创新经济、山水特色、历史人文等资源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还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笔者以浙江省淳安县乐水小镇为例,从区位、选址、定位、布局、配套以及最后的创建等几大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最终得出创建思路。  相似文献   

17.
垃圾处理成为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世界性难题,需要系统谋划,全链条推进。按照十九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结合案例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目标,提出构建"垃圾处理+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创新理念,形成以垃圾处理为核心产业,集生态文化、工业旅游、科教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处理特色小镇模式。破解垃圾围城和传统处理场所的"邻避效应",实现垃圾处理、利用、再处理、再利用的全产业链循环处理综合解决方案。探索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垃圾处理创新模式,为新时期的垃圾循环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近郊乡村地区面临着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契机,也具备相应的实力。本文以乌鲁木齐市近郊北部乡村地区为例,梳理了大都市近郊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困境:人多地少、农民增收遭遇瓶颈,用地政策刚性、发展路径受到明显制约,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发展要素单向流失严重、城乡市场流通受阻等。基于问题导向,本文认为应立足城乡融通和差异化发展,在确保改善生态的基础上,打造大都市的"菜园子"和"后花园"。最后从引入专业技术、积极推进农产品结构性改良、大力推动"农业+"工程、推进经济结构升级、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联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促进要素流动畅通、建构扶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产业经济应对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20.
工农业协调发展是苏南农村经济现代化启动时期的重要特色,也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贵探索。本项研究报告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对8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工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历程和互动特征进行了系统实证分析,揭示了苏南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对其它地区发展的启迪意义;然后,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对苏南工农业协调发展中的利益协调、要素协调、结构协调、进度协调等标志进行了理论概括,并进一步论述了促成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四种作用机制及其社会效应;最后,作者根据90年代苏南新发展阶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工农产业间若干不够协调乃至于失调的现象作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实现苏南工农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