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薰习说是唯识学的重要思想内容,《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共同构建了唯识学严密而系统的薰习学说。另外,《大乘起信论》的薰习说也独具其特点,并且与《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的薰习说有明显的对立,文章将介绍《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的冲突之处以及鲜罗高僧元晓是如何调解双方的理论冲突的。  相似文献   

2.
陈勇 《船山学刊》2019,(6):76-81
在陈那的因明学中,非量与量是对立的概念。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也是如此,但其弟子窥基在《因明大疏》中已开始将非量与现量、比量并列,其后学慧沼在《成唯识论了义灯》中认为现量、比量与非量"或应立三"。五代延寿的《宗镜录》进一步认为"非量即量""非量非无量",明确将三者并称,且对非量与心识之间的关系有详明阐析。明人《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的相关注疏完全接受延寿的说法。从学理角度而言,在现、比二量之外没有必要安立其它诸量,但在注重修行的中土佛学背景中,将非量立量,且与现量、比量并称有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在其所著《瑜伽师地论叙》、《杂集论述记叙》、《瑜伽真实品叙》等著作中,判法相、唯识为二宗,为是时惊世之论。认“法相与法性为一种学”,“法相与唯识是两种学”,并条分缕析,详加论列。兹依所论归纳为四,疏作解读:一、缘起与线生;二、平等与疏胜;三、根本智与后得智;四、能变与所变。欧阳所依为印度佛学原始,并非标新杜撰。如果对判法相与唯识为二作哲学的诠解,乃大师追求终极本体与认知方法的不同。中国近代哲学如果缺少了博深的佛学的一面,是不完备的。  相似文献   

4.
杨勇 《学术探索》2009,(5):109-113
熊十力以"体用论"在学术史上著称,故而研究其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可是"体用论"早期文本中变进的轨迹却少有研究。借助《唯识学概论》、《唯识论》和《新唯识论》,本文以文献对勘与思想比较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过程。在文本对照中,发现三部作品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儒摄佛的局面。就思想发展而言,《新唯识论》较前两部作品,在结构和内容上,更严格地按照"一体二用"的方式进行,这是其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唯识学以其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代表佛教思想的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剖析,以唯心之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论切入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依此显示唯识世界能成立之心理观。心与心所相应,依据种子与诸转识流转还灭为缘起法门而摄持诸法,则以诸法缘起抉择为多重法界心理观的基础。以认识论为基础,佛教唯识学依据诸法缘起逆转清净分的认识作用划分八种识,通过唯识一心观法证解和成立五重层次心理观。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示佛教信仰能成立的"正理",以五重心理观显示大乘唯识世界心理相的特征,引导当代佛教脱离偏失而归于中道,能够在适应时代的意义上趣入大乘的轨范。  相似文献   

6.
魏正申在《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20世纪陶学论著》和《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都对“隐逸”说和“忠愤”说诬贬陶公之论予以驳评。在《探稿》里,以《论陶渊明社会发展阶段观》、《论陶公的桃花源思想之三重表述》、《陶渊明的无君论思想之我见三文》在《评传》第二编“陶渊明君臣观念论”里,  相似文献   

7.
《成唯识论》因果理论的思考开端是“因果不失”,而逻辑开端是“现在”概念。“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意为“显现在前”,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现在”概念作为《成唯识论》因果理论的逻辑开端,它与“依他起”有相同的所指,而在意趣上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管子.内言》中的《法法》和《区言》中的《任法》、《明法》三篇,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家思想,颇为引人注目。许多现代学者认为这三篇在全书中独具特色、自成一组,有人认为是慎到之作,有人称之为“道法派”或“道法家”。实际上这三篇虽然同为法家作品,思想上却有前后之不同。《法法》中势论一段为后人所窜入,原篇杂有较多的儒家思想,早于慎到;《任法》、《明法》受到秦晋法家、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晚于慎到。它们不可能是同一人所作,更不是什么道法家作品。  相似文献   

9.
现存顾恺之画论有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均载《历代名画记》卷五。这三篇画论包含的美学思想颇丰富,迄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本文拟就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主体部分——形神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崔波 《殷都学刊》2008,29(4):44-49
荀悦著《申鉴》五篇,主要是政论,较集中的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天道、人道有同有异。本文就荀悦的“三势”的天人观、知行论、性命论和易学思想略作申述。  相似文献   

11.
郭洪体 《兰州学刊》2013,(5):10-13,166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既复杂又晦涩的书。迄今对它的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类型:正统解释、反形而上学解释和新解释。文章分别检讨了这三种解释类型,并辨别其得失,最终文章给出了一种更恰当解读的方法论上的建议:应该从《逻辑哲学论》的写作和思想过程入手,来把握它的结构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12.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相似文献   

13.
《成唯识论》,认为名言即语言概念天然地有一种使人的认识走向虚妄的势力,这种势力来源于对“现在法”的不能如实了知,而于“现在法”上之似我似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即遍计所执性。但名言概念也不必然地导致遍计执,名言概念有“无明”的参与才会变得虚妄,因而对治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拙作《论新时期毛泽东领导思想的新发展》引出了于尚富等同志的大作(见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尽管文章的观点我不完全同意,但我认为,商榷比赞扬更有益。现就文章提出的三个问题,简答如下,不妥之处,望再赐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支克坚教授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三部学术专著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较系统的评论。指出,“三论”以历史“中间物”的宏阔视野和学术理念,对冯雪峰、胡风、周扬及其文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独特地位、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理解及其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得失等进行了科学的富有创见性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结论,并自然构成了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三论”是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三个独特文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 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振甫写的《谭嗣同文选注》收集了清末思想家谭嗣同的五种代表作,是一部有详细注解的优秀著作。同年,蔡尚思、方行编的《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徐义君著的《谭嗣同思想研究》,邓潭洲著的《谭嗣同传论》三本著作也同时出版。全集增订本大大超过以前的三联书店版,它是决定性的版本,后三部著作都遵循“文革”后的实事求是精神,作为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把知识论纳入儒学理论体系是关涉到实现儒学的现代转换的重要问题。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力图一方面要彰显性智把握本体之终极真理义;另一方面又要肯定量智认识经验界的价值,但其"量论"之未作使得这一理论构想未能完成。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性智认识本体"资具"意义上的量智并不同于作为认识经验现象的量智;另一方面量智发挥其认识作用所要求的主客二分、心境对待,并不同于习心执境为外、割裂心境一体关系导致的心境对立。量智陷入了性智与习心挟持的困境之中而无法摆脱,其本身成就知识的价值也就得不到彰显。正是这一量智说存在的内在理论困境从根本上制约了熊十力量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东岳论丛》2006,27(4):32-37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观点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全面阐述了实践观思想的合理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和劳动二重性论。  相似文献   

19.
英雄观的变迁——从卡莱尔到普列汉诺夫再到胡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论述英雄的著作中,卡莱尔的《英雄和英雄崇拜》、普列汉诺夫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胡克的《历史中的英雄》这三部著作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近代以来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对人类中所谓英雄人物及其作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表明了人类自身英雄观的变迁。文章具体地考察了这三位思想家各自不同的英雄观的内容,并分析了它们的合理性和缺陷,指出这三位思想家的英雄观分别代表着对英雄的三种解释模式——英雄本体论解释模式、社会决定论解释模式、社会—生物机遇论解释模式。作者最后指出,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使英雄的内涵日渐丰富,人们的英雄观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生价值观也正发生着变化;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反思和研究英雄问题甚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具有强烈的超越精神和锐利的批判锋芒。晚唐的《无能子》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深刻影响;《庄子》的名相观、丧我论、圣人之过论作为其中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对《无能子》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