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老年人居住环境建设主题论坛”分论坛上,境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与我国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养老机构从业者等养老产业的参与者、探索者们群策群力,积极建言构建高质量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系统和服务体系,共同推动和促进我国老年居住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表示,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的构建应该是一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还缺乏制度层面的统一设计和法律层面的高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赵丽  张振明 《职业时空》2005,(16):69-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技术、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的路径也从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化逐步转向了以知识资本、技术、人才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则是人才集聚环境的大比拼。  相似文献   

3.
居住空间相对于其他城市空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与祥和。此外,小区应有合适的规模,以利于配套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增强人们对小区的归属感,另外还要创造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环境意象。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该让人工的痕迹少一点,自然的成分多一些。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2014,(6):78-88
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新模式,更需要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上海需探索成立市级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中心,建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增长机制;加大社会组织人才扶持力度,出台公益人才扶持政策,打造公益人才培训基地;制订免税扩围政策,如细化免税对象、扩大免税内容、简化免税审批流程;建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资金体系,如建立支持草根社会组织的扶持资金、支持企业设立公益基金、设立社会组织发展的公共资金专户;开展社会组织改革创新试点,建立国际社会组织集聚园区,开展服务于外来人口的社会组织综合创新试点,建立与国际对接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6.
熊世伟 《科学发展》2009,(10):72-80
本文首先从四个战略层面分析了建立上海优化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导向机制所面临的宏观背景,研判了建立上海优化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导向机制的现实要求;其次,从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了上海未来产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再次,根据实际调研,深入剖析了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投资环境瓶颈;最后,指出建立上海优化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导向机制,关键是要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投资者所需要的产业生态环境、商务综合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三个方面打造立体化的上海投资环境"金三角模型",总体降低上海的环境成本,从而达到引导上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娜红 《公关世界》2022,(3):76-77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优化大学生回乡创业机制,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应注重创业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加强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宣传力度,赢得社会各界的舆论支持,搭建大学生回乡创业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和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创业环境优化机制;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美丽乡村生态环境“谁来治?如何治?效果如何?”的讨论中,培育村庄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和促进乡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被视为实现乡村环境社会良治的重要路径。本文提出“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社区归属感)(1)-环境参与行为”解释框架,利用田野调查数据加以检验,发现:乡村居民的环境参与行为包括生态环境参与行为、生产环境参与行为和生活环境参与行为;村民对环境治理效果的评价直接影响其生态环境参与行为,同时通过环境参与意愿间接影响三类环境参与行为;社区归属感差异化地调节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环境参与意愿与不同环境参与行为的关系。因此,通过村庄空间再造,带动村民创业创收,激发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其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意愿和积极性,提升其环境参与行为,是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莫华 《职业》2010,(30)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艰难的实践探索,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建立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全面建设;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职业教育招生的渠道,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通道等.但对职业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不断完善,使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发展.根据这一发展的需要,职教教师的职业素质必须要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日常微观的视角,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在盐运西社区组织可视化、互动的社区艺术活动和社区景观艺术空间塑造,小尺度的设计介入等方式探索社区环境更新途径,发掘社区历史文化价值,自下而上培育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尝试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1.
居住环境是检验人类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推动了建筑设计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方面仍然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一切建筑物或仅公共设施建设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并没有得到体现,甚至对居住环境和人文景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是值得建筑设计行业不断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运用正确的培养方式并制定正确的培养体系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科学培养,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统一方案。"企业全程介入"与签约企业合作,找到利益共同点,使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联合培养,将"企业全程介入"计划应用到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一个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成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筑环境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就是通过研究建筑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设计改善微生物群落质量,使其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运用文献综述法和比较分析归纳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指出建筑环境对微生物组成与分布的影响路径和建筑环境微生物学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探索环境微生物对建筑与城市环境健康的影响机制;二、研究建筑和城市居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布的时空特征,建立环境微生物维度的建筑分类体系;三、提供使用者在建筑室内环境中的健康"路线图",从而通过调控室内环境的设计要素,降低和控制使用者的健康风险。得出以下结论:当前研究存在深度不够、侧重于环境数据分析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薄弱等问题,最终未来的研究将呈现出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模拟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广州流动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已接近半数,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大多数流动人口仍以在城乡接合部租住为主,自购房比例不高,存在居住条件不好和居住环境偏差等问题,聚居边缘化趋势明显。均值T检验进一步显示,购房可以显著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交流、参与居住社区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其持久性居住意愿。而在市区居民小区居住,也有利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特别是在与本地居民交流和持久性定居意愿方面。解决广州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需要实现技能培训与收入提升政策、公租房供给政策、社区混住与融入性社区治理机制建设等多个方向的机制或者政策联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近邻社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北京近邻")与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康营一社区居委会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康营社区"农民上楼"的社区工作.康营家园一社区是孙河乡14个村拆迁后,村民聚居上楼居住的一个新型的"农转居"社区.政府希望透过社工的介入,居民能够适应转居之后新的生活型态,建立对新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重建社区关系,从而能够和谐、幸福地生活. 为什么开设亲子班?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过程中投融资问题研究——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有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种种不足,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的制约。通过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一方面能够显著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构建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应满足可持续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从多渠道为公共服务的供给筹集资金;增强地方财政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为城镇化建设融资拓宽渠道;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方式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人居环境研究与绿色住区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艺峰 《城市》2003,(5):51-53
一、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意义 绿色住区环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城镇人居环境。绿色住区环境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具有生命与活力的城镇住区环境,它们具有优化的生存条件和使人们能够在住区环境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绿色住区环境还可理解为是自然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少、无污染、无公害、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居住质量、高性能、高生活品位及具有文化意韵的住区环境空间。  相似文献   

18.
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包括文化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文化消费结构的优化两方面,这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提高人口素质、社会稳定和增强城市软实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关键在于树立都市文化消费品牌,发展文化消费价值链或集聚带,提升文化内涵和形象;重点是抓好"三网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大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培育原创文化,吸引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高地;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仅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环境会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大学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办学压力骤增,不仅需传授学生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进入工作岗位,还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从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精神思想等层次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新理念对接,使学生可以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本文通过研究提升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的方法,以期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