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治通鉴》中的政治伦理与政治道德教义王子今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品评是中国史学的传统。班固作《汉书·古今人表》,分人为九等: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又说道,“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 相似文献
2.
3.
周桂钿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我与王充《论衡》是有缘份的。1961年,我初中毕业。有一天,我在长乐县玉田镇小百货店里的书柜上买到一本书,这就是前苏联学者阿·阿·彼得洛夫所著《王充──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1964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我把很多书都留在福建老家,只带很少的几本书到北京,其中就有这本关于王充的论著。刚到北京,我如饥似渴地买了很多书。许多书都是自己很喜欢的。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这其间我的许多书,虽然一本不卖,却也大都掉失了,只有这本关于王充的论著仍然伴随我走南闯北。儒法斗争那一阵子,我… 相似文献
4.
5.
许启彬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79-85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生命伦理学同时也面对着后现代的道德境遇:传统道德基础的崩坍、道德权威的消解与生命伦理的学理匮乏使得中国生命伦理学亟需重新构建。尽管恩格尔哈特曾断言:一般的俗世的生命伦理学无法发现一种标准的、充满内容的俗世道德,但是他仍主张寻求一个包容道德多元论的道德结构。本文的生命伦理精神即作为这样一种道德结构的尝试,旨在为中国语境下的生命伦理学构建提供可能性根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胚基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因其对生命之"道"的终极关照与对生命自由的无极追求而成为中国生命伦理精神的始源之一,与生命伦理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安身立命。本文基于生命伦理学构建的目的沿循生命之源、社会生命之治与个体生命之养的生命理路探析《道德经》中饱含的生命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论衡》看汉代孟学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将《刺孟》置于《问孔》、《非韩》之后,这表明此时孟子已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论衡》一书多处盛赞孟子,在继承扬雄学说的基础上,王充将孟子提升至更高的地位。基于孔、孟的相似性,《论衡》多次将孔孟并提,这无疑提高了孟子的地位,促进了孔孟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8.
9.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政治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政治生活作为人自身生存意义的体现,是人类走向和谐的基础。而政治和谐的实现除了显性的社会结构基础和制度层面保障外,隐性的伦理道德基础也是和谐实践过程中的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王充《论衡》是继苟况《荀子》之后的又一部唯物主义学术巨作。一脉相承的哲学观也相应折射到文论观上。尽管两位大家生活的时代,文学尚未从经学的附庸下最终摆脱出来,客观的知行走势使他们的文论识见不得不掩映于涵盖面极广的文、言、辞、说等概念之中,但是,只要我们潜心探求,据实解析,其真谛“三味”也还不是无路可用、无法撷取.下面试述《论衡》对《荀子》文论观的继承。一、文以明道为文的目的向是文论家们首当其冲的必答要题。以“修齐治平”为己责的两位时杰,无不自觉地将着书立说纳入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的轨道上去。由于“道… 相似文献
11.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是一部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自<论衡>问世至今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近代以来,研究<论衡>者甚多,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文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都有论著出现,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都有利于对<论衡>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更为可喜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原来被忽略的语言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语法和词汇训诂上. 相似文献
12.
刘熊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3-56
H.G.威尔斯在《彗星来临》中第一次描述出了作家理想社会的模样,以建构而非破除的方式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作者之前的全部作品,都在诲人不倦地说着"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而本作从过去旧世界的批判书变成了新世界的赞美诗,表述了"那样才是完美的"。《彗星来临》通过对新世界中婚姻伦理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构想。然而吊诡的是,过去的破除非常有深度,可是最终呈现的这个新世界本身,却是极其天真,没有根基,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13.
14.
在<论衡>形容词统计、归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衡>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分析论述.将这一词类活用现象分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主语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两个部分,并且对每一部分都做了具体的举例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论衡》中涉及孔子的论述主要可以分为六种情况,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王充对孔子主要取褒扬态度,但反对把孔子神化,同时也对孔子言行中的一些矛盾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6.
17.
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批评了孔子思想,指出《论语》有"不知难问""意沉难见""上下多相违"等问题。其实,这是不明《论语》原始语录体特征而造成的误读。在原始语录体中,语录意义是由句义加上具体语境和涉及的特定对象才形成的。其原本只对于话语涉及的对象有意义,而且为在场者所知,记述时自然可以作省略处理。所谓"难见""相违"的问题,在进入语录产生的场景后并不存在。不过,这种误读中所呈现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思想方式意义巨大,对于大一统经学的批判精神也极为可赞。 相似文献
18.
张岱年先生在《孔子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说:“近年来,多数哲学史家认为:《春秋》基本上是鲁国史官的手笔,《易传》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大同”学说更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关于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资料是《论语》和《左传》中关于孔子的记载。这样,关于孔子的资料较过去时代所承认的大大削减了。虽然如此,专从《论语》和《左传》来看,孔子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仍然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的最主要的哲 相似文献
19.
20.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跨国公司的长足发展,而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行为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道德伦理挑战,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营销中的产品问题,表现为实施双重标准;营销中的定价问题,表现为通过制定高价或低价以使长期利润最大化;营销中的促销问题,表现为通过广告宣传欺瞒、误导和操控消费者;营销中的渠道问题,表现为索贿与行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