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协同发展的耦合联动关系。然而,在一些地方实践中,由于各种非理性、非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往往轻视或者忽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推拉效应",最终导致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产城关系"两张皮",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有鉴于此,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要做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与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人口过度集聚易引发"城市病",科学测度城市基础设施与人口集聚之间的作用机理,对推动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S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天津市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人口集聚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作用偏小;从分类来看,社会服务类基础设施投资对人口城市化率提升的作用最大,其次为能源供给类,再次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类,文教体卫类的作用最小;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人口集聚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门槛效应",这表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是越多越好,保持适度规模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3.
我国应该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这个问题,一直是城市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站在地区分级制度的角度,将地区分级制度对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城市化率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了不同规模的城市对政策的依赖程度不同,且规模越小的城市依赖度越高的结论,进而 相似文献
4.
人口集聚产生规模效益,从而带来经济增长,这是大多数实证研究得到的结果,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城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越集聚是否越好逐渐成为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从人口集聚的对立面——人口分散角度来探讨是否特大城市已出现集聚不经济。通过对34个特大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口分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也就意味着集聚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副作用。研究还发现分散对经济增长不是一种持续的促进作用,而是呈现出倒U型趋势,即过度分散并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企业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明晰城市群内实际经济联系情况。根据2000年、 2010年和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行业资本互投数据,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均不断增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双城”互动趋势显著;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双核心的发展趋势。未来,应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增强京津“双城”协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巩固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格局,优化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核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6.
一、绪论(一)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内涵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其中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约0.62万平方公里,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2006年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四川‘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7.
8.
农民工在流入地的长期稳定居住,是该群体社会融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北京、天津和重庆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对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流动时间、职业类型、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签订、行业类别存在显著相关。因此,政府及企业应该尽量消除制度和政策性歧视,降低城市的就业门槛,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教育,提升城市定居意愿,加快社会融入步伐。 相似文献
9.
运用静态面板工具对中国1990~2007年18个城市的公用事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公用事业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大于水、电、煤;电力供应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煤炭;水资源供应对经济影响不显著。建议公用事业应通过市场化改革,配以适当的竞争机制和外部监管,激励公用事业从业企业控制成本,公开企业信息;加强中西部地区市政设施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0.
11.
城市主导产业的变迁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人口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人口数量的增减、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以及人口质量的优劣都将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城市主导产业的兴衰更迭。本文选取广州市和武汉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广州市商贸等服务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口结构的优化,武汉市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异军突起是人口质量提升的结果;并针对两地人口增长现状,分别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以利于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有效协调城市人口增长与主导产业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和构建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探讨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双赢意义重大。本研究将我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2006—2019年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多数城市群目前为多中心空间结构,但有向单中心空间结构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结构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之间呈现“N”型关系;产业结构能够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绿色发展指数的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科技水平和分工水平能够起到间接中介作用;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存在城市群中心度特征的异质性,低中心度城市群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高中心度城市群向单中心空间结构演变时更有助于降低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层面、多视角、复杂的综合演变过程,但是受资料以及技术手段等的限制,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可比性的用以衡量"真实"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目前,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一单一指标表示并体现城镇化水平高低仍然是城镇规划中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常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以1982年中国城市婚姻家庭调查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分析人口要素对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影响,进而通过人口要素的变化,预测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 根据五城市调查的总体资料,调查对象(已婚妇女)及其婚时娘家的家庭类型分布是: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从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转变不仅有效地减缓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对我国家庭模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地区差别,论述了人口态势对中国家庭模式变化的作用途径,强调人口变动是研究中国家庭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对城市群发展的社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引言自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中国已开始进入高铁时代。作为现代化的新型交通方式,高速铁路正对中国的发展和大国地位的塑造产生着深远影响。截至2013年底,中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已达1.1万公里,同时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是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从要素流动角度就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提出相关假设,并从中观和微观上实证检验中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市场流动性的高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负向效应,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该种负向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显著,并在创业板市场上最具成长性,而且行业内资本集中度越低、市场风险越高,越能激励行业内企业上市。据此,在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增强市场流动性、上市资源选择、创业板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笔者基于我国十大城市群2009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全面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 ,实证分析城市群产业集聚变动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负,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为正。将城市群按区位进行划分后研究发现,北方城市群和南方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均不再具有发展优势;南方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及其与第二产业的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北方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基于此,各城市群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相关产业,在实现城市群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过程一样,无时不受到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逐渐发展到信息社会的边缘,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织。这种“二重社会结构”是影响中国现阶段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不注重社会结构的演变,特别是人的文化背景、人口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变化,将大大影响作为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能片面地把信息产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高投资、高效益的产业,而应看作是高智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城镇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及经验教训,并就中国城镇化推进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指出中国应走特色城镇化之路。文章并就珠三角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先行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