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可分成潜在的产生与实际的产生两种形态。两者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 :前者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情况 ,就自然应适用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模式 ;后者是指在前一种情况的基础上 ,主体还要有积极的主张 ,并督促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实际运行。作出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 :它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后积极地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去主张应有权利 ,否则就不能及时有效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它强调了当事人的行为对实际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以及对明确、固定各自权利义务并催促实现权利义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还可以促进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学生与学校之间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监护关系。在处理学校事故致未成年学生损害的民事赔偿纠纷时 ,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一般归责原则。考虑到学校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 ,应建立与完善学校限额赔偿原则以及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界对法律共同体的考察常常局限于宏观描绘.对不同法律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面对同一个法律纠纷的世界,但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纠纷世界的关注点和理解方式都不同.而法学教育则是法律共同体的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存法律将高校法律地位主要定位为民事主体,这一界定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笔者认为,高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其身份是行政主体,与学生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其身份是民事主体,与学生形成民事法律关系,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其纠纷解决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之间因行政管理而引起的争议纠纷的各种活动的总称。行政诉讼制度是指司法机关在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参与下,审理各种行政案件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的总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这条规定说明;我国存在行政诉讼,但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却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制度,也就是说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尚付阙如。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行政纠纷绝  相似文献   

6.
杨晚香 《晋阳学刊》2004,(1):112-113
行政指导要避免合法化危机,必须加强法律控制,使之符合法治行政的原则。缺乏保障的行政法治,必然徒有虚名。行政法治的保障主要包括:首先在行政程序上采取措施,其次,对违法的行为给予制裁和判决赔偿损害。一行政指导法律规制的必要性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为谋求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实施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且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但行政指导行为经常对行政相对方产生事实上的不利影响,如,对不服行政指导者,可拒绝给予优惠。实施行政指导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行政主体违法、侵权、渎职的行为,如;不…  相似文献   

7.
<正> 一、破产法律关系的概念 所谓法律关系,是指主体间根据一定的法律规范,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形成的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它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由一定的事实所引起(法律事实)。有的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只需要一个事实;而有的法律关系则需要几个事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纠纷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纠纷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成为“救济无门”的一大难题。将高校教育纠纷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依法实施管理,而且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从高校教育纠纷的性质和高校法律地位来分析,将高校教育纠纷纳入司法范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马新文 《中州学刊》2007,(3):106-108
日常家事代理是指夫妻双方在日常家事范围内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时,可代理另一方行使相应权利。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并没有规定日常家事代理制度,但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基于日常家事代理事实的法律纠纷,迫切要求立法层面就日常家事代理的范围、内容、方式、原则、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在相关立法出台之前,我国应在司法层面对法官审理日常家事代理纠纷的自由裁量权予以规范和限制。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的行政法律管理是个大问题行政管理和法律管理从字面上看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概念。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说:“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必须通过计划的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而在现实生活中国家行政机关运用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很多场合是互为条件,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与学生:两种法律关系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玉苗  赵伯祥 《学术界》2005,(1):220-227
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教育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和学籍行政管理法律关系 ,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高等教育服务合同订立、生效和学籍许可程序包括考生要约人资格的行政确认、招生部门民事代理、高等学校承诺和学籍行政许可的申请、学校复查和学籍许可。转系 (专业 )与转学是合同变更 ;“退学”、“作退学处理”、“应予退学”和“勒令退学”是合同解除。学籍行政管理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表扬和奖励属于行政奖励 ;处分属于行政处罚 ;准予毕业和授予学位属于行政确认。学校纪律可以分为三部分 ,学生违反纪律的不同部分应适用不同的法律处理。  相似文献   

12.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实施的不产生法律效果,但事实上可能会产生一定法律后果并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行政行为.基于“无行政处分即无法律救济”的诉讼原则并囿于“具体行政行为”的限制,我国一直将可能侵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事实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范围之外.然而,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行政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并且国内已经进行了相关尝试和探索.因此,可以从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原告资格、增加判决类型以及建立行政事实行为的调解制度等方面构建行政事实行为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王凯 《社会科学家》2005,(6):100-102
当前我国保险企业涉入的法律纠纷逐渐增多,直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一些纠纷中,由于媒体追求新闻效应的宣传,导致对涉案保险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逐步发展完善阶段,这一风险需要有效管理。本文通过定义保险公司法律风险的概念,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系统分析引发该风险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两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该风险的防范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4.
李华 《理论界》2012,(3):54-56
隐名出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显名股东与隐名出资人因股东资格确认等原因引发权益纠纷不断。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完善,如何解决隐名出资相关问题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隐名出资的法律特征、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的确认、法律纠纷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求相对合理的解决途径,希望对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隐名投资纠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注销,是行政主体在程序上注明行政相对人权利已经消灭的事实的行为,它在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中设定广泛,涉及行政管理多个领域。由于现有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注销行为并未作出明确定性,导致实践中混用、滥用注销行为的现象较为普遍。对行政注销法律属性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行政注销行为的法律属性不是恒定的,有行政确认、行政监督和行政处罚三种可能。要正确区分不同情况下行政注销的不同属性。  相似文献   

16.
论拾得遗失物及其法律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失物是指非基于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意志而暂时丧失占有之物。遗失物并非无主财产,所有人并未丧失所有权,而仅丧失占有权。拾得遗失物是事实行为,依法在拾得人和遗失物的权利人之间产生一定的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分析和研究拾得遗失物的法律规则,对于正确、合法地解决因拾得遗失物而发生的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行政惩戒性质的研究仍存有争议.公共信用领域的行政惩戒行为属于行政规制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多主体的复合行为,可采用“分节”方式将其分解为“违法失信信息公开行为”和“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其中,信息公开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在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中,行政主体并没有能动设权的意思表示,法律后果来自法律的规定,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建议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区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只要给当事人权益造成了影响,都应纳入司法救济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随着RCEP的生效和各项跨境贸易便利措施的不断落实,中国—东盟跨境贸易的数量、质量和规模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向好发展的同时,也要预防和妥善解决好与贸易有关的法律纠纷问题。物流当事人的识别、货物滞留或拒收是跨境物流弥久的传统法律风险,也是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中突出的法律风险,而无单放货则是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中最应防范的现实法律风险。国际贸易术语的合理选用和适度拓展,商业保险的理性选择和适度创新,以及摒弃投机心理的非合规经营和订立合同时的超前预防,是防范和应对跨境物流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跨境物流法律纠纷的解决,诉讼是要尽量避免的选择,和解与调解兼顾了经济和效率可供当事人选择。但对于不可避免的对簿公堂,仲裁理应成为涉外民商事案件纠纷解决的首选;对于小额纠纷,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定分止争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穷尽法律救济原则并非无中生有,而有其存在的逻辑基点.宪法规范位阶的最高性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规范基点;立法行为的公定力,即立法行为在通过法定程序被宣布违宪之前被推定有效,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秩序基点;宪法纠纷与法律纠纷的区分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理论基点;"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原则所蕴涵的方法论是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方法论基点.对于穷尽法律救济原则存在逻辑的理解不能机械化.在英美法系国家,解决纠纷虽然在形式上未遵循穷尽法律救济原则,但在本质上仍然遵循了穷尽法律救济原则的逻辑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对行政惩戒性质的研究仍存有争议.公共信用领域的行政惩戒行为属于行政规制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多主体的复合行为,可采用“分节”方式将其分解为“违法失信信息公开行为”和“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其中,信息公开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在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中,行政主体并没有能动设权的意思表示,法律后果来自法律的规定,行政黑名单管理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建议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区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只要给当事人权益造成了影响,都应纳入司法救济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