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良知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意义重大,是伦理学史上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西伦理学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经常将"良知"等同于"良心",并不明确区分二者,这也反映了二者在概念内涵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判断,从道德心理上说,是"良心";从道德认识上说,是"良知"。中西伦理思想家们在良知(良心)的起源、构成、价值判断和本质问题上提出种种不同见解。作为能力的道德良知,是主体对道德知识、原则、规范等道德现象的辨识能力;是主体以自我道德认识贯穿于行动之中的行动能力;更是主体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能坚持自我良知的同一能力。  相似文献   

2.
真理,通常认为是认识论范畴。这是对的。哲学史上,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论述真理,都把真理看作是某种认识(或观念、或思想)——一种具有真实性、正确性和深刻性的认识;看作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但是,真理还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范畴。在后一种场合,它的内涵与“正义”相近,指的是人们的某种行为或从事的某种活动、某种事业是正义的、崇高的、因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客体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少哲学论著来看,许多作者论述哲学基本问题都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列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的文章则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以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概括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等等。笔者认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社会历史观的一  相似文献   

4.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主体的认识可分为“人类”的认识与“个别主体”的认识,近代哲学以来,哲学对主体问题的关注的突出特点是只关照认识的“类主体”,而对个体主体置之不理,造成这一结果与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的失落有很大的关系,本文的目的在于阐述意见这一范畴失落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认识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是道德认识论,由此决定了它所应具备的、与西方自然认识论不同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本文对此作一初步论析。 1 关于道德认识主体所应具备的认识条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基本的共识,这就是主体必须静心、虚心、无私、寡欲。这在道家和佛教哲学认识论中是一首要原理。这里只讨论儒家道德认识论关于认识主体条件的基本思想。 《管子·心术》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于是,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便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着,不仅研究哲学的人们应用它们,而且研究文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伦理学的,研究价值论的,都在应用它们。而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同志都把主体和客体看作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但是,如果认识论可以把它们作为本学科的基本范畴,那么,以上其他学科可以不可以分别地把主体和客体作为自己的基本范畴?似乎在逻辑上不好说不可以。但如果说可以这样,那么认识论至少在这里是无法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怎么办呢?这里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便是主体与认识主体、客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理的确立主体范畴,在古代哲学中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作为性质、状态、关系的承担者是主体;霍布斯说,“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近代哲学由重点探讨世界本原转向重点探讨认识主体,于是主体范畴开始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从主体能够思维推出主体的存在;贝克莱认为,主体是以观念为对象的精神实体,它具有意志、想象和记忆能力,观念的产生纯粹来自主体的创造,从而把主体认识能动性夸大  相似文献   

9.
<正> 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就不仅希望认识外部对象,而且也希望认识自己。近代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强调关于人性学科在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中心和基础地位,认为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己本性的真实知识,人们关于其他事物的知识也是不完备的。休谟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当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并掀起一场哲学领域中的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时,他也是试图从人的内在结构中寻求认识万物的原则。对于这种人本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来说,人性似乎有某种形而上学的先验结构:这种先验的结构就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础。康德公开提出了一种先验认识论体系,休谟虽反对超出经验先验观念,但却把人的感性能力视为认识的唯一基础。显然,二者都持人本主义的认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认识论上完成了如他自己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质就是他提出了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在认识史上高扬了主体性。皮亚杰则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从而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l河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惊德哲学对皮亚杰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形成中主体能动性的揭示方面。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康德和皮亚杰认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主体能动性,也就没有康德和皮亚杰。但皮亚杰的主体能动性又的确不完全等周于康德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分析比较他…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先验哲学,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研究认识何以可能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身入手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哲学的发展从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变到以认识论为中心。本文拟对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作一粗浅的考察。一康德先验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是能动的功能性主体。康德认为,在人们认识之前,就存在着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这些形式逻辑地先于认识,它们是进行认识的条件,是人们认识的可能性。先验哲学就是这样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所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感性、知性和理  相似文献   

12.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通常被界定为“关于认识的理论”。这个界定中包含致命的歧义 :“关于认识的理论” ,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 ,还是关于认识的“科学”理论 ?这种歧义之所以是致命的 ,是因为它决定着如何定位认识论的理论性质 :认识论是哲学 ,还是科学 ?这个界定上的模糊指示着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一方面 ,把认识论看做是对于认识或知识的科学的研究 ,比如 ,对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方法、认识的机制、认识的结构等的研究 ;另一方面 ,又认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部分” ,把近代哲学对古代哲学的变革称作“认识论转向” ,并且把认识论研究同价值论、生存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科学哲学的认识论采用静态、隔离的态度来看待科学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并且将科学的内部与外部严格分离。科学实践哲学批判了传统认识论对于主体与客体的人为隔离,认为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介入、共同生成,二者融为一体、无法区分。基于复杂性思想的整体认识论立场反对上述两种极端的认识论态度,强调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可以区分、无法隔离,即"分而不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晔 《阴山学刊》2003,16(6):79-84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伦理学、政治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西方法哲学史及其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冲突或难题等方面来梳理二者比较基础性的关系,是进一步与深层次探究二者关系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认识“以德治国”及其合理性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早期基督教理论形态的塑造深受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世界城邦、顺应自然作为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启发了基督教"天国生活"、"信奉上帝"诸多信条的阐释模式。主体如何才能获得拯救,这是二者共同的现实关注。理性的自足与上帝的恩典分别是斯多葛主义与基督教为人们提出的两种解决思路。表面上二者都显得极为消极,但斯多葛主义强调主体与万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转化为伦理关系,这一现实活动本身就是成就"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理性立场是迥异于以神为本的信仰立场的。辨析基督教思想中的异质文化,对于思考"非基督教文化"的伦理学说如何面对现世问题、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斯宾诺莎与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宾诺莎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其深邃的思想支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而斯宾诺莎哲学的博大精深处却是东方的,与儒学非常一致。斯宾诺莎和儒学都把一个绝对的本体推为哲学的出发点,都把伦理学视为哲学的核心,都把“天人合一”奉为哲学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的人格模型,都把认识自然和道德修养当作达到“天人合一”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探索到生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的认识与追问。从古希腊“人是什么”、“人从何而来”到近代“人何以能够认识世界”,再到现代关于人的“存在”现状的探讨,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无不贯穿于人类哲学思想的各个时期,可谓是经久不衰地被追问着。但无论是古代本体论以实体为人的本质的思想,抑或近代认识论以绝对理性或生物本能为人的本质的思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都仅局限于力图建构一种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人的本质形成的现实基础却被抽象掉了。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探索到生成,一步步形成了自己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自然、社会、意识三者有机统一的科学的人的本质思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黄书进“自我中心困境”问题,就其所揭示的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  相似文献   

20.
“问题”被当作一个认识论范畴加以运用和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先秦哲学。但在现代哲学,对这个范畴的认识论意义的认识无论在丰富性和自觉性上,都大大提高了。①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主体、主客体关系和客体这三个层次,对“问题”这个范畴作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