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13年4月26—29日,历时4天的食博会已经落下帷幕。安徽省淮北市民政、公安、城管、卫生、残联、园林等部门启动联动机制,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圆满地完成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任务。据统计,食博会期间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48人次,其中未成年人4人次,医疗救治5人次。  相似文献   

2.
王萍 《社会福利》2005,(3):62-62
2005年春节期间,湖北省救助管理站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做好春节期间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流浪乞讨人员人人得到救助,个个欢度新春。据统计,元月28日至此2月16日。全省共实施救助2538人次,其中站内教助1396人次,街头主动救助1142人次;救治危重病人13人;安置2人。  相似文献   

3.
自2003年8月1日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民政部门在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的同时,注重创新工作方式,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三年来,全区共接待求助人员51831人次,对符合救助条件的44201人实施了救助。其中,未成年人6453人次,占受助人员总数的13%,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  相似文献   

4.
相关链接     
《社会福利》2003,(8):32-35
2003年8月1日,伴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及民政部发布的与之相配套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原有的883个“收容遣送站”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对需要帮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给予了有效救助,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以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延续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我省按照国家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始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管理,各地救助管理站严格执行国务院391号令,关爱性的救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06,(8):32-32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和民政部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制度全面向人性化救助管理制度转型,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面对这次变革,黑龙江省积极响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打开了救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万人次以上,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近万人次,占救助量12%以上。每年都有相当部分受助未成年人查找不到家庭或监护人,无法回归家庭,滞留在救助机构(占受助未成年人3.5%),他们面临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一连串问题,成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一大难题,如何有效解决滞留未成年人安置问题,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有益探索:实施政策性安置与社会性安置相结合,以行政性安置手段为主,以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安置为辅,多渠道,分类实施安置,破解了安置难题,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04,(4):32-34
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施行。为切实做好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6,(8):22-23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1号) 2003年6月18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6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发,8月1日起正式施行。《救助管理办法》明确了救助管理的原则、对象、  相似文献   

12.
救助管理机构中的社会工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社会福利》2010,(1):37-38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6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上述文件标志着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丰城市着力加强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延伸救助领域,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了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提升为民服务水平。2006年以来,丰城市共有14.8万人次获得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达2780万元。  相似文献   

14.
自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施行6个月以来,天津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858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救助管理站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在丰富救助工作内涵方面,他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专访背景:自2003年8月1日以来,在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保障受助人员基本生活权益以及维护受助人员人格尊严等方面,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向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向深入发展。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共救助111万人次,救助管理工作逐步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各地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及时规范工作方式,国务院委托民政部派出工作组赴各省进行调研。2003年8月16日至24日,工作组对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昌图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四平市、扶余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海林县等三省九地的省会城市、社会救助任务较重的地级市、与外省(地)毗邻的交通要道县城进行了考察、调研,摸清东北三省一个月来开展社会救助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为今后的救助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关爱型救助制度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目前,全国救助机构数量已发展到1351个,其中承担跨省接送任务的救助管理站有176个,协助救助机构为受助期间突发急病的受助人员提供医疗救治的定点医院1133家,经过基础设施改建、新建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52个,全国年均救助量基本稳定在120万人次左右.救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发展之快,队伍素质提高之大有目共睹.但是,伴随着救助机构自身欣欣向荣的发展,被戏称为城市脸面上的疥癣--乞丐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张齐安 《社会福利》2004,(10):46-47
自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新型关爱性救助制度以来,全国共有经改制转换和新建的救助机构909个,其中由地市级以上民政部门管理的有369个,由县级民政部门管理的有540个。各地救助管理站规模大小不一,功能繁简不同,这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设施基础。出乎预料,实施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制度以来,受助人员并未蜂拥而至救助管理站,相反有的救助管理站出现了无人上门求助的反常现象。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如何建设救助管理站问题予以深思。  相似文献   

19.
《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三年来,陕西省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站立足自身职责,克服各种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促进了全省社会稳定和和谐。2003年8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全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泰州市自2003年救助管理站成立以来,已对近4000多人实施了救助,提供返乡车费12万元,帮助400多名精神病人、智障人员等特殊救助对象找到了家人。近日,泰州市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