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张爱玲、王安忆都曾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真实描绘了市民世界的生活和内心精神,表现了市民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精神理想的追求萎缩在社会功利之中,政治意识淡化于日常生活之中.不同于张爱玲的是,王安忆在描写市民的精神理想萎缩的同时,又在营建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之塔",政治意识淡化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了社会背景观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取材于日常生活,摹写“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就了一部旷世经典。《红楼梦》这一日常生活叙事传统,到了新文学时期被削弱,张爱玲却得此真传,把笔触伸向沪港市民的日常生活领域,展现了普通人的真切悲欢和复杂人性。不过张爱玲的日常叙事法则和《红楼梦》又不尽相同,《红楼梦》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充满艺术和诗意色彩,而张爱玲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则阴暗悒郁,强化了其作品的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文化记录着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方式 ,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 ,是市民阶层心智的结晶。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文化模式 ,造成了对市民群体的消极导向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阻滞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的市民小说对日常生活的本真书写和审美再现建构起日常生活的叙事诗学,同时,在民间立场上确立了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1.日常生活是生命个体此岸生存的意义支撑点;2.日常生活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5.
予且是上海三四十年代重要的通俗作家,"日常生活"是予且作品题材的主要内容和表现主题,与五四精英作家不同,予且对"日常生活"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张扬。予且的"日常生活"写作既是对五四"宏大话语"脱离民众方向的纠正,又是向文学史传统中"市民精神"的回归,因此在文学史上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予且止于对"日常生活"的平面描绘,缺少对生活的厚重思考及升华又成为他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社区向来被视为一个地域性的日常生活共同体。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逐步深入以及都市社会运动的兴起,城市社区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的共同体以外,一方面被建构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另一方面被赋予治理单元、市民空间以及日常生活共同体的三重性。在城市社会加速转型的当前,城市社区的发展呈现深度危机,其合法组织的身份面临挑战,市民空间发育遭遇瓶颈,日常生活共同体的公共性阙如。城市社区治理意味着在国家权力向社区持续渗透的背景下,以社区为平台实现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者关系的有序建构,进而打造一种立体化的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群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其背景是 1 9世纪末形成的文化危机。近代市民文化形成的最集中体现是近代话语范式的转变 ,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在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不断高涨中 ,市民群体的文化领导权基本确立 ,但同时又有较大的局限性。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我们分析近代市民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继马克思之后葛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后,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葛兰西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内涵又作了深入地探讨。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认同“市民社会”指称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在此意义上进而揭示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有机契合点:重塑人的生存方式,实现文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作家,其都市小说创作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她们对都市女性生存境遇的刻画、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及共有的怀旧意识三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指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张爱玲的笔法,并拓展深化了都市小说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与中国近代以来公共意识的拓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迄今为止所有有关中国市民社会的讨论 ,几乎都忽略了中国博物馆这样一个很好的审视中国市民社会如何发育的视角。而另一方面 ,文物博物馆行业的工作者、研究者 ,又很少从社会文化的大格局来认识和反思自己工作的性质和意义。因此直到今天 ,中国文博事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问题 ,就始终未能明晰地呈现出来 ,进而得到妥切的解决。博物馆与市民社会存在着互动关系 ,着眼于此 ,当有助于加深对两者的认识 ,并使今后的方向更趋澄明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大众媒介支配的社会。电视媒体通过对影像的编码,与消费文化形成共谋,充斥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技术作为内在的推动力,加速了这种共谋。生活服务类节目作为一个节目类型,在技术的演进中也由强调实用性、权威性、文化性逐步发展成为集实用、权威、文化为一体的游戏娱乐形态,从居高临下的生活指点发展到数字技术条件下的互动交流,引领电视观众进入获取身体快感的时尚潮流之中。对生活服务类节目技术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的梳理,总结不同历史时期节目的类型特征,为消费时代的数字电视节目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育儿生活是少数民族妇女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对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调查发现,电视媒体和打工经历作为个人现代性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西江苗族妇女育儿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少数民族妇女对子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期望发生变迁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妇女的育儿方式呈现出科学化趋势,逐渐产生比物质层面的现代性更进一层的观念现代化转向。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以日常生活叙事、"接地气"的人物和触及心灵的幸福诉求,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它的幸福言说在观众和媒体的热烈回应中进入了日常意识形态,幸福售卖也获利颇丰,在费斯克所说的两种经济中的流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大众文化的"浅白"之症难以遮蔽,主题开掘并未达到反映现实生活的应有深度。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越来越突出它的主耍地位。近年来韩剧在中国盛行。从情节、人物塑造、画面、爱情观等都以唯羹意象为中心。在大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教化作用。但是皮謇观公正地认识这一现象.以便更好地发挥审羹在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大众不惜改变日常生活节奏来收看重大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时,这种直播就体现出某种仪式性。它符合媒介事件的语境,涵盖了电视体育直播的即时性、观众的参与感和内容的共享性。电视体育直播仪式性产生的原因与体育本身的仪式感、宗教色彩有关,更与观众的偶像崇拜、平等性体验以及电视的功能优势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电视作为图像时代的代表性传媒,以其无与伦比的接受覆盖率证实着当下时代的图像特点,并且以自己的声像综合形式实现着这一特点。图像时代又被称为直觉时代,直觉无论在哲学中、美学艺术论中,以及在生活中都经常提到与用到。直觉是人们生存、生活、认识与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甚至有人提出直觉即生存。那么,该如何从电视声像接受的角度理解直觉,电视声像直觉又有何特点呢?本论文将对此予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艺术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态,根本基础在于其具有的独有特性。本文确立了家庭日常收视的传受特性是电视剧所有特性的发生学基础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的传播特性、内容特性、艺术特性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电视剧的传播特性构成了其内容特性和艺术特性的前提,电视剧内容上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通俗性叙事、以"话"为主的声画关系、弱作者性等特点,都受制于其传播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知电视剧自身的艺术特性,同时也为电视剧艺术生产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会话正常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达到双方理解,共同配合。然而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违背这一系列准则的会话,阴差阳错,产生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2007年开播至今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赢得广大观众的喜好,其中的幽默和喜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违反合作原则而造成的。本文通过联系合作原则分析具体脚本,为英语爱好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欣赏角度,并对字幕翻译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接受主要是通过对电视剧的艺术形象的认识和感受来完成的。电视剧作为一种再现性的艺术形态,其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电视剧的成败。由于生活本身的大部分是平淡的,因此电视剧在表现现实生活时,就要富有刺激性和浪漫性,也就是电视剧要通过曲折的情节和浪漫的情怀,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而完成电视剧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  相似文献   

20.
电视与文学的特性、电视审美与文学审美的区别、观众生活习惯与欣赏习惯以及电视的包装等是电视散文这一新兴电视体裁面临尴尬处境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