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家路遥对其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小说在展现广阔社会生活面貌和塑造男性人物的同时,也描写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或依附、或徘徊、或独立,演绎着各自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在男权社会笼罩下的女性观,及其悲喜交加的命运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日本中古文学的平安时代是非常独特罕见的时期,大多数作品都出自女性之笔,形成了女性作家群。她们抒写了心灵深处的咏叹,表现了封建时代日本女性的想望、痛苦和悲哀。其中的杰出代表紫式部,开拓了描写现实的新天地,她的《源氏物语》揭示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缠绵悱恻、幽怨哀婉的女性作家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东正教情结表现在其早期作品中。索尔仁尼琴认为,在宗法制农村的现实世界中,隐含着东正教圣像画艺术表现的宗教意义上的三重世界,并将现实生活、真实的农民与东正教中的三个世界、宗教中的圣徒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信徒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倡导宗教式的人道主义,把“劝善”作为使命,把善良、仁爱、克己的宗教思想作为行为准则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史进程,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会导致文学的极大繁荣。新时期的文坛,同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活跃着许多女作家,她们以自身细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观察、体味、描写她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女作家有着男性作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她们敏感、多情、充满幻想,但这恰恰也是她们的局限。我们发现,围绕自己的性别问题,女作家们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强调、或者掩饰,她们无法忘掉自己是女作家,女性的骄傲与自卑同时存在,以致于创作中常常因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转换,而暴露出女性作家创意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寒夜》是巴金的一部重要代表作,极具感染力,描写了在抗战后期作为陪都的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作家把眼光从关注大家庭、关注社会变迁转移到关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文章试图从曾树生的悲剧命运中探析巴金这时期的女性伦理观,在女性解放的浪潮下巴金的女性伦理观日趋成熟客观,曾树生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给她们带来的尴尬处境。曾树生正是作家这时期对女性解放的思考的一个结果,也是作家对于现代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出路的一种困惑和无奈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时期江南女作家创作的弹词小说中,男性弱化现象非常突出.这些男性形象的显赫地位与他们在家庭、国家中所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称,表现出一种懦弱无能的状态,与作品中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迥异于男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是女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对男性具体感触的外化,体现了她们对当时身居高位者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本质上不属于“女性主义”作家。她以女人的细腻和敏感描写世界,更是以女人对女人的刻毒来写女人。她笔下的女人只会使人替她们感到悲哀,却无法让人喜欢她们。她笔下女性命运的悲惨,虽然也有男人、社会、礼教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自己虚荣、自私、小心眼儿、软弱、嫉妒、自制力差、庸俗势利等劣性造成的。她的作品全没有“女性意识”的因子,更没有把“女性解放”之类的“女性意识”作为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和陈染是新时期文学当中引人注目的两位女作家,她们的创作表现了女性个性的发展,她们在关注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同时,又在心理上对其进行深层的剖析。本文将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两位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深层次个性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10.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取材的对象,竭力挖掘其中的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美与魅力,将大众文学与高雅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狄更斯创作的众多小说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艺术特色,即作品的庶民性、独特的人物塑造观以及夸张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狄更斯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的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作为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 ,女性形象成为他创作的主体内容 ,他以男性的视角叙述着对女性的认识。早期 ,郭沫若塑造了“三个叛逆的女性” ,让她们喊出了妇女“天赋人权”的正义呼声 ,要求着女性的权利。然而 ,作为一位男性作家 ,郭沫若在为女性摇旗呐喊的同时 ,又不能完全脱离男性中心的樊篱 ,所以 ,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自我价值、人格完成似乎只有在男人身上才能最终实现。可以说 ,她们为某种信念的牺牲是很苍白的 ,她们也有想获得同男人一样的地位感、责任感、价值感的心理 ,然而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她们无法“争取女性失落的权利”。这也是妇女痛苦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体验着生命绚烂,不同的悲剧生命体验,创作出不同的悲剧性作品。通过女性独特的悲剧视角,两位女作家面对人生的不幸和国破家亡的现实,都激发出了巨大的创作热情,书写了中国女性作家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无父文本模式"是张爱玲和杜拉斯作品中存在的共同主题。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具有强烈的女权思想,在作品中她们以"无父文本模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权社会的无情嘲讽和否定。张爱玲的态度是彻底和完全否定的,杜拉斯则是在否定中还期待着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乐伎在唐代是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对唐代诗歌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乐伎不仅是诗歌的传播者,也是诗歌的描写对象,更是诗歌的创作者.作为诗人的乐伎人数众多,妙兼色艺、慧擅声诗.她们创作的诗歌与男性诗歌相比,笔融细腻,情深词婉;与其他女性诗歌相比,大胆直白.唐代乐伎的诗歌还显示出拟男的创作倾向:她们以男性士大夫所推崇的标准为其创作的标准,表现出和男性一样的心胸.她们的创作打破了男权社会中女子“无才”的偏见,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创作队伍中,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既有关于历史的言说,也有立足当下的关注。抒发时代感怀、还原历史真相以及自我反思精神成为她们非虚构写作的特质。从家国情怀到现实主义关怀,她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展现出别样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女性文学传统,提倡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并不一定只能针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当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解读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品《啼笑因缘》时会发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已经超前性地具有了女性主义批评中所谓“双性共体”的特质.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张恨水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受到损害的女性的同情,并通过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开始思考中国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初 ,王蒙在小说创作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 ,他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聚集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 ,着意于心理描写 ,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结构作品时 ,采用心理结构艺术和方式 ,即以心理过程为小说的发展线索 ;其作品主题表现出多义、丰富与朦胧。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学”作为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表面看,作家关注的大都是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生活,但这正是一代作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的结果。作家们着力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主要是故乡农村或小市镇)的人物和环境,在环境描写中特别注意风物、风俗和心理的特异性的渲染,通过这些展示地方生活风貌的作品,写出了当时社会现实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物对命运的挣扎,表现了作家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是这些进入小说创作审美表现世界的不同地域的风俗人情和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擅长描写女性角色的女性作家,张爱玲翻译海明威彰显男性气质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女性美"和"男性美"奇妙碰撞的过程。译本中张爱玲对老人与大海、乌龟、鱼、鲨鱼关系的诠释,很好地展示了老人复杂、丰富的人生和情感世界,体现了老人"壮烈"背后的"苍凉","飞扬"背后的"安稳"。在表现老人勇敢、坚毅的同时,也挖掘了老人安静、温存、孤独、内疚、怀疑、服输的内心世界。张爱玲对老人的诠释是老人人生和情感世界"飞扬"的一面和"安稳"一面的调和,也暗合了她的创作标准——好的作品应该有男性美和女性美的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