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簋铭文"岁鼎克"之"岁"有四种解说影响比较大,但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岁"字解释成岁星、祭祀名、抢夺九鼎均有困难。"岁"是"右史利"的名,"岁"与"利"一名一字。"岁"本义是斧头、镰刀之类的砍削切割器;"利"本义是锋利,"利"与"岁"名字相应。铭文记载右史利因占卜预测准确,受到周武王赏赐,因而作铜器记载荣耀。"岁鼎克"不能解释为"岁星当空"的天象,用来作为商周之交天象断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簋铭文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簋铭文直接涉及武王克商的重大史实,记载周武王"甲子朝岁鼎,克闻,夙又(有)商","岁鼎"即"岁正","克闻"犹"克殷".全句意指周人于夏历的岁旦之日打败殷人,清早占领商城.而旧释多不可据.  相似文献   

3.
不其簋被认为是最早的一件秦国青铜器的结论非常值得怀疑。从铭文文本出发,辨析了铭文所记"伐玁狁"与文献记载秦庄公"伐西戎"并非一事;铭文中"西"应是方位词而不是具体地名"西县";"西俞"亦并非泛指"西隅",而是"西方的俞",即文献中的"俞泉"或"百泉"。不其簋可能不是西周晚期的秦国铜器。  相似文献   

4.
《文物》一九七七年第八期载有唐兰和于省吾两位先生对周初利簋即武王征商簋铭文考释的文章。两家的解释,颇不相同,特别是对铭文的前半段,彼此出入很大,使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这说明了该器的铭文值得我们作进一步钻研。 由于器物铸造的时代早,铭文的训诂遂成为难题。其中不仅有辨别字义的困难,而且还有一个识字的问题。铭文中有一个簋■字,在甲骨文中最为习见,不过字形与此微异,作■或■。《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中释为“岁”字,视作祭名。于文释此为 “岁”,似本郭说;唐文释为“越”字,仍认为甲骨文借用此字代表“岁”字…  相似文献   

5.
"蔑历"一词在西周金文中习见,关于此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西周有蔑历礼,从文献记载、出土材料、西周金文等方面综合考察,"蔑历"在铭文中的意义应即"赐食".  相似文献   

6.
2001年湖北肖家河出土3件有铭铜器,器主是"唐子仲濒儿",引起了学界对""字的讨论,此字关涉到金文历日这个重要问题,比如"月相四分说"和"月相定点说"。现有成果对铭文中"御"字的解释亦有可商榷之处。文章研究表明:第一,从字形、文献、考古等多个角度论证,认为唐子仲濒儿盘、匜铭文中的""是"咸"字,释为"咸池"。"咸池"是岁星纪年,岁在戊午,即为咸池,并考证做器年代可能为公元前602年。第二,铭文"御盘"、"御沬匜"、"御鈚"中的"御"字当释为"用"。  相似文献   

7.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诏事戈胡背铭文旧释"邑",疑当释为"予",应即"予道"。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戟戈内正面铭文中之诸工匠名(■),过去释为"或"窵",应改释为"沱(池)"。秦都咸阳故城遗址长陵车站南沙坑出土的残戈内,刻铭二字可释为"郁郅"。黄浚《尊古斋古兵精拓》著录一戈,戈内两处刻铭(■■),可分别释为"朙"和"白水"。  相似文献   

8.
溪州铜柱铭文不仅是溪州之战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研究古代湘西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史料。由于过去的研究多局限于楚国与溪州之间的矛盾冲突,受制于华夏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对溪州铜柱铭文研究很难有新突破。即便是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字词勘误辨析,也难免出现偏颇。将溪州铜柱铭文置于五代十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时,结果发现铭文中的"间隙"并不是"隔阂"或者"钻空子"之意,而是指"后蜀政权"。这一新的研究发现不仅事关溪州之战原因的分析,而且还有助于对溪州铜柱铭文所隐含价值的揭示,进而对其所反映的历史真实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9.
本文汇集历年来关于利簋铭文考释的各家之言,其中主要内容按照各家对铭文“岁鼎,克闻,夙有商”的不同句读及释读,以“岁祭”说和“岁星”说两条线索展开讨论,并阐述自己所认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西周穆王时期的穆公簋盖,因其铭文中个别字词的误释误解,导致盖铭所记事件性质不明。本文释铭文首句的地名为见于殷墟甲骨文记载的一个著名田猎地;又结合对铭文"商师"、"周"两地的考证,并与商代铜器宰甫卣铭文相关史实进行比较,判定穆公簋盖铭所记的乃是周穆王时期的一次大蒐活动,从而为研究西周时代大蒐礼和周穆王游行之事发掘了一份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