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产业地区性集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自由配置的结果。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供应、技术外溢是产业空间集聚产生的市场因素。对中国 2 8个制造业地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产业向地区集聚的特征已十分明显 ,并呈强化趋势。尽管不同产业的地区集中度高低不同 ,但东部沿海地区在大多数产业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胶东半岛已成为电子、家电、纺织等产业的全国性生产集聚中心。产业地区性集中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产业地区化对政府正确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胶东半岛是山东省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地热资源以天然温泉形式产出,地热系统属中低温深循环对流型,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大部分温泉出露在背斜核部与多组断裂交汇处.稍为偏高的大地热流是其主要热源,他表水是地下热水的主要补给水源,热水化学成分差异很大,水质以中性和偏碱性为主.胶东半岛地热主要用于洗浴和疗养,利用率很低,大量地热资源尚待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3.
文登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南北临海,总面积17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共计23个乡镇,952个行政村,总人口72.5万,其中农业人口66.4万.  相似文献   

4.
针对1978-2008年我国东部10省(市)三次产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值,与全国产业调整关联度,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协同系数,人均GDP增长率等指标,对我国东部地区改革开放30余年来产业发展及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产业发展角度总结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并揭示了目前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界定了经济效率的内涵,从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两大方面设计了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数,并基于1985-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面板数据,对现阶段中国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处于一般效率状态,经济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生产效率处于中低效率状态,生态效率处于中高效率状态.从三大地区比较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经济运行总体上处于一般效率状态,西部地区处于中低效率状态,均呈现上升趋势.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运行表现出较强的梯度特征,即东部地区经济效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胶东半岛 1 7个县市区 379所中小学的调查 ,对胶东半岛农村实施 9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教材、课余体育训练、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胶东半岛农村中小学 80 %能正常开设体育课 ,师资队伍已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要求 ;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健康教育开课率偏低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  相似文献   

7.
古代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往来是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两个半岛之间的文化往来至迟发生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从最早的辽东半岛文化向胶东半岛微弱的输出,转变为距今6000年以降的胶东半岛文化向辽东半岛的输出,胶东半岛文化最终取代了辽东半岛的土著文化。汉武帝时期郡县制在辽东真正确立以后,地近胶东半岛的辽东半岛地区最早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从而使辽东半岛经济、文化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的地位。两汉之际和东汉后期,儒家等思想和文化在辽东半岛得以进一步传播,辽东半岛与中原地区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的地区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比较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引发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问题.认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强化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城市化的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产生了正反馈效应.这种正反馈效应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打破地区间不均衡发展格局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工业集聚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中国工业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集聚度明显偏低,呈现制造业"空心化"特征.造成中国工业东部集聚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化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策倾斜的结果.为促进地区工业协调发展,必须有效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适当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文化旅游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现状为例,通过比较东部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阐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民族地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金和人才等条件制约,不仅经济欠发达,文化产业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也缓慢滞后,而文化习俗和观念的保守与落后也影响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民族地区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建议,以期对民族地区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是秦巴山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对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除了水资源的优势开发还不够外,还存在着如水资源利用率低,河流受污染风险高,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相应政策,改革流域和河段管理制度,强化依法治水、严格红线管控,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水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依托现有的水资源优势、创新水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IPAT方程的大连水资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E.Weizsaecker的四倍数思想,将P.Ehrlich提出的IPAT方程进行转换,建立水资源效率模型。根据水资源效率模型,利用大连地区GDP增长数据、水资源供给和消耗的数据,分四种情况讨论并计算出大连地区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水资源合理用量和单位GDP水资源消耗需要降低的倍数。在2005、2010和2015年水资源效率分别提高1.2倍、1.5倍和2倍,比较符合大连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不可忽视的问题,水资源经济学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梳理水资源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逻辑,清晰界定水资源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从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水资源政策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的扩展研究3个方面,对国内外水资源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述评,为学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重庆市水资源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针对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其中也涵盖了三峡库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期为重庆市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河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依赖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因素。本文分析了河西水资源状况 ,并以咸海为实例进行了比较 ,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评价原则 ,分析了河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河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是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和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大同市的水问题十分突出,如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水资源的缺乏和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建立一种以市场经济为指导、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权转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后期,甘肃省河西内陆河灌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大幅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河西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中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建立能够节约用水的农灌水权制度已迫在眉睫。文章通过总结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和现行水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借鉴河西内陆河流域张掖试点的经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把水权制度的一般理论运用到河西内陆河灌区农业灌溉的实践当中,构建了河西内陆河灌区可交易的农灌水权制度,形成通过市场配置农灌水资源的节水农业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8.
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集对分析法对辽河流域辽宁区域各行政区现状年2005年、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流域辽宁区域除抚顺、铁岭、丹东、锦州、营口承载力水平为Ⅱ级外,其他地区均为Ⅲ级,水资源已接近饱和值,开发利用潜力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依靠跨流域调水、节水、雨水污水资源化等措施,提高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协调度评价方法对中原经济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中原经济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加强水资源保障,采取措施进一步挖掘区域范围内水资源保障潜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