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讲述一位外来女性打工者的都市浪漫爱情、工作和"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常生活策略,试图在她"现在"的体验中发掘更多不同的时间叙事.这一多层的时间叙事启发我们批判性地思考"现在"的形成条件,将农民工"现在"的体验同时置于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想象中来理解;这同时也挑战了农民工研究中单一的"现代化/发展"叙事和"弱者"叙事.未来研究一方面应该揭示农民工"不稳定"生命体验,另一方面也应该书写时间之流中的希望和想象.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是对汉语诗歌最基本的规定和描述,其中,"志"可同时训为"记忆"、"止于心上" 、"心之所至".因而"诗言志"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汉语诗歌具有"我思"性,即所谓"在心为志";其次,与"我思"密切相关的,便是"诗言志"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性."志"的三重含义,其实质便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共在,这便是西方哲学中的内在时间形式,这在康德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得到深入阐述.因此,汉语诗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事实,是歌唱主体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诗言志"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本质提供了规定性,同时内在地规定了了汉语诗歌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以及诗歌阅读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穆旦诗歌中表现出对线性时间的怀疑和批判,他通过对"现在"时间态的把握消解附着在时间身上的价值,但随之他又陷入价值的迷失中。与此同时,他又试图用循环时间态来承担某种价值性理念。在解构和建构的矛盾状态中,穆旦诗歌表现了一个现代诗人的主观时间态在"客观"时间态面前的分裂状态,并因而表现了感性与理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在时间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在这篇著作中海德格尔对他的前期时间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正与创新。他对时间的论述方式已经远离生存论,不再提及此在对于存在之澄明的作用。而是从存在的在场意义上来讲出时间,从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通达"的"四维时间"以及时-空概念来讲时间,这是一种比前期时间观更具原始意义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5.
"前""后"的时间指向及其构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后"所表达的时间指向包括时间的次序、时间的方向和时间的位置.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看,"前"后"指时间的次序、方向和位置时的构成机制有1.次序型;2.方向型((1)拟物型;(2)拟人型正向型,逆向型);3.位置型(同面型,正背型).  相似文献   

6.
慢设计是为了倡导"慢"生活,创造可持续的现在与未来。慢设计理论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慢设计的"慢"还只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且正在发展中的概念。而"快"与快设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发了我们时"慢"和慢设计的深层思考,通过了解"慢"在慢设计理论中的含义以及其概念的延伸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慢设计和它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性线性时间模式的批判和终结是利奥塔后现代式"重写"的目标。对于利奥塔,线性时间模式是元叙事自我结构的基础和工具,是现代主体总体化与同一化操控的同谋。而在线性时间形式中,"现在"概念又有着特殊地位,正是这种"现在"将时间结构为一种现在—时间的同质而均匀的顺序流。因此,对线性时间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现在"的瓦解是利奥塔重写策略的关键。利奥塔以一种属于事件或发生的绝对"现在"来置换或拆除同质的"现在",解构线性时间秩序,甚至于解构现代主体。这个绝对现在也是利奥塔后现代性的时间根基。  相似文献   

8.
"自由时间"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人与物的自然关系中,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生产。艺术生产包括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生产与存在于"必要时间"中的生产;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存在于"必要时间"中的艺术就成为存在于"闲暇时间"的消费活动。剥夺艺术"自由生产的时间"而把艺术纳入"必要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乃是资本主义生产内在对抗性在艺术活动中的体现。发展马克思"自由时间"论美学,在新的消费时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语时态与时间关系紧密,但是0时间现象却没有明确的时态归属。传统语法在分析0时间概念的“客观事实”时,只是把这种现象罗列在一般现在时内,忽视了对其归类。对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进行子类分析时,主要线索是被研究对象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处理“客观事实”时,则以现象替代了这种关系,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提出“0时间一般现在时”,不仅符合上述分类的基本线索,还有充分的依据、明确的辨别标准、进一步细分的路径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请"式语法语义及"尚礼"认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请"的语法语义分布情形,将"请"分为"请1(请求、邀请、宴请等)"和"请2(敬辞)"。"请1"码化为"请1 N1 (V1P1)","请2"码化为"请2 (N2) V2P2"。"请1"是动词。《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请2"属于动词有一定困难,我们认为将之归于"表敬副词"更适合汉语实际。"V2P2"也很难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所说的"动词宾语"。从汉民族认知心理上讲,"请1""请2"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深层表征上都是以"礼貌""希望""恭敬"等为前提,表层表征上则采取互补分布,以全方位体现汉民族的"尚礼"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