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非线性微-积分方程组解的存在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行为的主要手段之一。用研究人类行为的博弈理论来审度翻译,有助我们从更宽泛的角度认识翻译的本质和操作手段。“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向我们揭示了翻译的目的与输入性原则,指出翻译中的洋化意向性。  相似文献   

2.
“旅行”与“旅游”两个概念虽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不能割裂的。通过对“旅游”一词出现的时间、中西古代旅游活动、国际级旅游大家及其旅游文献进行历史考察,可以认定工业革命前并非只有旅行而无近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哲学原理著作在谈到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时,无一例外地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乍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仔细琢磨以后,不得不对这一判断的科学性提出怀疑。首先,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来看,“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立波所谓“透”,就是穿过的意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质上把现象和本质割裂了开来,把现象放在前面或外部,而把本质放在后面或内部。然而,本质和现象是不能割裂的。尽管在哲学史上割裂本质和现象(康德)或否认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西方存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等)的人大有所在。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界对德里达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他的早期翻译思想。上个世纪末,德里达提出了“确当的翻译”的概念,这标志着他对自己前期翻译思想的修正。德里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对于国内翻译研究者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历史入手,对这门学科的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简述了认知语言学的文化模型理论,讨论了文化模型理论对翻译教学的意义;对翻译教学指导思想的制定有指导作用;对翻译现象及理论的讲解有辅助作用;对教师指导学生评价翻译理论和认识翻译学科的本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心理学关于人脑功能分区的研究成果,提出“双语词典”控制原理并建立了以“双语词典”为基础的双语调控翻译模式,表述了对翻译本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翻译概念的不同认识是影响翻译在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对翻译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根据翻译概念的发展,现把翻译定义为达到相当高程度文化交流的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从事翻译活动,就是译者通过艰苦的比较、介绍、吸收等工作来寻求尽可能高程度的文化交流。这个新定义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助于提高翻译的文化交流程度:(1)它提醒我们要避免使用表面上对等、实质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词或词组。(2)它要求我们避免将外国文化民族化,以此来适应读者。  相似文献   

8.
在胡塞尔的中译著作中,与Sein相关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翻译问题,比如将“was es ist”译为“它如何存在”和“它是什么”,将“es ist……”译为“存在着……”;将相互对应的名词“Sein”和动词“ist”译为“存在”和“是”。它们要么对相同的译文采用完全不同的翻译,要么使系词结构丧失殆尽,要么消除了动词和名词的对应性,使它们变成没有联系的词。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对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存在”概念,因而没有坚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ist”,对名词与动词、以及与各种不同变形的对应性缺乏清晰而足够的认识,无法将系词的理解贯彻始终。“是什么”乃是表达认识的基本方式,与语言相关,与逻辑相关,因此是与认识相关讨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翻译,并且应该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9.
在中文语境中谈翻译,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严复的信达雅,这“三难论”之甘苦当推“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方知落笔前踌躇与“名”、“实”间的张力.但是,对普世本质的思考,其意义在于理解微观操作背后的宏观意义,在于通过这种理解为人类知识体系的演进、对人类的宇宙观认识,从翻译的角度提供最具普世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象思维智慧可以为人类翻译活动的一般共性问题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回答,然而学界一直以来都缺少以象思维为指导的关于翻译活动本质的研究。文章基于对象的认识类别的阐发,提出在象思维认识构式下,翻译活动具有且要求过程的“动态致一”。首先是翻译的“道象互为”,既表现在原文象和译文象的致一,也表现在应然象和实然象的致一。其次是翻译的“整体本原”,既表现在语言象和意义象的致一,也表现在本源象和时空象的致一。最后是翻译的“天人合一”,既表现在客观象和认知象的致一,也表现在天意象和人意象的致一。掌握了翻译活动的动态致一性本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等活动就变得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相似文献   

11.
对交通规划流量分配问题中的交叉口延误函数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对冲突流、冲突相位和非机动车交通等因素,通过对交叉口延误函数的进一步细化,对不同转向车流和不同交叉口类型建立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延误函数,增强了交通分配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信、达、雅”依然是我们在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中,人物的心理、言行必须符合人物的典型性格,符合人物的相互关系。翻译应注重整体把握,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是形似与神似发生矛盾,宁可离形一尺,也不离神一寸。译文不仅要表达原文的表层意义,更须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蕴,还得注意语意的衔接。文学翻译不是文字翻译,文学翻译要表现出作者的风格、文采、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特有的美。应尊重并珍惜原文中固有的形式美,或对偶、或排比都应尽可能保存。  相似文献   

13.
英汉数词词组的虚指义及其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语中数词词组的虚指义实质上是一种脱离数词词组本义的文化意义.虚指义与本义有不同的"疏离度".译者在翻译数字词组的虚指义时应以此"疏离度"为依据,遵循"疏离度越小,译文越接近原语文化;疏离度越大,译文越接近译语文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哲学“名象观”和西方现象学意义观的启发下 ,说明在语际转换中保证译文语符中在场意义出现的同时 ,也要开通通往不在场意义的道路 ,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意义的丰富性和生成性 ;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化境说”的命名方式也分别类同于中国文论中“赋”、“比”、“兴”的命名方式 ;译者进入的是“神思”状态 ,还原的是原文的“第一自然” ,而不似西方文论的“想象”那样打造一个有别于原文“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 ,这样译文取得了对原文的有机“化通”。  相似文献   

15.
翻译应以语篇为单位 ,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词义的确立。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比皆是 ,“语境不同 ,词义即不同”。在翻译中 ,词义的确立必须以具体的语境为依据 ,原文的上下文是选择词义 ,确定词的引申义和褒贬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解构主义哲学通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德里达认为结构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以及研究范式。解构主义拓展了我们对于翻译研究的视野,使我们重新思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与主观能动性、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给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对应规范在法律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术语是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行业词语,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法律术语误译现象,提出了法律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对应规范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从法律术语的本质意义出发,掌握法律术语翻译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译界大兴解构之风,而被解构得最多的则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忠实"是翻译理论家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提出的理想标准,虽不能完全见诸现实,但对于翻译本体的研究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20.
感知是人类对所感觉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以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语言中颜色词的相似意义表明人类认知的统一性,但颜色词意义的延伸,即多义性还与人类和所处的自然、社会以及文化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通过隐喻认知,颜色词的基本意义投射到不同的领域,产生民族独特的隐喻含义。研究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的认知模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促进颜色词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