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义利关系问题,既是伦理学史上古老而争论不休的问题,同时又是当前改革中,人们经常接触而又搞不太清的现实问题。例如,实行责任制后,有人说:“上有责任压着,下有制度管着,心里有钱拴着,道德教育用不着。”也有的说:“经济改革,一要放权,二要讲钱,用处不大的是宣传。”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究竟还要不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再如,实行让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后,有人仍抱着“重义轻利”和“财多出邪念,饱暖生淫心”等旧观念不放,说什么“无商不奸是俗言,不义之财咱不沾,还是种田最保险”。这又提出了一个是否“经商必奸”,“致富不仁”的问题。诸如此  相似文献   

2.
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体制)必然要求一定的价值观念与之相适应;一定的价值观念也必然反作用和影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体制)。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树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为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着人的价值观,但价值观又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他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和支配下,对人与社会的看法以及处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并由此形成内容各异的义利观。中国的义利观,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国化了的价值观。以儒家义利观为主流的传统义利观所提倡的道义优先精神.曾经广泛地渗透于普通民众的心理情感、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并一代一  相似文献   

4.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杨发民,高锋,阎树群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而又为社会普遍认同的鲜明价值导向。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表明,我国社会结构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讲“义”,市场经济讲“利”,可以说“义”与“利”是道德观的精髓、价值观的核心,自古至今,备受人们的关注。传统的“义利”观曾是中国社会实行了二千年之久的治世、自律的原则和规范,对中国的文化、社会价值观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科学地认识和评判这个问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用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强化社会公德,是我们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应该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有了极大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经济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人民爱国斗争实践与社会主义民主日益结合。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有着辩证的内在统一。坚持爱国主义与人民民主的统一,抵制和反对种种错误倾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更高的、更完善的人民民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标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原理,是我党制定现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理论依据,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正确理解和坚持生产力标准,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都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唯物主义标准。价值标准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从价值标准的相对性来看,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是相统一的;从价值标准的绝对性来看,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无法把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具备了把绝对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相统一的条件。因此,要摒弃"唯生产力标准论",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从“五四”时期马克思卞义在中国的启蒙,到60年代中期反对林彪、“四人帮”的唯心史观的斗争,他为在中国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辛勤耕耘、艰辛奋斗近半个世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李达在其英勇奋斗的一生中,始终坚持了以“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社会”为宗旨,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用最大的加速度,发展全生产力”为主要课题,努力探索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这成为他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根红线。在这方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义利问题是一个对经济、政治、伦理以至整个社会风尚起导向作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义利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义利之间的关系?义利统一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新的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利的内涵义、利常常被作为价值范畴、伦理范畴。这是因为,义、利确实代表着特定的道德价值论与道德价值导向,从而广泛地渗透在经济、法、…  相似文献   

13.
<正> “义利之辨”是先秦思想家谈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老庄倡导“无欲”,弃利;杨朱不以一毛利天下。他们的观点都各执一端,未免失之偏颇。而孔子能够比较全面地对待义利问题。本文就孔子的义利思想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读者。一、重视人的利欲孔子重视人的利欲和物质财富的增殖是与他的人性论思想密切相连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貨》,下引此书只注篇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本性具有共同性的东西。由于后日的习染不同,因而才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多是表现在人们社会地位和思想品德的高低方面,所以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后天学习和教化。孔子人性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对人的重视。《论语》中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说明孔子首  相似文献   

14.
本质为道德价值观的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在两宋,更成了伦理思想斗争的中心。在两宋激烈的义利之辩中,司马光的义利统一观最富合理性。司马光自称以“朴儒自守”,但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却并未死守儒家正统的“重义轻利”的戒条,司马光认为,道德并不排斥功利。恰恰相反,道德必须蕴含功利,道德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追求的特有功利性,道义必须以一定的功利为其指归。他明确指出:“夫唯仁者知仁义之为利,不仁者不知也”;“圣人者……以利人为仁”;“道者,所以保天下而兼利之也。”肯定了仁义道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5.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李永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它不仅牵动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全社会系统结构的转变,而且必然改变旧体制固有的和体制转变过程中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因...  相似文献   

16.
中外伦理思想史一再证明这样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每当社会变革时期,就会出现“义利之辨”的激烈论争。只是由于各个社会变革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义利之辨”的内容、性质及其理论形式各不相同罢了。当今中国的“义利之辨”就是在社会主义自身经济变革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实质就是在选择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7.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价值导向王琪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时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社会各领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引起社会全方位的变革。道德价值导向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震荡。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19.
试论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向达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这不论是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对高校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都不是一个局部的浅层次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它的深刻性正在于这个问题决不是社会主义的非本质附加,而恰恰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要实现超越资本主义的更大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因为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物质基础不同 ,夺取政权的方式不同 ,政权统治与物质基础的关系不同 ,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了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加巩固、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