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义利之辩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探讨价值观问题的基本线索,在“义”与“利”的博弈中产生了各家互不相同的义利观.汉武帝对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使儒家义利观独具一尊,“重义轻利”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遭逢重大变局,社会历史条件的转换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重义轻利的道德追求已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不再囿于传统义利观中“义大于利”或“利重于义”的空疏论辩,主张把义理之学与经世致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义理经济”合一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2.
江水玲  赵斌 《东岳论丛》2002,23(6):91-92
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 ,我们认为 ,其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尤为精湛。一、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义利问题 ,或义利之辩 ,在孔子之前就早已有之。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道德思想家和实践家 ,孔子对义利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 ,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义利思想体系。对于义利的含义 ,孔子认为 ,“义” ,指道义 ,即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利” ,指功利 ,即人们的物质利益。在义利的关系问题上 ,孔子认为 ,义利既不可分割 ,又以义为先 ,以义制利。要求人们在谋求利益时 ,要符合道义 ,见利思义。依据上述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 ,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先…  相似文献   

3.
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去分析 ,社会上的伦理观总是“义”与“利”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其结合模式(类型 )是“义利双轻”、“重利轻义”、“重义轻利”、“义利双重”这四种基本类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应是“双重型”的义利观。本文从新的角度对此作出探讨 ,以求教于读者。   (一 )社会主义义利观属“双重”     型的理论依据  首先 ,明确社会主义是双重的义利观是受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启示。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己有数百年历史 ,因而有丰富的正反经验。尤其是社会主义在苏东 2 0世纪初的胜利和 80年代的演变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  相似文献   

4.
陈力祥 《江淮论坛》2006,1(6):143-146
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学界多把他的义利观等同于儒家的传统义利观:重义轻利。其实,这是对船山义利观的一种误解与误读。如果还原船山原典语境和抽离引用者自身的语境,船山的义利观至少包含先利后义、先义后利、义利和合三个层面。一旦抽离船山原典的语境和置换引用者自身的语境,就会导致对船山义利观的误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用“义利对立”、“重义轻利”来概括儒家义利观的特点 ,并不十分妥贴 ,将它的发明权归于孔子更不符合史实。儒家义利观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各有特点 :提出阶段 ,以孔子为代表 ,认为义利并不排斥 ,赞成“义然后取”,实际上是“重义而不轻利”;发展阶段 ,以董仲舒为代表 ,虽承认义与利二者于人皆不可少 ,但反对“仁人”、“谋利计功”,是“重义而轻利”;扭曲阶段 ,以朱熹为代表 ,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也 ;利者 ,人情之所欲也”,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复归阶段 ,以颜元为代表 ,认为“义中之利 ,君子所贵也”,较好地将义与利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义和利的问题 ,不仅是伦理学范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 ,不仅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争论不休 ,也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道德课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以适应当前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人与人的关系 ,是十分重要的。一、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及特点在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时 ,我们应当回顾和分析传统的义利观。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 ,“义”和“利”的涵义颇多 ,一般来说 ,“义”就是正义和道义。宋代的思想家朱彦说 :“义者、宜也”。“宜”有“应当”的意思 ,…  相似文献   

7.
<正> 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造说于先秦诸子,儒、墨、法三家犹重(道家崇尚自然,而“义”“利”均属人为,故同为道家所不齿)。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各家各派的义利观亦有所不同,甚至相互对立:儒家重修养,强调个人心理上的和谐平衡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因此在处理“义”“利”关系时,要求重义轻利,反对“以利害义”;墨家重“利”,同时也贵“义”,他们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完整的概念,提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社会主义义利观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应当十分重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c一、传统又利观的历史演进义利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或重义轻利,或资义尚利,或重利轻义,抑或两者俱轻,汉以前的儒、墨、法、道各家虽相激扫荡,却终无定论。汉初统治者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鉴于儒家义利论对道义的高度弘扬与执著追求,符…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评价孙玉刚(一)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义”即指某种特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利”主要指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义与利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抱有的观点、态度便形成了义利观。对这个问题进行较详细论述的,可以说始于孔子。他在...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义利观的反思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义轻利”、“义利相兼”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公利高于私利 ,民族、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这一传统思想的优秀成分。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就是在发扬传统义利观优秀成分的基础上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确立的以义利同在、义利统一、义居首位为基本要求的一种新型的义利观。它的确立对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如何对待和处理金钱、财利的态度上,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在我国古代这种价值观叫做“义利观”或“义利之辩”,它是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无疑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利”,即利益,金钱,财利。“义”,有两层意思:合理,正当;大义,正义。“义利观”,既不是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也不是“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同义词,而是人们正确处理金钱、财利关系的道德准则。在这方面,我国古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学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读物,蕴涵其中的"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论语》中的义利观为当代构建了明辨义利的价值模式,有助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功利化,为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中,“义”“利”之辨是一条主线,不论是人性天理,还是道德学问,都始终紧紧围绕着“义”与“利”这两个问题来展开。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所谓“义”,是指道义,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规范,如仁、礼、智、信、孝、梯、忠、恕,等等;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所谓“利”,是指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功利。中国传统价值观主要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由儒家文化的结构和特点而决定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一种道德型的价值观,其核。动内容是“仁”和“义”两个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方面,是贵“义”轻“利”…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如何把握义利观的辩证思考门红卫(一)义利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哲人们就开始了义利之辩。在孔子思想中,“义”含有应当之意,引伸为一般的道德原则。“利”则指利益、功效。按孔子的看法,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本身具有至上的性质,他说:...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对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辩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王夫之在继承传统义利观的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义道利用”的义利观 ,并从利中有义、义中有利、义不离利、利不离义等四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义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儒家义利观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义利观历来是一些思想家及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持否定态度者多。其实,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否定者多有片面性。儒家义利观的形成是继承传统、吸纳先秦各家义利思想和对现实批判、改造的思想反映;义利观的出发点亦即本来面目是以“义”统“利”、以“义”兴“利”、义利统一;这一思想虽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它对中外还是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澜的义利观及其启示张利源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张澜有“感于国家之阽危,政治之窳败,世道人心之日益败坏”[1],撰著《说仁·说义》二篇,在《说义》中详细阐述了义、利的内涵、外延以及树立正确义利观的重要性。抗战胜利后,他撰写《墨子贵义》,对义、利的含义以...  相似文献   

18.
义和利作为价值取向的两极,是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的概括.“义”指的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公利,即一种大义; “利”指的是一种微观的、属于个人的私利.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义利关系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对义利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去利存义”和“义利统一”的演变,对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商这一特殊商人群体是在贯彻儒家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兼顾义利,把“儒”与“商”很好地结合的实践典范.儒商这一经济文化现象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和伦理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何管理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义利观的影响.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为儒家的"以义制利",它导致管理活动以"义"为中心,注重追求精神(道德)价值的实现.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为功利主义,它导致管理活动以"利"为中心,注重追求物质(经济)价值的实现.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基于这种义利观之上的管理活动才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至少在中国的西周时期,某些敏感的士大夫已经察觉到少数当权者“专利”的危害,他们主张“导利而布之上下”,就是让各种人都能得到一定的利益和好处,认为这样国家才能够巩固。当然,这种“逆耳之言”,不会被人接受。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上下内外,无不明争暗斗,为谋自身的利益打得不可开交。面对这种形势,有些明智的思想家又提出“义”来,使之统帅、调剂“利”。晋国的赵衰说:“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27年》)。住在申地的申叔时对楚国的贵族说:“义以建利(《左传·成公16年》)。齐国的晏婴也指出:“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10年》,从此义利兼顾,义重於利,以义制利,以义求利的中国传统义利观就开始形成,并影响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包括职业道德。然而,和各种价值观一样,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许多矛盾和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