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伦理美学语境下看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也能够实现真、善、美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问题。从伦理美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现阶段我国稳定社会、理顺人心、广泛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研究是人们对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和探索,由此,人们逐渐建立了评价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真、善、美标准。真是社会科学研究客体意义上的最高追求,真蕴藏在自然之中;善是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意义上的最高追求,是人类思想、行为、生产、生活的最高规范;美是社会科学研究主客体关系意义上的最高追求——既要合乎客观规律,又要合乎人的生存目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知识的物性、人性和社会性内涵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从误读"充实之谓美"到美育的理论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喻琼 《江汉论坛》2005,(7):103-105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谓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谓美"的语境,注家对"六善"的考证,儒家主要美学经典的主要术语,"美"善"的语源学及其关系,以及学术常识等众多维度,考辨、剖析了"充实之谓美"的旨趣,否定了把"充实之谓美"作为"德育包括美育"理论基石的谬误.  相似文献   

5.
美与善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美学和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对这两个范畴的深入剖析 ,将十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以字源学为基础 ,从“美”、“善”的造字结构及先秦文献来分析这两个范畴的同源关系和统一关系 ,可以揭示出审美在道德完善中的作用 ,进而明确美善统一在现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真、善、美的内涵与关系问题,是哲学美学研究了几千年的老课题。遗憾的是在这个最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上,交替出现着这样两种倾向:寻求三者统一时,走向真善美混合说;寻求三者区别时,走向真善美相斥说。陈新汉同志的《论真、善、美原则在实践——认识结构中的地位》,强调真、善、美的对立统一关系,试图走出这两个片面性。然而实践再一次证明,囿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形式论美学,或者新潮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美学,还要重蹈前人的覆辙。根本出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导,建构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涉及到很多主客观因素。但牢牢把握真善美这 三个基本要素,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方面。为此,对真、善、美三个基本要素的内涵、基本 要求、 相互关系,以及整合实现的途径进行了阐释,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发展真 发展善 发展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耕田 《学术界》2001,(6):204-209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内在地包含着真、善、美的因素.发展真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真实性,由此可自然地引出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发展善是社会发展的利人性或合目的性,由此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功利尺度;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是发展真与发展善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发展美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审美尺度.发展真、发展善、发展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想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学鸿 《兰州学刊》2008,(10):169-171
艾青对诗歌理论“真”的内涵阐释,一方面从现实真实、艺术真实、思想真实三者辨证关系入手进行观照,另一方面从价值判断上进行拓深,将真、善、美即诗歌的现实来源、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较为完整、系统地建构了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关于“真”的价值坐标体系,为我们研究诗歌,特别是对当今诗歌发展与创新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微博作为大学生网络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隐性转变、提升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沟通平台.但微博这把双刃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主客体素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的精神生活是真善美的统一。真的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善的精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坚持方向原则、民主原则和平等原则;美的精神要求通过美育培养人的思想品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美培育人的思想品德,通过美的境界提升人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3.
哲学最高目标是追求真、善、美,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的哲学,它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实现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侧重于协调自由。  相似文献   

14.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3,23(5):107-111
孟子是传承孔子儒学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世称“亚圣”。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 ,是由他以人的美感普遍性观点为基础的 ,以高扬人的道德精神的个性人格美为规定内涵的 ,并蕴涵着社会意义和伦理内容的“真”、“善”之美等所构成的服饰美学思想。他这种独树一帜的儒家服饰美学思想 ,为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奠定了千古难移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带来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应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准确把握主客体关系的虚实二重性、搭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平台、健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深入大学生实际,达到春风化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于孔子的审美思想,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代表性的观点均不离审美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艺术与道德统一等。这类观点多从对美、善的现代性理解入手,不仅具有概念的先在规定,背后可能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某种预设,未必能真正反映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审美思想的重心所在。虽然孔子并不否认有脱离善的美独立存在,但他一生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善而不是美,只有在对善进行求索的过程中,美才在孔子思想中作为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以美善统一来理解孔子的审美思想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审美境界之谈亦有过度引申之嫌,我们应当回到历史语境、还原孔子真实,采用寓美于善的视角和方式,重新对孔子的审美思想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48-251
教育伦理价值以教育之"善"的实现为目标。从教育所求之"真"到教育伦理所求之"善",需要以教育伦理之"美"为途径。其中,人性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逻辑起点,育人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艺术呈现,认同之美是教育伦理价值的目标体现。教育伦理的意义在于,可以促使教育伦理的情感完善,培育教育伦理的个性特征,形成教育伦理的行为动力。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情感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灌输特点,遮蔽了应有的特性,容易陷入效果不佳的窘境。可以充分发挥美学运用形象、情感演绎问题、诠释意义的优势,挖掘教育内容美,展现教育形式美,彰显教育环境美,突出教育者的人格美,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美的教育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人生导向等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运用美的教育,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追求美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审美化改造 ,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克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化、抽象化、单一化的弊端 ,使教职工在美的形象的感染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从而促进教职工的自我完善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