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不”型“比”字句是一种特殊的否定性比较句.相对于“不比”句而言,“比……不”句是有标记否定句,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成立.“比……不”句中,“不”后常出现单个的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要含有心理动词或能愿动词,或与“不”组合后具有一定的熟语性,而形容词多是积极性的性质形容词.“比……不”句与“不比”句在结论项、句中副词使用、句类分布等结构层面,否定范围、否定焦点、预设、句式义等语义语用层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3.
1·1 “在”兼属动词和介词。作为动词,“在”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成述宾词组作谓语,如“山在云里,云在山里。”“在云里”、“在山里”都是述宾词组,各作一个分句的谓语。作为述宾词组的“在 NP”,本文不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字是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据统计,《左传》一书中“以”字共出现了3140次,其中介词“以”有1506次,连词“以”有1611次,动词“以”有17次①。不仅如此,“以”还是一个组合能力极强的虚词,它可以组成“是以”、“以此”、“以是”、“何以”、“所以”、“以故”等固定格式,具有极强的造句功能。本文要讨论的“以为”结构是指句子中含有“……以……为……”(以下用[以……为]表示)和“……以为……”(以下用[以为]表示)的“以”字固定用法的两种重要形式。“以为”结构的语法作用及其意义,我国最早的语法专著《…  相似文献   

5.
“有”字兼语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有”是现代汉语中几个特殊的动词之一。它不但可以组成“连动词组”,而且可以组成“兼语词组”。以动词“有(没、无)”作为“兼语前动词”的兼语词组,我们称之为“有”字兼语词组;用“有”字兼语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有”字兼语式。 一 “有”表示领属关系的兼语式 动词“有”可以表示“广义的”、“各种各样的领属关系”。它可以把领属主体(即领有者或整体)和领属客体(即被领有者、隶属者或部分)联系起系。在“有”字兼语式中,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为”字既可以作名词、动词,又可作介词。《马氏文通》主要从语法学的高度,根据“为”字所司对象的性质,系统论述了其作为介词的搭配功能。马氏认为,“为”后一般跟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这是“为”作介词的一个重要语法特点。此外,《文通》还对“为”字宾语的省略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到”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上也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成为了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的附着形式了。  相似文献   

8.
张成进 《江淮论坛》2009,(6):168-174
汉语中表方向的介词“向”由动词“向”语法化而来,介词“向”来源于连动结构中的动词“向”。“向”语法化的句法动因是进入连动式结构,实现了词性降类;“向”语法化的语义动因是语义的非终结性,在与连动结构里其它动词主次要地位竞争中处于次要地位,提供空间信息。“向”词性降类后形成的介词短语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具有处所状语的特点,不论其处于动词前还是动词后。  相似文献   

9.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封闭的词类,它的绝对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它在语法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大,被动式等很多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无法绕开介词。而上古汉语体系中,词的兼类现象是很常见的,像“于”字这样的一个单音节词既可能是动词,又可能是介词或是是助词。因此在铭文释读的过程中对于介词的把握是正确释读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最具典型性的介词“于”字为研究对象,在《金文今译》中收录的423篇铭文材料范围内作穷尽性的研究,将金文“于”字的介词性语法功能作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对前人的研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介词“有”字三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字是动词。我们以为,现代汉语中不但有个动词“有”,而且有个介词“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认为词类不同就算两个词。”因此,“有”字是同形异类。动词“有”广泛使用,语法学界共识已久,多有研究;介词“有”使用广泛,但尚乏共识,也应研究。 浅说特殊性 早在十多年前,宋玉柱先生就对“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之类句子中公认的“有”字的动词性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很有学术见地的;而有的先生则以动词“有”的特殊性来抹煞介词“有”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动词“有”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少先生已有论述:但若特殊到把介词“有”与动词“有”“合二而一”,毕竟难免“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11.
“所”字结构指的是“所”或“所+介词”与谓词性成分组合构成的结构。《说文解字》中,“所+VP”有四种结构类型,“所”可以提取与VP相关的受事、处所、工具、原因或方式,还可以不提取任何语义成分;“所+VP”多数用作判断谓语,还可用作定语、宾语或主语。“所以+VP”只有两种结构类型,基本全部用于提取工具,基本全部用作判断谓语。  相似文献   

12.
据实际语料考察,日本留学生在日译汉过程中使用“是……的”句型的出错率较高。留学生误译语句中有的没有使用“是……的”句型,有的虽然使用了“是……的”句型,但语序等方面存在问题。在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等语感训练方式,可以提高“是……的”句型使用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一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对毛泽东同志的一些类似教导,也要抱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用半个世纪以前指导农民向土豪劣绅作斗争的每一句话搬到现在的、完全不同的问题上。”其中“用……话搬到……上”的格式,显然不会汉语语法上词的搭配原则,也违反语言思维的基本逻辑。这里最简便的修改方法是,改动词“用”为介词“把”(或“将”),使“把”(或“将”)所介绍的“半个世纪以前……每一句话”这个动词“搬”的关涉对象突出出来。这时,“把”(或“将”)的作用是把动词“搬”的宾…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观点把不论……都……的意义解释为无条件关系,没有揭示出其真正语义内涵且有失笼统。从逻辑意义出发,给出推理结构进而得出该结构式表示确定无疑的整体意义,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某种结果的必然;无一例外;意志的坚决。最后对不论……都……的语义做出形式刻画,解释其语义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又……又……”格式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量实际语料为分析基础,在考察“又……又……”位序的基础上。对“又……又……”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连接成分的概念关系及“又……又……”格式的语义表达功能进行了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6.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活用为“致使性”及物动词的一种文言语法形式,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而“双宾语”是一个谓语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一种句式,属于句型结构的范畴。南开大学教材《古代汉语读本》早已打出了“为动双宾语结构”的旗号,而应用更为普遍的“使动双宾语结构”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旺 《阴山学刊》2009,22(2):37-42
在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中,名词性成分(NP)可作主语,也可作标志词“叫”、“被”、“让”、“受”、“遭受”等的宾语以及谓语动词的宾语。介词标志型被动句中的动词性成分前后一般都有附加成分,它有五种基本句型。动词标志型被动句则有两种基本句型。被动句和主动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 古汉语“有……者”句式,是指动词“有”带有以名词+者,或以名词性“言”字词组为宾语的动宾结构。它的句首常带有表示一定空间范围的省略型的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构成的方位词组,也是表示某种广义处所的,所以这里统称之为处所词。这类处所词应该属于何种句子成分,语法学界意见不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粗陈管见,以求正于同志们。“有……者”句首涉及处所问题的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有……者”句首不带处所词,以“有”字开头,引出陈述的对象。例如:  相似文献   

19.
所谓凝固结构,就是古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结合在一起,已经形成了固定形式,因此也叫做固定结构或固定词组。这种凝固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或少有的,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引起我们注意。我们只有正确理解这种凝固结构,才能深刻领会文章句子的具体内容。例如“奈何”、“如何”、“若何”等就是动词的凝固结构。动词“奈”、“如”、“若”常常跟疑问代词“何”在一起使用。这里的“奈”、“如”、“若”在古代是一声之转,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含有“办”、“处置”、“对付”、“安顿”一类的意思。这里作疑问代词用的“何”,当作“怎么”、“怎样”讲,在这种结构中作状语用,放在动词的后面。为了说明具体用法和意义,现将这种凝固结构举例分述如下:A、一般询问办法的凝固结构,常作全句的谓语。“奈何”、“如何”“若何”的基  相似文献   

20.
读《殷都学刊》1986年第3期姚汉铭同志《动词“名物化”问题新探》,很受启发,获益颇多。作者认为,应该在名词和动词的定义中,把“事”字逐出名词定义,添入到动词定义中去,并说所谓“名物化”实际是“事件化”,是动词自身固有的含义,从而否定了动词名物化的意义根据。甚有见地。但是,为了否定名物化,作者对名物化主张所凭借的两种语言现象说是“重谓式主谓词组”“重事式动宾词组”,这在笔者看来,值得商榷。文章说: 动词“名物化”主要发生在由“纯动词”充任谓语的主谓词组的两部分间加“的” 和由“纯动词”居动位的动宾词组倒位后在两者间加“的”这样的结构中。这两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