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李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3):92-94
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尚书.尧典》中就已经记载了尧和舜管理国家的事迹。社会管理是靠一种文化来管理,本文拟对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三大学派各具特色的社会管理思想加以论述,以期对当今现实的社会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晋法家的思想一度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在三晋法家思想体系中,历史观与人性论、以法治国论、君主专制论、严刑重罚论都服务于当时的主题——富国强兵。因此,研究三晋法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把握三晋法家思想的主流以及历史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48-161
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慎到在根本上"修正"了老子的思想,这种"修正"突出体现在慎到对"法度"和"因循"的强调上。慎到认为"法度"体现的是"公利",而战国时期"公利"的本质实际就是"富国强兵"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重法尊君",这种"公利"恰恰否定了芸芸众生的"私利",其本质是使芸芸众生都成为君王实现"富国强兵"目的的工具与手段。慎到重视"法"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注重"因循"人性中的"人欲",并通过体现君王意志的"法度"将"人欲"引向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上去。为了有效地落实"法",慎到还特别注重以"尊君"为核心的等级制及以巨大权力为支撑的"势位"。慎到的这些思想回归了时代思想发展演变的主流。而老子则是以"自然→无为→自为"这样具有永恒普遍性质的价值为依据,以实现人的本真自我为目标,来对抗当时具有主流地位的广土众民、富国强兵的价值追求,来构建自己思想系统的。 相似文献
4.
王效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陈秀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5):91-95
先秦时期,以儒、墨、道、法家为代表的各大学派针对君臣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儒家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礼义基础之上,墨家认为君臣之间应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法家认为君臣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道家则主张以“无为”处理君臣关系、分配君权与臣权。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发现其价值、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并吸取其可资借鉴处。 相似文献
6.
吴成国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2-16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学术派别之一。本文探讨法家产生的纵向历史渊源和横向环境条件 ,论述法家学说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现代价值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4-32
从汉初至清末,传统中国的律学经历了两千年的演进过程。律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可以在法家三期论的理论框架下予以透视。在法家第一期,当法家学说从显学转为潜学之际,律学开始兴起。清朝末年,随着新战国时代的来临,法家第二期随之兴起,律学则随之走向衰落与终结。立足于法家第三期所形成的距离感,回望律学的兴起与衰微,可以较好地解释律学、法家学说与法学的关系:律学是法家学说一个局部的技术化表达;律学可以对应于法学领域内的一个分支,那就是刑法解释学;法家学说与法学只有少量的交叉,多数内容是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8.
程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12-16
慎到的学术思想是从春秋末、战国初的学说林立走向战国末期思想大融合的中间环节之一.其学说以"尊君"、"贵势"、"尚法"为主要内容.人之"自为好利",是其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的至治、至安是其理论的终极目标.与商、韩一派法家不同是,慎到的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表现出道、儒、法的初步融合. 相似文献
9.
三晋法家思想的华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晋法家思想是法家思想的主体。在中国法律史上 ,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是 ,三晋法家思想花开三晋 ,却果结秦国。文章从文化传统、时代特点、地理位置、思想影响、君主的贤否、用人的政策等方面 ,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目的是通过历史的考察 ,发现历史中那些恒定但却历久常新的理念 ,为当代的思考与实践提供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徐祥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0-86
战国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学术主张和有师承关系的儒者和墨者群体,但并不存在以家标名的学派,更不存在有明确师承关系或其它内部联系的法家学派。儒墨道法等家产生于汉代的学术总结,而百家划分的基本标准是学术。法家区别于他家的界限是"言"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治术。 相似文献
11.
唐明燕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56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四家的命运迥然相异,其中墨学沉寂,法家逐渐式微,儒家崛起并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位置,道家紧跟其后,与儒学相配合,一张一弛,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其中的原因只能结合四个学派的思维特质去分析才能得以明了。 相似文献
12.
胡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8
墨、道、法三家学说在形成与发展时期与儒家学说有着紧密的关联,或者是对儒家学说在某些因素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扬,或者是对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进行反动或调整。在师承渊源、哲学方法、思想教育、社会政治以及最后宗旨等各方面,儒家学说对墨、道、法三家学说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中原文化道、儒、法、释思想内核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保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2-15
道家发端于中原,儒家见用于中原,法家原生于中原,释教首先落脚中原。中华文化的四大思想渊源与中原的密切关系,使它们最终演化为中原文化的思想内核。它们构成了中原文化的最深层结构,规定了中原文化的基本走向,也推进了中原文化的丰富与繁荣。 相似文献
14.
权力制约思想在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先秦政治思想中有大量经典论述。儒家从"人性善"出发,基于"民"的视角,主张运用"天"、"仁"、"礼"对君主的德行加以规范,进而使其在使用权力、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法家从"人性恶"出发,基于"君"的视角,主张君处"势"并以"法"、"术"为手段对"臣民"进行严密控制;道家则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主张君王应遵循"道"的原则,以"无为"、"自然"的方式使用权力、治理国家,强调人之淳朴本性的保存。三家关于权力制约的不同论述在权力制约路径、政策合理制定、政府职能边界和能、权、责一致的指标要求方面对我国现代权力使用和权力规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姬沈育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1-4
有元一代,文人与道教关系至为密切。作为元中期思想文化界的领袖,虞集在元代文士与道教双向互动的潮流中,是走在前列的代表人物。他创作有大量道教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以艺术技巧见长,或以史料详实著称,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韩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58-61
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 ,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 :礼乐与刑法并举 ,劝赏与刑杀并用 ,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光福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77-81
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道的丰碑。道具有实有无形、超言绝象、混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它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面前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生价值,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玉林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6):80-82
沈从文以小学的资历只身闯入北京 ,凭着“乡下人”的执著 ,创造了文坛的一个神话 ,一段传奇。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试图对政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却又对它欲说还休 ,关注现实又憧憬理想 ,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汤其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25-29
全真道兴于金盛于元 ,是我国历史上与正一道对峙的最大道派之一。王重阳作为全真道的创始人 ,他不仅躬自出家修道 ,著书立规 ,而且招徒布教 ,立会弘道 ,为全真道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全真之盛 ,重阳颇有功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