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佀同壮 《理论界》2006,(12):105-106
后现代在中国的表现越来越显著,而如何看待后现代就变得十分迫切。后现代“反”现代,但我们却不能依循现代眼光来否定后现代,因为后现代脱胎于现代并与之保持切近的联系。看待后现代应撷取一种后现代话语,海德格尔的“沉沦”可当其职。“沉沦”并不具消极意义,它是一种常态并具有组建功能。后现代是现代的沉沦,意在说明后现代与现代的亲缘关系以及后现代在当代独立的组建功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后现代哲学,我认为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将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有助于透过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理论纷争,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分支众多、内容复杂的思想运动;另一方面有助于与“时代化”的理解划清界线。 所谓“时代化”的理解,就是把后现代主义所讲的“后现代”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看作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现代之后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是后现代的。这种“时代化”的理解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因为对后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时代化”的理解,是建立在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基础之上的,现代主义的“时代”概念假定“时代”是自我包含的统一体或前后一致的整体。后现代思想家拒斥这样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精神的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精神是在复杂的现代西方思想文化漩涡中浮现出来的,是西方传统浪漫主义精神在20世纪的新形式。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一是“自我解构主义”,具有虚无主义色彩;一是“参与的后现代主义”,具有多元协调色彩。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想像力”作为人的创造性的基础和力量。后现代精神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困境作出的精神反应,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的否定。面向21世纪,“参与的后现代主义”更具有挑战性,值得对之进行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4.
颜岩 《社会科学研究》2007,42(4):115-121
本文主要评析美国学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从现代概念入手,通过剖析“后”之内涵,凯尔纳为我们分析了“后”现代的语义星丛。接着,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群基础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后现代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分析马克思的“抽象”概念、德波的“景观”概念和鲍德里亚的“类象”概念,凯尔纳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通向后现代的思想史路径。  相似文献   

5.
科布的现代生态经济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经济理论的挑战,表现在他对人性概念、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全球经济、人类中心论等多方面的怀疑、否定。二是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生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的特征强调每个人内在价值,强调关系性,强调超越,强调超越极限,强调奋斗目标之可能的共生。科布的后现代生态经济理论对我们极富启发性,但它也存在如忽视经济全球主义之积极意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善明 《东南学术》2003,(2):122-125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是一个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联系紧密的概念 ,它的复杂程度决不亚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词在20世纪30、40年代开始使用 ,当代意义上的后现代术语产生于50、60年代 ,并在70、80年代得到深入阐释 ,后现代主义研究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后现代性”正是在70年代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之后逐渐被提出来的。利奥塔早在1979年《后现代状况》一书中就提出了“后现代”概念。该书还在很多地方用“后现代主义”指涉“后现代性”。他认为后现代性是终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趋向 ,它通过解合…  相似文献   

7.
把思维方式、现实世界与后现代哲学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但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 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新近出版的王治河同志所著《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一书正是从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入手,分析考察了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产生、特征、实质在其价值,读来颇受启发。 本书的最突出特点是思维的“角度新”。作者力图避免把“后现代”纳入“现代”思维框架予以解释,而是把后现代哲学置于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也即人与现实,思维与存在)矛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出了较具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反对唯科学主义的现代主义浪潮下,对尼采和费耶阿本德等后现代主义旗手的解读,为实现中医可行的环境和道路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依据.建立起属于后现代多元视角下的东西方医学之交融,实际上是一种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向上的过程,通过辩证的扬弃,实现还原论和整体论、唯象模型和实体模型、内证和外证的有机结合与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性)因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更新,虽在西方流行多时,却也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思潮。面对后学风靡的场景,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为我们呈现了独特的后现代转向观点。揭示了从马克思、尼采到后现代的转向路径,刻画了后现代理论及政治的范式转换,尤其坚持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视角,对后现代转向开展了批判性质疑,从而拒绝偏见与独断。所有这些,于我们走上建设性的后现代或现代之路都有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启能 《东岳论丛》2004,25(2):6-11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一般可分为两种 ,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 :“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等等 ) ,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 :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 ,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 ,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 ,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 ,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 ,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 ,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 ,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英语中两种不同的否定现象,即普通否定与含意否定。研究了其区别,阐述了这两种否定内在的解读机制,并讨论了含意否定与传统语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黎杨全 《学术探索》2010,(6):126-130
就余华“转型”后的生存哲学而言,与其说余华是向“父辈”的认同,不如说是向“祖辈”的回归。《祖先》以其独特的“子辈一父辈一祖辈”的三重结构表达了余华“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其“转型”后的小说中。余华对现代欲望社会的忧虑与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思考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对于哲学话语转型的探讨成为理论家们热衷的一个理论焦点。本文就康德语言哲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从后现代的角度探讨了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文学与语言文学的关系,从而得到以下结论:霍梅客提出的"语言的流变是话题转型的哲学基础"这一说法有不成熟的一面,语言学的发展促成了文学进步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公共行政以反叛和解构为其旨趣,直接地指向现代公共行政本身。行政公共性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首当其冲地受到后现代的反叛和解构。但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并非一种虚无的事实,而是与现代行政公共性完全不同的一种事实;它包含于碎片、差异、多元之间,在制度层面表现为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在其中展开的环境与语境,构成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发生的场域,它是一种公开、实在、共同的场域,可以称之为"阳光之幕"。后现代公共行政是该场域中的游戏,它需要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又需要政府提供服务,从而后现代行政公共性得以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两种范式在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所冲突,因此形成了对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现代范式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之上,强调普适价值和理性原则,彰显文学的语言审美功能;而后现代范式则更偏向差异性的价值观,更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两种范式相互纠缠抵牾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不和谐音.反思这一范式的冲突,如何超越现代/后现代的对立,探寻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路向,乃是当下理论界需要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解晓东 《北方论丛》2015,(2):104-107
天皇制意识形态,既是日本官方的核心价值观,也一直受到日本人的高度认可。但近代以降,日本社会各界也一直存在对天皇制进行质疑与批判的各种“天皇制否定论”。其主要观点有:自由民权运动中激进派的天皇制否定论;日本共产党的天皇制否定论;以井上清为代表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天皇制否定论”;间接的“天皇制否定论”。“天皇制否定论”作为日本社会主流价值之外的“异端邪说”,充满理性与勇气,极其可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京力 《河北学刊》2005,25(2):182-187
在历史领域,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西方史学及其历史观念的全面批判与反思,使人们日趋看到在现代性遮蔽下的历 史样貌,并逐步建构出一个后现代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体系。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后现代倾向的中 国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将其史学实践与理论体系进行双向分析的可能。从此路径,我们大体可以窥见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史领 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研究视角以及应用的界限与限度。  相似文献   

18.
隐性否定是指一种形式肯定但意义否定的否定形式,这种否定在使用时没有句法层面上的否定标记,而是通过间接或者暗示的手段表达否定含义.本研究基于Jespersen对隐性否定动词所采用的划分方式,从中文语料库中选取四组隐性否定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借助框架语义学相关理论,对它们在关键词激活环境下的框架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隐性否定的话语理解过程中,存在框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4个刺激条件(或诱发机制)引起的透视域的转变而引起的:语篇博弈效果;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事件表述的复杂性;隐性否定动词的语义内在矛盾性.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际语言交际中,话语使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进行思考,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认知世界,以期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语境中的司法制度预定法律文本具有确定性内容,崇尚司法形式主义,法律推理成为法官适用法律和作出判决的基本方法,司法具有权威性地位,对司法程序规则的恪守构成司法合法性基础。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法律文本的确定性意义,解构了判决标准和方法,颠覆了司法权威,并对司法程序的正义性进行了非难,引发了一场现代司法危机。本文认为,应重视后现代法学诘难现代司法制度所提出的问题,关注司法后现代趋向,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应为现代司法制度的完善和重构进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江怡 《河北学刊》2006,26(6):48-52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为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场思维方式上的革命。从后现代的视角观察,现代西方哲学以张扬理性为特征,而当代哲学则更为关注现实问题。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现实意义是重新定义和解释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启蒙概念,并以反对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霸权地位而成为一种新的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