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里的宝玉     
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的去找一个老的玉石家,学习玉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妙玉和宝玉的色空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由空到色,一个由色到空,妙玉和宝玉的色空悲剧是无法避免的.这取决于曹雪芹以情为核心的色空思想以及色与空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生活的世俗环境.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认为曹雪芹安排宝玉终于出家未免“小器” ,本文对此提出质疑。论文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论证了曹雪芹并未“小器”。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形象当是贾宝玉和甄宝玉的组合。贾宝玉出家了 ,而甄宝玉却入世了。甄宝玉当是曹雪芹笔下大器晚成的宝玉形象  相似文献   

4.
经过改造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涵盖了孙中山思想的全部内容,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精神,而且是孙中山伦理思想的精义,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孙中山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精华相结合、并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的产物,因而不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且较之以往传统伦理思想有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分配正义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者主张完全的自我所有权和自然资源的共同平等拥有。他们广义地解释关于自然资源使用的洛克条件(即"给他人留下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主张这是要求给他人留下足够的获取福利的机会,至少在使用或占有自然资源时所获得的福利的机会一样。这就要求那些没有留下如此好条件的人向被剥夺了公平份额的人付出其超出部分的完全有竞争力的价值。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不同意两者冲突的理论,而认为两者是相容的,即在福利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允许个人使用自然资源,同时又不丧失个人的自我所有权。这就与左派激进理论和右翼自由至上主义区别了开来,显出其独特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6.
宋庆龄的婚恋观主要包括:两情相悦是幸福婚姻的前提和基础,志同道合是幸福婚姻的灵魂,自由平等是幸福婚姻历久弥新的重要保障,奉献牺牲是幸福婚姻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着墨不多,却贯穿小说始终;身在佛门,却与宝玉有一些感情纠葛。用古代小说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妙玉与宝玉、黛玉的关系以及宝玉、黛玉对妙玉的态度和定位,更能全面揭示封建礼教和道德标准的禁锢对妙玉的思想、感情、处世态度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其最终命运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制度公正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关键。制度公正的意蕴是由其基本的原则所表征并通过一系列原则体现出来的。这些原则包括自由与平等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公平与差别原则和社会补偿原则等。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10,(16):56-57
雕刻着中国唐、宋、元、明、清五代帝王御笔之福。唐太宗李世民国富家兴之“福”;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福”;元世祖忽必烈从政稳固之“福”;明成祖朱棣包容海内外之“福”;康熙天下第一“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社会契约论出发,论述和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异化思想,阐明了他强烈的反封建专制制度和追求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的原型究竟是谁,作为《红楼梦》研究的重要问题,学术界观点纷呈。笔者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可能是:明代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嫡长孙,英国公张辅嫡长子,早年职封勋卫,终因痴呆病发未能继承张氏世袭爵位的张忠。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学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情爱观等不同角度,对贾宝玉形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十年有关贾宝玉研究的文章达三百余篇,研究视角、方法多样,观点多客观允当,但也存在观点重复、缺乏新意,甚至抄袭剽窃等不足。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评论较少涉及的叙事学角度审视,宝玉形象的构建集中体现了叙事学人物构建的原则:重复原则、特征积累原则、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构建人物形象的原则、转变变化原则。由此,贾宝玉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众多人物形象中的一个典型,鲜活地浮现于历代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并非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恰恰相反,而是封建礼教最忠实的维护者。宝玉的严守封建礼教的忠孝,是本于其维护"天"的动机。"补天"是顺应,只有破天、拆天才是叛逆。  相似文献   

15.
贾宝玉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他并没有反封建,他实质是一个“回头准浪子”的形象,是一个由贵族之家的“准浪子”向“仕途经济”“正路”转变的青年形象。在他身上,有作者曹雪芹自己的影子,有脂砚等人的影子,有封建社会中一大批贵族子弟(或准贵族子弟)的影子,甚至有当今社会中不少青年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有两种精神居在我们心胸,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甄贾(真假)宝玉是同一个人物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塑造“矛盾人”的典型化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的中外艺术中,已经很普遍了。曹氏写甄宝玉是用模糊法,高鹗则用了明朗法。这是倾向的不同。真假宝玉也是曹雪芹思想矛盾的某种反映。  相似文献   

17.
宝玉的死亡遐想和他诗性生存追求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背离儒家主流文化的死亡模式,维护自己本真的生存状态;呼唤充满灵性的心灵,感受存在的深度;迷恋女儿世界,寻找灵魂的居所。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转化,共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世俗理性的真、善、美的自由和谐的生存境界,这种生存追求有相对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11,31(2):59-61
关于弃石与贾宝玉的关系有两种流行文本。一是弃石夹带于神瑛侍者身上投胎历世时衔于贾宝玉口中成为与之形影不离的通灵宝玉。一是弃石曾为神瑛侍者,后下凡变成贾宝玉,形成弃石(通灵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三位一体的混乱关系。前者是曹雪芹合乎事体情理的原创;后者当是程本系统续作者篡改妄拟的荒诞叙事。厘清这一要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弃石"夹带"于风流冤家之中下凡历世过程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19.
贾宝玉的“意淫”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帼英 《南都学坛》2001,21(5):38-40
“意淫”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也是一个复杂难解的概念。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须与“自色悟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它重点包含着樊通德所谓“淫于色”的“慧男子”的意思。作为一个“浪子和尚” ,贾宝玉的一生确实经历了“慧———通———流———防”的人格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令人惊异叹惋的地方在于塑造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寄寓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蕴。小说以深刻、冷峻的叙事策略写出了贾宝玉令人惊悚战栗的死亡意识和反“英雄主义“的文化方向。他毅然抛弃了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死亡道德化和伦理化的追求。这样的表现,充分表达了贾宝玉死亡恐惧的消解。由此前进,贾宝玉彻底走上了反“英雄主义“的道路。贾宝玉从本质上拒绝英雄化,以从根本上否定扬弃男权文化作为批判的武器,以歌颂女性的清纯和美丽反衬男性的卑琐恶浊,由此展开了对男权文化的清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