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它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它也要求高校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立和完善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新闻伦理教育。我国的新闻伦理教育历史短,存在着某些问题,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高校对新闻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新闻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过对教学模式方面创新尝试尤其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两部分的总结,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汪英宾的新闻职业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自觉的新闻职业认同;二是注重新闻教育;三是倡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他的新闻职业观多借鉴自美国,有很深的"密苏里模式"烙印.汪英宾对民国新闻职业化发展的贡献在于,以演讲、讲座和授课的方式把美式新闻职业观引介入中国,拓展了新闻职业观的传播范围,并结合中国新闻界的现实进行实践,推动新闻业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巴哈伊教义的普世伦理观与“底线伦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世宗教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和以<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等为代表的"底线伦理"都是对人类意识中存在的普世伦理这个人类未完成的谋划的解读,将巴哈伊教自上而下的高级伦理与<宣言>自下而上的"底线伦理"进行比较,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反映出<宣言>及"底线伦理"的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底线论”和“边界论”都不能彻底解决交往行动的伦理界限问题.由底线和边界共同建制的“界线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路径.底线是伦理场域的基础界限,是自律性的自觉理性和他律性的自由理性的统一.边界是伦理场域的伸缩界限,是有限度的广度和有广度的限度的统一.界线是伦理场域的立体界限,是个人底线与社会边界的合构,是主体内在限度与客体外在尺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底线伦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最低标准的道德规范,是人类良知的最低防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导向,底线伦理是道德基础。将底线伦理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寓所,日常生活伦理是为维持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秩序而确立的规范,具有"底线伦理"的性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构建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建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儒学的人伦精神作为基础的一元,与其他文化共同整合出既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的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  相似文献   

8.
算法新闻重构了新的新闻传播生态,但也暴露出一些伦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算法黑箱与新闻透明原则的矛盾、算法霸权与媒介公正的对立和算法操纵与委托信任的冲突.解决算法新闻产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算法是非人类的"网络行动者",但并不是独立的伦理行动者,"人"才是算法新闻的责任主体.算法新闻治理的逻辑起点应回到技术、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算法新闻治理应将不作恶、不滥用的"向善"作为底线伦理,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负责和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的"向上"作为责任担当.算法新闻治理需要建立多主体协同共进的治理体系:政府要充当好规则制定者、过程把控者和底线管控者的角色;平台机构要承担算法新闻治理的主体责任;公众应自觉避免新闻消费中的盲从或被动现象,传统媒体应严格职业把关和审核机制,拒绝迎合人性弱点及惰性的新闻生产.公众与传统媒体的共同责任在于实现对算法新闻的纠偏、改进与监督.  相似文献   

9.
底线伦理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它与美德伦理是相对的范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当前社会存在一些底线伦理缺失和社会失范现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必须充分认识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化诉求之间的关系,其中民主法治体现了底线伦理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反映了底线伦理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彰显了底线伦理的基本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底线伦理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与他者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1.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及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及“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2.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3.
伦理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这既关系到对教育的本质、功能、作用的认识,又关系到现实的教育发展走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培育伦理精神是教育的原初意义,教育培养"有伦理精神的人"。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一是在人性基础上的培育,二是在伦理转化中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能否纳入当下的伦理体系?笔者不赞成那种把儒家伦理与市场伦理对立起来的观点.诸如"恕道"精神、商业伦理、"中和"哲学等儒家伦理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非但不与市场伦理相悖,而且恰恰是市场伦理所必需的.中国当代市场伦理的建立离不开儒家伦理这一民族特色,但不能以儒家伦理为其本位和核心.  相似文献   

16.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底线教育还是美德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从业者往往对此持不同见解.法律职业道德的底线教育是指传授道德规范,对于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现在其从"不知"到"知"的跨越;美德教育属于超越性教育,旨在塑造法律人格,培养职业自觉,对于个体的价值,体现在其从"知"到"信"的提升.而培养"法律人格",是法律职业伦理体系的根本目标所在.因此,高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美德教育为指向,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和实践环节的新型教学方法,完成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双重教育目标,为国家法治队伍输送德才兼备的从业者.  相似文献   

17.
媒体融合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生态,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使新闻伦理问题生发机制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新闻伦理意识弱化、新闻伦理价值消解、新闻伦理失范严重"三个问题,这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复杂信息环境的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教师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闻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观念、角色定位以及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具 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相对于新闻职业,从事新闻专业的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教师兼“准新闻人”。新闻职业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或心理基础,始终规范着教师的思维、判断以及意识行动。新闻职业道德精神在新闻教育中所 处的地位,涉及的是关于道德精神建树的普遍性问题。高校新闻教育更重要的是贯注一种职业理念,一种做人的 根本,一种融合在人生追求之中的意志精神。教师当恪守职责,用不断完善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给学生以 职业道德追求方面充沛的精神动力和能量,从而在专业化的教与学中塑造良好的职业理念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教育长期存在追求道德高标准,忽略道德的低标准的误区,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实效性低迷,这种低迷是困扰德育界的一个中心话题。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德育主张,即“底线伦理”,为德育教育走出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底线伦理不断受到冲击。梳理近年来底线伦理的研究成果,指出底线伦理在概念、特征、内容、建构以及底线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德育教育、和谐社会、全球伦理关系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异同,提出今后国内底线伦理研究应避免虚无化、极端化、狭隘化、唯底线伦理的错误倾向,加强基本问题研究,深化对马克思经典作家伦理思想的研究,拓宽底线伦理研究的论域,为应对和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伦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