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2.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所罗门之歌》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受到白人奴役的历史过程中,黑人的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黑人也在白人文化的腐蚀下渐渐丧失自我,但托尼·莫里森始终坚持恢复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正是象征着黑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一种追求和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可和复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6.
《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一部家史小说。小说在追溯家族七代黑人曲折命运的过程中,清晰折射出黑人祖先身上不同的文化身份。通过对黑人家族三个典型人物文化认同的分析来探析黑人文化身份的嬗变与重建过程,这将对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少数边缘人群寻找精神归宿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讲述了主人公追根寻祖、回归民族文化传统的旅程,表明黑人要想真正成长起来,只有在文化卜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保持民族文化之根,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身份,并承担起对自己过去的责任和在对别人的爱尤其是在对女性的爱的拓展中,才能最终获得“飞翔”的翅膀而达到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比分析美国照人小说《林登山》与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宏观构思入手,深入探讨内勒小说深刻的文化与道德意蕴.内勒功代表八十年代优秀黑人作家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思考:黑人族群只有维护黑人文化本位的完整性、保持与发扬黑人的文化传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文中还结合著名黑人剧作家彼得逊与汉丝贝里的作品,说明内勒小说《林登山》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美国女作家莫利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小说通过以奶人为核心的人物对话关系这一纬线 ,展现了黑人生存的异化状态 ,并以贯穿始终的“飞翔”意象和奶人的南方“寻宝”为经线 ,表达了黑人族群渴望真实姓名与自由的愿望。作者在小说中向人们昭示这样一条真理 :黑人只有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才能与美国主流文化抗衡 ,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1.
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和行文风格,不仅将爵士乐的灵魂编织进了文字,而且还丰富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整个黑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文章拟以小说的音乐性为切入点,通过重复、即兴创新、和声对位等爵士乐音乐元素与文本的有机结合来探讨新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任何关于权利的讨论都涉及阶级差别。加拿大黑人作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下的少数族群,始终面临种族歧视并产生文化认同问题。这既反映了主流族群借民主、平等之名施行种族渗透策略,多元文化主义在本质上将走向最终的同化,也反映了黑人群体的认同更多是基于贫穷的经济地位。黑人学校教育已经产生的争议充分证明黑人少数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之下的权利之争应该是与种族主义、贫穷、边缘化做斗争。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塑造的特洛伊·马克森、汉姆本、威利和赫拉德·卢米斯等经典人物形象,重塑了历史上被扭曲的传统黑人形象,深刻揭露了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提升了黑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运用西方自由主义文化思潮这个武器,冲破封建专制的禁锢,成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走向自觉的先驱。同时,作为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的文化精英,他又时刻不曾忘记自己的文化之根,终于在文化寻根之旅中创造性地开掘出隐士情怀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野兽逻辑》是山田咏美创作的一部颇具后现代主义特色的作品。小说以栖息在女主人公茉莉血液中"动物"的视觉,讲述了人类文明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作者在创作中运用戏仿、多元化、平行结构等后现代叙事方式,对男人、女人、白人、黑人等多种文化符号进行反思和重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族裔关系、同性恋、艾滋病、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推行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直接的社会根源。近代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状况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最基本的社会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近代的文化矛盾主要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模式的型变、文化资源的匮乏、文化内涵的混积、文化心理的冲突和文化方向的偏差。在应对近代文化矛盾中出现了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文化批判、中体西用的改良主义文化批判、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文化批判、主张革命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坚持革命立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是从根本上克服近代中国文化矛盾和实现中国文化革新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8.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会造成儿童的差异;儿童的早期经历对其成长和发展有着长期的影响。这些心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坚持的观点在美国黑人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运用新精神分析学中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追求卓越学说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处世,揭示父母对孩子人格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童年创伤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并指出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毁灭安排来突显出另一个家庭的存在意义,呼吁黑人同胞应该保持其黑人性。  相似文献   

19.
伴随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广泛、深刻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文章集中论述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痛心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情状,以忧患的情感重申文化保守的真义——它来自我们对本身生命所依据的文化本源及其价值的深度自觉,并破斥了跟随时势而起的进步假象。唐君毅的文化保守立场,引来不少批评及反驳,文章对此逐一检讨,阐明唐君毅的主张:道德理性可统摄、补充西方自由和平等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误译因文化而发生,也必须用文化来解释分析。误译之根由在于文化意义之差异,从而导致两种语言符号在意义上无法对应,产生了语言符号的意义传递的偏差。对于误译类别进行文化解释的分析判断,有助于认识文化之于误译的影响。据以文化解释学的取向分析,说明文化解释对于克服误译之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